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淮南孔旻,隱居篤行,終身不仕,美節甚高。
嘗有竊其園中竹,旻湣其涉水冰寒,為架壹小橋渡之。推此則其愛人可知。
然余聞之,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妻死而不輟鼓可也,為其死而鼓之,則不若不鼓之愈也。
猶邴原耕而得金,擲之墻外,不若管寧不視之俞也。 翻譯: 淮南的孔旻隱居汝州,為人惇厚仁慈,終身不願做官,節操美好而高潔。
曾有人去偷他家園子裏的竹子,孔旻憐憫偷竹子的人要涉水來去太冷了,就架起壹座小橋讓其順利通過。由此可以推知孔旻的仁愛之心。
不過我聽說,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敲起盆子唱起歌來。妻子死了而不中止敲盆子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因為妻子死了而敲,反而不如不敲的好。
就像邴原耕地時看到壹塊金子,撿起來以後再扔出墻外,反倒不如管寧那樣看都不看的好。?。
2. 文言文隱居篤行的翻繹原文:
淮南孔旻,隱居篤行,終身不仕,美節甚高。嘗有竊其園中竹,旻湣其涉水冰寒,為架壹小橋渡之。推此則其愛人可知。然余聞之,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妻死而不輟鼓可也,為其死而鼓之,則不若不鼓之愈也。猶邴原耕而得金,擲之墻外,不若管寧不視之俞也。
翻譯:
淮南的孔旻隱居汝州,為人惇厚仁慈,終身不願做官,節操美好而高潔。曾有人去偷他家園子裏的竹子,孔旻憐憫偷竹子的人要涉水來去太冷了,就架起壹座小橋讓其順利通過。由此可以推知孔旻的仁愛之心。不過我聽說,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敲起盆子唱起歌來。妻子死了而不中止敲盆子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因為妻子死了而敲,反而不如不敲的好。就像邴原耕地時看到壹塊金子,撿起來以後再扔出墻外,反倒不如管寧那樣看都不看的好。
?
3. 張彖隱居譯文:唐天寶十壹年,楊國忠權大勢大, 四方的人爭相拜訪他。
有個進士叫張彖的 ,是陜州人。治學有大名氣,誌向高大, 從沒有屈服過別人。
有人勸說張彖如果去 依附楊國忠就可以得顯貴,張彖說:“妳 們說依附楊公的權勢就像依靠泰山,在我 看來,卻如同冰山。或許在政治開明的時 代,依附這座“山”就會誤人了。”
後來果 然如同他說的,那時人們都以張彖為美。 後來張彖及第,皇帝授予他華陽縣尉之職 ,縣令、太守都不是他管制的人,因此他 們做了很多不法的事。
張彖有作官之道, 勤理事務,每建議壹件事,太守、令尹多 不同意。張彖說:“大丈夫有淩雲壯誌, 卻身處下位,若在矮屋裏站立,更使我不 能擡頭。”
於是拂袖離開,在嵩山上隱居 起來。
4. 文言文《賢士隱居》的翻譯隱居的士人修養身心潛心做學問,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不渴求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們,每到壹個地方都可能有這類人,我每每惋惜這些隱士沒有傳記流傳。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傳記講了四個人的故事,因此恭謹地記錄下來。
第壹個人是,慈溪的蔣季莊,在宣和年間(1119-1125),蔣季莊蔑視王氏的學說,不參與科舉考試,獨自關門讀書,不隨便和人交往。高閌住在明州城裏,每壹年都四五次拜訪蔣季莊的茅廬。蔣季莊聽說他來了,壹定會忙忙(倒屐)出來迎接,和他在小屋裏對坐,興高采烈的和他,從白天持續到晚上,幾乎忘記吃飯睡覺。高閌向他告辭他就會遠送幾裏路,兩人相處的很融洽。有人問高抑崇:“蔣先生不喜歡和人交往,卻只親厚您,而妳也對他時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嗎?”抑崇(估計是專用名詞,比如他的號)說:“我整年地讀書,每有疑問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沒達到的地方,問題經常堆積到數十個,蔣季莊壹壹解讀,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蔣季莊的專長,其他人不壹定知道。世人所說“知己”就是這樣的吧?
第二個人是王茂剛,住在明州林村壹處深壑的山溝裏,有壹個弟弟不喜歡讀書做學問,王茂剛就讓他學習謀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專心讀書,從不隨便出門,尤其精通周易。沈煥是擔任通盤州事,曾經去拜訪他。他的智趣遠遠超出了書本典籍的記錄。王茂剛做學問氣勢莊嚴,考究他做學問所得,似乎是剛剛有收獲,求學的過程還沒結束呢。
第三個人是顧主簿,不知道是什麽人,南渡(南渡長江,南宋)後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堅貞為準則,安於貧窮卑賤,不為世人了解卻不悲觀。但對於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壹絲不茍。平時早晨起床,等買菜的人從門前經過,問壹捆菜值多少錢,按照菜販所說給錢。其他的買飲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們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騙。如果壹天的用度足夠了,就靜心翻閱古籍,不與人交往遊玩。鄉鄰中有不安分守職、武斷地強加自己意願於別人的人,大家都譏笑他說:“難道妳是顧主簿嗎?”
第四個人叫周日章,信州永豐人。操守行為固執而廉潔,受到了鄰裏的尊敬。周日章開學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夠自己使用的費用,不符合規矩的錢壹分不收。周家很貧窮,經常整天沒有吃的,有時鄰居送他們壹些東西。贈送的東西經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寧願和妻子忍餓,終究不去請求他人。深冬時穿著紙糊的衣服,有客人來拜訪,也高興的請進來。望著他的面容表情,聽他的議論,大家都很驚詫。縣尉謝先生送他壹件衣服,對他說:“您不曾要求幫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達敬意,接受無妨。”周日章笑著回答到:“壹件衣服和壹萬鐘糧食是壹個概念,如果我無故接受禮物,這是不明辨禮儀的。”最終推辭了。汪聖錫也知道他的賢德,認為周日章像古代所謂的“獨行者”。
這四個人,實在應該寫進史書啊。
5. 留侯論的文言文翻譯和答案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見⑷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臨⑹之而不驚,無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⑻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⑽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⒀,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壹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⒁,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誌,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誌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註釋 ①本文為嘉祐六年(1061)蘇軾應“制科”時所上《進論》之壹。
留侯即張良,字子房,他是“漢初三傑”之壹,輔劉邦定天下,封為留侯。②節:操守。
③這句話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總有不能忍耐的時候。④見:被。
⑤卒:同“猝”。突然,倉猝⑥臨:逼近。
⑦加:侵淩。⑧挾持者:指懷抱的理想。
⑨圯:yí橋。⑩隱君子者:隱居逃避塵世的人。
⑾刀鋸鼎鑊: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⑿平居:平日。⒀賁、育:戰國時勇士。
周代時著名勇士,衛人,傳說能力舉千鈞。⒁《史記·留侯世家》:“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此語即說張良暗殺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謀:用智慧化解危機的謀略。
伊尹,商之賢相,名摯。太公,太公望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時太師。
整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秦始皇當然不能使他驚怕,而項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誌士,壹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壹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壹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誌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
但是,又怎麽知道那不是秦代的壹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聖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壹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
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授給張良兵書(而在於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誌士,那種住在家裏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
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勢可以駕馭(連上句意思是:在鋒芒之勢上,是沒有可乘之機的)。
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壹次狙擊中求得壹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壹根頭發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裏的。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裏太不值得。
張良有超過世上壹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 *** 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壹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
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願,卻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