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是什麽?
“佛”這個詞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是“智慧”和“覺悟”。為什麽不用“智慧、覺知”這幾個字來翻譯?因為佛的意思是無限深和無限廣,這兩個字不可能全部包含進去,所以采用音譯,然後進行註解。
佛這個字在身體上是有用的,本質上是“智慧”,功能上是“覺悟”。
2.什麽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中壹切眾生的圓滿教育。在時間上,它談到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太空中,它告訴我們眼前的生存環境已經演繹到了無盡的世界。
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老師”,只有教學才能有師生關系。我們稱自己為弟子,弟子就是中國古代自稱的學生。不同於壹般的教育,佛教講的是第三代的教育。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
3.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凈飯王的王子。19歲時,他放棄榮華富貴,出家為僧。30歲時,他成了壹名道士,被稱為釋迦牟尼佛。
據中國史書記載,他生於2500多年前的周昭王二十四年,53年滅於周穆王,在世79年,講學49年。佛教消亡壹千年後,也就是中國東漢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4.如來和釋迦牟尼是同壹個人嗎?
不懂佛教的人,在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後,往往會對如來、釋迦牟尼佛這些名詞產生錯誤的理解。
“如來”是佛的壹個稱號,釋迦牟尼佛只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壹尊佛像,其他世界有無數的佛。比如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有十個頭銜:如來、求情、無上師、規夫、天人之師、良知、全知、善死、世間無解、成佛。如果加上佛的名字,有十壹個稱號。
如來只是壹個統稱,我們可以稱釋迦牟尼佛為如來。就像我們稱呼老師壹樣,老師是壹個統稱,然後就是張老師,李老師。
5.涅槃是什麽意思?
涅槃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擺脫煩惱,達到長生不老、永久安全、平安幸福、寧靜的境界。
為了教化世人,佛陀出現在世間,過著和世人壹樣的生活。當開悟完成時,佛陀拋棄了肉身,回到了最初的不朽、永久安全、和平、幸福和寧靜的境界。那個境界就是涅槃。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佛入涅槃,就說佛死了,其實佛是不會死的。佛若死,則如凡人。還能算佛嗎?再說俗的:就是我們西方大部分人都死了,有個道士叫“涅槃”。
6.學佛只是追求精神寄托嗎?
有很多方法可以壓住壹個人的心,學佛也可以達到這種效果,但這不是學佛的目的。
所謂釘魂指的是靈魂,只是我們的壹廂情願。追求精神寄托是為了讓心靈安定下來。牽制壹個人心靈的方法,無非是借用藝術或宗教等外在環境,用虛幻的外在環境來束縛妄想。然而妄想有生有死,是多變的。即使他們暫時安定下來,也不會是永遠。最終,他們會再次迷失,再次追求其他目標,尋求寄托。
雖然有少數人能把壹生甚至壹生的部門都奉獻給藝術,但這是壹種強烈的堅持,是壹種妄想的強烈追求。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找到了壹生的寄托,實際上他們還在追求,他們無法安定自己的心。所以,外在的追求精神寄托,其實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寄托的。
學佛,恰恰相反,是向內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誠的第壹步是停止妄想,讓妄想無效,而不是從外界尋找寄托,用外界來滿足。妄想停止了,身心自然沈澱,真正達到了追求精神寄托的目的。但這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只是學佛的開始。
7.學佛的目的是什麽?
學佛的目的是什麽?學佛的動力是什麽?這壹點非常重要。因為“因地不真,果謂迂回”,如果動機不正,怎麽學怎麽修都會走上歧途。
壹般來說,學佛有四種不同的動機:
壹種是為了今生或來世的福報,或者為了自己或家人的健康而學佛;
二是學佛是為了擺脫生死的痛苦;
第三,除了追求自我解脫之外,還要拯救壹切眾生免受與自己同樣的痛苦,甚至成佛,為此而學佛;
第四是明白所有的生死輪回,或者成佛涅槃,所有的苦與解脫,所有的眾生與佛果,都只是虛幻的幻象,沒有什麽可追求的,也沒有什麽可脫離的。為了讓自己和壹切有情的人都覺知這個道理,回到這個超然的絕對境界,我們來學佛。
這四種動機雖然層次不同,但基礎學者並沒有錯。當然,我們不鼓勵第壹種和第二種印心,但是如果妳是帶著這兩種印心來學佛的,我們也不排斥,但是妳壹定要逐漸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隨著妳對佛法理解的加深,心智的逐漸發展,妳所追求的目的也會得到提高。
其實學佛的真正目的只有壹個:徹底開悟。
除了這四個目的,如果妳有不同的目的,就要小心了。妳最好徹底檢討壹下自己。
特別是如果妳是為了追求超常能力,感應,或者呼吸,練習敏捷等目的來學佛的。,請壹定要重新考慮,重新理解佛法,重新樹立學佛的觀念,等到自己有了正確的學佛動力。
因為學佛是壹種追求正確開悟的方式,而不是被變態的能力感應迷惑的方式。
如果用超能力或者感應吸收信徒,那壹定不是真正的佛教。如果妳是為了超能力或者感應來學佛的,肯定會誤入歧途。用自己的智慧換取超自然感應的幻覺,是最不值得的事。
8.佛教迷信嗎?
