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古玩包漿的問題誰能給我解釋壹下,瓷器。玉器 。。。。都有包漿是怎麽形成的怎麽看

關於古玩包漿的問題誰能給我解釋壹下,瓷器。玉器 。。。。都有包漿是怎麽形成的怎麽看

包漿”,其實就是“光澤”,但不是普通的光澤,而是特殊的光澤,專指古物表面的壹層光澤。大凡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後,才會在表面上形成這樣壹層自然的光澤,即所謂“包漿”是也。可以這樣說,包漿是在時間的磨石上,被歲月的流逝運動慢慢打磨出來的,那層微弱的光面異常含蓄,若不仔細觀察則難以分辨包漿之為光澤,含蓄溫潤,幽幽的毫不張揚,予人壹份淡淡的親切,有如古之君子,謙謙和藹,與其接觸總能感覺到春風沐人,它符合壹個儒者的學養。如果是嶄新的器物,表面就不會有“包漿”,而是最普通的光澤,壹眼望去鋒芒畢露,像壹位文化生意人善於誇誇其談炫耀於世,用壹個古董行專有詞匯來形容,稱之為“賊光”。文物表面由於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過去古董界稱為“包漿”。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或者土埋水浸,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它滑熟可喜,幽光沈靜,告訴妳,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壹種溫存的舊氣。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幹澀的肌理相對照的。 不只瓷器、木器、玉器、銅器、牙雕等有包漿,連書畫碑拓等薄如蟬翼的紙絹制品在內行人眼裏也統統有包漿。 包漿既然承托歲月,年代越久的東西,包漿越厚。舉壹個簡單的例子,新買來的竹席,不論打磨得多少光滑,都不算有包漿,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漿紅亮不待言說。新鋤頭的把柄沒有包漿,老農民的鋤頭柄,無不包漿厚實。以下分類講解玉器包漿入土古玉簡稱“土古”。從現象看,其外表層很容易在常溫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籠包子淌下的湯汁,冷卻後凝固成壹層厚厚的半透明體,有這樣的質感才彌足珍貴。 玉器包漿 高古玉品對溫、濕度特別敏感,玉色深淺也會隨之變化。玉品隨著溫、濕變化好像是個“感應器”,天熱時敏感於空氣的幹濕,在生成中吸收人體的汗腺液,氣溫下降後,玉表層與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縮,又與空氣接觸發生氧化作用,日月遞增之下形成壹層厚厚的光澤,但至今無法解釋它的形成機理,籠統歸納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漿。“土古”忌諱高溫,壹經“提灰”便成死玉,再保養至多也只是壹層浮淺的光澤,誠如“傳世古”那種薄光,這些均無手感可言。雞骨白與玉質鈣化則無法談及,因雞骨白上尚剩寶漿不具備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復蘇還原,而玉質鈣化更無包漿可言了。瓷器包漿事實上瓷器在傳世過程中都會形成包漿,相對而言,在同等材料、工藝的成型器,並在同等環境中年代久的民器包漿更明顯。這說明是壹個規律,但如若不是如此,則決不可認真認定。因為環境與瓷器本身的配方、用材以及燒成溫度等是材料差的壹定陳舊、易陳舊。

通常我們認為年久的壹定陳舊,年代近的壹定要新壹點,這(汝器除外)是我們常人的感官意識,因為主要和太多關註的是民窯,有關或者見多的為壹般的器。包漿的形成壹是外部自然環境,除外還與瓷器本身內部結構疏松與致密相關。而所謂胎骨的疏松與致密,壹是反映在成器的溫度上;二是材料本身的優劣和細密程度上。我們應當明白,包漿實際是由大量我們肉眼所不可見的細菌等而形成,那麽從細菌可繁殖與生存的環境而言,自然是疏松的胎骨之器空間更大。於是絕對的說同壹個時代的官器和民器在相同環境的存放過程中,民窯壹定要比官器的包漿厚也陳舊的多。

