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板(奏板)簡介
道士朝謁啟奏尊神時所持上窄下寬的弧形條板,稱之為「笏」,或稱為「簡」。這是延襲古代臣子朝覲皇帝時,固定手持之物。因此也有因其為朝奏所持之板,而稱「朝板」、「奏板」;也有以其為手執之簡,而稱「手簡」。
道士所用笏板多為木制,也有象牙材質,而稱「牙笏」或「象笏」。雖然明代規定四品以上官員才能持執牙笏,五品以下則持木笏,但是道教文獻卻未見到相關笏板材質或使用資格的規範。只有以玉石作為材質的「玉笏」多為神靈所用,道教尊神朝覲至上神元始天尊時亦須持笏。
早在蕭梁時期(公元502年至557年),茅山道士陶弘景所編輯的《登真隱訣》已經記載當時道士進入靜室朝拜尊神,向其啟奏之時,便須「兩手執笏」。道士執笏如同古代官員,必須兩手握持笏板下沿,置於胸前,而令兩肘自然垂下。如此持法,笏板上段恰恰可以遮掩口鼻,以此預防啟奏之時口中穢氣可能沖犯香爐煙氣,因此冒犯天顏。除此之外,兩手「執簡當心」也有規範道士儀態的作用,執簡道士的雙手便不能任意擺放,這也可以讓道眾在朝禮尊神時維持虔敬之心。(《道教源流》、《道藏秘要》)除此之外,根據《禮記》或《釋名》的記載,笏板也具有備忘錄的功能。古代官員可以將所欲啟奏的事項暫記於笏板之上;當代道士則多以笏板掩藏儀式過程所要施行的諸種密訣,包括必須密念的咒語或點按的指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