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經詩》產生流傳的年代已經久遠。從它的內容分析,它可能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尚帶有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隨後又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壹直延傳至今。
大約從明代起,在口頭傳唱的同時,《布洛陀》也以古壯字書寫的形式保存下來,其中有壹部分變成壯族民間麼教的經文。
對布洛陀神話及其史詩的搜集整理始於20世紀50年代。
1958年,廣西壯族文學史編輯室搜集到流傳於桂西各縣的散文體《陸馱公公》(後改題為《保洛陀》)。
1978年,廣西民間文藝協會在采風中搜集到“招谷魂”、“招牛魂”的師公唱本。
1980年又搜集到兩本內容較完整的唱本,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出版;
1984年,周朝珍口述、何承文整理並發表了長篇神話《布洛陀》,這是流傳於右江及紅水河壹帶的,是散文體中內容較全面和豐富的壹篇;
1985年,覃承勤根據在廣西東蘭、巴馬搜集到的師公唱本整理出了創世史詩《布洛陀》;
1988年,廣西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從各地搜集到布洛陀經詩》手抄本二十二本,並經翻譯整理。
於1991年出版了用五種文種(原文古壯字、新壯文、國際音標、漢對譯、漢意譯)對照的《布洛陀經詩(譯註)》(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年,覃承勤又根據流傳於紅水河中下遊的“摩兵”派師公唱本,翻譯並用四種文種(原文古壯字、漢對譯、壯文、漢意譯)對照,出版了《摩兵布洛陀》(張元生等的《古壯字文獻選註》,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從上述情況來看,布洛陀史詩的搜集整理工作雖然時間不長,但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終於使這壹顆深藏於民間的文化瑰寶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並為人們對它的鑒賞和研究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但是,這畢竟只是空白的填補,從無到有;而對這麽壹部偉大作品,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諸如是否已充分挖掘,搜集是否完全,如何整理得更好,研究如何深入等等問題,還有待於我們大家去思考、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