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思想: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誌》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
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
2、政治思想: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裏,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壹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壹。
3、哲學思想:
老子試圖建立壹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壹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壹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壹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擴展資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壹字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當公元前570年 ),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壹,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壹。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