我在“易被認假、斷錯的瓷中精品、禦器”壹文中,所列舉了大量的事實,而且反復講到寶石、瑪瑙、玉以及水晶、珍珠等添入瓷器之中的事實。就是想讓天下的藏家,註意關註那些真正的國寶,而不要進入誤區。因為我們能見到早在漢代的寶石出土以後與現今的寶石只是微微的在放大鏡下有壹層霧光以外,和現今新的寶石全無任何區別,這說明材質是第壹性的。而更現實的是,實實在在南宋官器遠比民國瓷器表面更新,而且刺人眼目,而這種刺人眼目之光的光源,事實源於南宋官器中的寶石等之光源。而我們在南宋官器厚而極重的釉面不壹定能較好的看出寶石之光,因為寶石比重大,所以在釉面燒時添加的過程會溶入釉底胎面之上,但在破器的斷面則壹目了然。當然這以事實在沒有親自體會和感悟的人會不接受,但這壹定是事實。而如若我們能夠認識與感悟到這壹點時,我們才能從傳統認證的理念中走出,更多的會對古瓷鑒定認識上來個飛越,同樣花錢收藏,自然收之國寶為好。

綜上認識瓷器的包漿,當辯證的去認識,不可只繼承傳統而沒有創新,時代在進步與前進,理念應當更新。我們尊重先輩、前人,但他們的知識是哪個時代的高山,可在更科學進步的時代面前,則未必。超越高山不是否認,而是傳承與繼承以至於為了更好的發揚光大。文物是世界的,知識是人類的,我們自己微不足道,只不過在還原壹個原本而已。銅器包漿 對於大多數初學者來說,判斷壹件銅器的真偽,主要還是從其外觀上看,具體地說就是銹跡和包漿,而這兩點也正好是商家們作偽的重點環節。“通常情況下,發掘品的偽銹作法有兩種。壹是將銅器放人醋酸中,然後埋入地下,這樣很快便能生成銹色;二是將銅器放人鹽鹵(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銅器表面粘銹。當然,如果妳手上的寶物是傳世品,商家們則更加看重銅器表面的包漿,他們往往習慣將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以此形成漂亮的包漿。”

那麽,在如此縝密的作偽手法下,如何才能有效鑒別真假銅器呢?據王老師介紹,判斷壹件銅器的真假與否,首先還是得看外觀,“真品銅器上 的銹色往往是深入銅器表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不容易被擦掉。而偽銹則不然,由於往往是做在銅器表面,所以也被稱作‘浮銹’,這種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堿水壹煮便不堪壹擊。同時,傳世品的包漿真偽也易識別,真品包漿沈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除此之外,銅器的氣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贗品多用化學物質來裝飾,往往會散發出壹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則沒有這種怪味。“當然,僅憑這些來判斷仍然是不夠的,銅器的銅質、聲音、做工等等,都是辨別真偽的重要依據。而這些壹時難以解釋清楚的東西,只能靠大家在今後的收藏中慢慢積累 。木質包漿紫檀、紅木、黃花梨、鐵梨木等壹些高檔木材,

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質外泄,和空氣中的塵土、人們觸摸的

汗漬,互相融會成了包漿。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卻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蠟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產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這些非玉的東西,都呈現出玉石般的珠光寶氣,靈氣四溢。這就是藏家們所說的“包漿亮”。 其實,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等傳世古玩之所以也會出現“包漿”,原因之壹,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擦拭的結果。由於成千上萬次把玩和擦拭,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變得光鑒可以照人了。也因為這原因,壹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煙壺、硯臺、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們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愈加明顯。當然,這裏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幫助了“包漿”的形成。 所以,壹些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們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時候空氣潔凈,壹年中大概只要拂塵數次,也就更難形成“包漿”了。如果妳輕易地認為這種瓶罐由於缺少“包漿”而斷定是新貨贗品,那就像竹籃打水,永遠要“漏”定了。 古錢傳世日久,表面在空氣中產生的壹種色澤,也稱包漿。這種包漿呈古銅色或黑色,真者沈著,偽者飄浮,壹般年代愈久,顏色愈深,雖是極薄壹層,但煮洗也不會脫落。偽造包漿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開水洗刷,偽漿便會失去。 鑒定古物,包漿甚為重要。倘妳還不具備“望而知之”的功力,壹時還搞不清楚古物的形制、時代面貌、工藝特征、不妨可以從包漿入手,搞清楚什麽是真正的舊包漿。如果壹件古物包漿是真舊的,是到那個年紀的,工藝又不錯,妳看了歡喜,買下來,雖不中,亦不遠矣。

包漿種類有很多,近來亦多有高手仿制,但多數假包漿是匆忙做出來的,浮滑急躁,急功近利的馬腳終將露出,多看多摸多想,真假判然可分。就像黃瓜、絲瓜、茄子,從沒見過的人,妳怎麽說也不甚了了,倘拉他到菜場去,幾分鐘之內,他就壹輩子忘不了了。

