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什麽意思

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什麽意思

“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是對做人氣節的稱頌與贊美.提倡做人應有骨氣,寧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強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斷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茍且偷生之事.

誌士不飲盜泉之水,源自“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的典故.是說孔子路過“盜泉”,口很渴,但因為泉水的名字為“盜泉”,遂忍耐幹渴,不飲其水.孔子何人?聖人也.聖人忍住壹時的口渴,不飲“盜泉之水”,是為了保持名節,因對“盜”的鄙視,而用自己的行為,言傳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為這樣,壹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傳為佳話.

不受嗟來之食典出《禮記》: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 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這個故事更為慘烈,壹個逃荒之人,因為受到富人的不禮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終寧肯餓死.做人氣節之高,無可攀越者.

兩則典故,是教育人們做人要有尊嚴、有誌氣,守操節.用心良苦,其情可嘉.但卻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還罵我們的祖宗迂腐,說什麽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飯不吃餓死是活該.完全用世俗的眼光來對待我們的文化,簡直是對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糟蹋.

兩則典故的意義不在於追究情節的本身,而在於弘揚壹種精神.孔子不飲盜泉,仍可從別處討得水喝;饑餓之人不受黔敖的施舍,也可從別處討得飯吃.等等.這些情節不需要我們去設置,如果太聰明,如果有太多的假設,也就沒有了壹切,而且,所有的壹切也就沒有了意義.所以今之人罵古人迂腐者,是自作聰明,自欺欺人也.我們沒有必要以自己的心思揣度聖賢,對先賢的行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難道就妳聰明,別人都是傻瓜?做人要明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