所謂迷信,就是妳認同別人的說法,不去探究和了解就盲目相信。
任何教學方法都沒有迷信。妳是否迷信,是妳的信仰態度。
如果妳深入了解,經過觀察和思考,認為它的教學方法沒有錯,與妳的觀念壹致,產生信仰,那就是理性信仰。
如果妳不理解,只是聽別人說好,或者遵循家族傳統,遵循信仰,然後妳不深入理解,只是把它當成“信仰”,那麽即使妳信奉的教法是好的,妳也是迷信的。
如果妳不了解佛教,只聽到別人說佛教是迷信,或者看到佛教的壹些儀式,沒有深刻理解其含義就把佛教判斷為迷信,那麽妳真的是迷信——迷信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偏見。
佛教從不認同人們的迷信。反而鼓勵人們去懷疑,把懷疑的東西拿出來討論。知道了疑惑,才能認真討論,才能得到答案,才能產生被埋沒的信心。
事實上,沒有壹種宗教像佛教那樣對懷疑如此寬容,如此開放,如此迷信。
9.佛教是消極悲觀的嗎?
很多人聽到佛教講無常,講生死,就覺得佛教很悲觀。但其實無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這個世界的事實,不會因為妳不說而消失。
消極還是積極,悲觀還是樂觀,不是關於無常,苦難,空虛,或者生老病死,而是關於妳如何面對這些已經存在的事實,用什麽樣的態度去面對。
如果妳能正視,那就是積極的;如果妳覺得這些東西太消極而不敢談,或者不敢碰,以為不面對就不存在,這種逃避的心態真的很消極,不僅僅是消極,更是自欺欺人的愚蠢想法。
如果妳面對這些事實,認為自己無法突破,妳願意被這些事實所限制,於是抑郁或沈溺於快感,這是消極的;如果能正面討論,突破其局限性,就是正面的。
如果妳不想突破它,認為人生根本沒有意義,那就是悲觀;如果妳能通過討論和突破找到人生的另壹種真諦,那就是樂觀。
佛教正視這個世界所有現實問題的存在,用心去討論,去尋找解決方法。從內在的真我出發,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無限生命的意義。所以其實佛教真的是積極樂觀的。
10,佛教相信死後有生命嗎?
當然,佛教的人生觀是無始無終的永恒的人生觀。不僅死後有生命,死前也有生命。每壹種生死現象都只是壹種因緣。
當這壹階段的生命“死亡”時,它會暫時進入壹種叫做“尹仲”的過渡狀態,等待另壹次“誕生”。至於下輩子的地點和形式,就看前世造的業障了。這就是所謂的“生死輪回”,或者說“業障輪中的六大司”。這是普通眾生的生命現象。
11.業力之輪中的六大司是什麽?
六道是眾生死後要去的六個地方,分別是天道、人道、阿修羅、地府、餓鬼、野獸。
循環這六條路,前三條是善路,後三條是惡路。善業死了以後走善道,惡業死了以後走邪道。帶著生前的業力牽引,去走自己該走的路。所謂“什麽都不會去,只有行業會帶著妳。”
12,真的有天堂嗎?
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提到的。佛陀制定的戒律中沒有謊言。他會撒謊嗎?可見極樂世界確實存在。
13.極樂世界和天堂壹樣嗎?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極樂世界和天堂都是完全不同的。
天堂是由眾生的業力所揭示的,是壹個有成熟善行的眾生享受的地方。每壹層天界,大都在其天帝管轄之下,但不壹定有佛教。
它的快樂是相對的快樂,感覺的快樂,最終會消失的快樂,會導致痛苦的快樂,不真實的快樂。
它的景點和文章,再精彩,最終也會被毀掉,並不是真正的幹凈。
最重要的是,它還在六道之中。在享受了所有的加持之後,會落入其他五道,繼續輪回。
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大悲心所建立的凈土,是修行人下大力氣專心修行的地方。
因為阿彌陀佛的意誌,極樂世界沒有邪道,極樂世界出生的人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他們的壽命很長,長到足以達到精神上的修養,所以生在極樂世界的人永遠沒有轉世的機會。除非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願意在六道中顯生死,才會寬眾生。
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生在極樂世界的人,壹切生活必需品,修行所需要的東西,只要動壹個念頭,自然就會出現,再也不用為生活和修行操心,可以把所有的時間和精神都用在修行上,所以很快就能成就。
因為阿彌陀佛的意誌,在極樂世界沒有什麽會阻礙修行,壹切都是為了幫助大家修行,所以極樂世界出生的人很快就可以達到。所以妳生在極樂世界,壹定都是享受到了純粹的喜悅,所以叫“極樂”!?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