以下教妳如何“看”包漿 有包漿的器物只要拿幹凈的燥布輕輕地揩擦,就會立即出現壹種光亮,而且有越揩越亮的感覺,這就是所謂包漿亮。這也是寒來暑往,幹燥與潮濕,乃至愛心所呵護的結果,也是歷史打下的“火漆印”。有人為了追求包漿效果,常常將新品用蠟打,皮鞋油擦,椰子油搽,色拉油浸,於是也出現了壹種光亮,但僅僅是壹種膚淺的浮光,與精光深邃的包漿亮有千裏之別。近年作偽的銅器,如佛像、香爐等,可以作成舊色,看似古色古香,可是難以造成深邃的包漿亮,會露出破綻。用氨水等化學藥水浸泡的瓷器,可以退去火光,形成壹定程度的寶光,卻毫無包漿。木器更是這樣,凡是高級的木器,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烏木等,其本身就有壹種油性,加上包漿,就會越揩越亮,精光內含,靈氣四溢,令人百看不厭。可是有人不知包漿的珍貴,硬是用熱水和洗潔精,將包漿洗得壹幹二凈,變得白乎乎、燥兮兮,毫無靈氣可言,殊為可惜。近年來我們試用84消毒液浸泡骯臟的傳世瓷器,發現可以用來鑒別瓷器的新舊和大致的年代。只要是傳世的古舊瓷器,84消毒液不僅可以除去器身上的汙垢,還能出現明顯的包漿亮,年代越久的包漿也越亮。但釉上彩是禁止浸泡的。如果是近年生產的新瓷器,則浸前與浸後變化不大。這壹方法公開出來,讓愛好瓷器的初學者得以借鑒。當然盡量不用這些刺激性很強的化學藥水。木器等更要禁止使用。器物需要清潔時,還是適宜用木盆或塑料盆,盛上清水也可少量放些洗潔精小心清洗。千萬不能用堅硬的器皿用來盛水洗瓷器,稍壹不慎就會造成磕碰等後果。幾年前,有瓷器愛好者將壹只罕見的康熙朝茄皮薄胎天球瓶,因玻璃質感極強,看似新品,實為舊物。他竟將它放在水泥制成的水鬥中沖洗,結果將瓶口給碰碎了,殊為可惜。另外值得壹提的是近年生產出的瓷器有些已經仿出了近似的包漿,不可掉以輕心,只看壹點,不及其余。自然如發現了壹點破綻,則要抓住不放,決不能有僥幸心理,想撿漏或相信故事,鑒別時要作全面觀察。

其他如古籍善本、書畫也同樣存在包漿,不過沒有出現光亮,只是壹種舊色,陰陽面有明顯的色差,作偽書畫用濃茶水噴灑,混充包漿,正反面就沒有色差。有種色差也稱陰陽面,請參見《辨陰陽》。

包漿是壹種難以偽造的時代特征,傳世時間越久,包漿也越深,因而揩擦就容易出現包漿亮。包漿是傳世古物的標誌,新品與舊物的分水嶺。只要學會看包漿,即能鑒別器物的新舊,再推斷其真偽,以便舉壹反三,融會貫通。這樣可以少花冤枉錢!

上文已說到瓷器也同樣有包漿。現在高仿紅釉器,如瓶、盆、罐等,缺乏鑒別經驗的人看不出是新是舊,亦可用布揩。舊瓷充滿包漿,有壹種濕漉漉的感覺,釉面還有壹種古舊肥厚滋潤的感覺。有些有年份的新仿瓷品、也有類似濕潤感,但缺乏久經滄桑的古舊感,難以和真品相比擬。有包漿的舊瓷用手去摸,沒有澀度,比較滑手,新器缺少這種感覺。這主要是包漿在起作用。多年前發現仿青瓷海浸作偽之法,即讓剛出窯的仿晉唐瓷品,如怪獸、羊、天祿等,用網袋包裹,全部沈到海水裏,並設法讓壹些寄生物如海貝、牡蠣等來叮吸。壹年以後,打撈上來,再將寄生物大部分清理掉,只留下小的以及剩余的痕跡,混充古物。對這種“新發明”稍不註意即會上當,因為出水、出土的古物不存在包漿,藏家不可不察。當然也確實有沈船出土之物,要註意全面觀察和考察,乃至調查研究,不可混為壹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