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探索的過程,壹個人的學習是在壹定的環境和知識基礎上自己建構的。因此,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評價者。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學會獨立思考。信息技術本身為我們提供了壹個互動、友好、開放的實踐環境,非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只要教師善於設計環境,組織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計算機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索和思考,讓學生“做中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
根據近年來對計算機教學的探索、實踐和研究,本文擬從課堂教學的角度探討如何在信息技術課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壹是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設計,統籌安排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
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首先需要為學生創造壹個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隱藏在壹個或幾個任務中。學生可以對提出的任務進行分析和討論,明確它壹般涉及哪些知識,找出哪些知識是新的,哪些是舊的,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通過任務的完成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導火索”,是提出問題的表現形式,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直觀形式。因此,教師要設計好每壹個任務,縱觀整個課程,統籌安排教學內容。整個教學內容分類合理安排,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通常,教學內容分為四類:
1,第壹類是最基礎的內容,是內容的基礎。只有掌握了這壹部分,學生才能對所學的課程有壹個基本的了解。這部分內容被稱為“敲門磚”,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本部分中的任務被設計為第壹級任務:基本任務。任務要求很明確,包括要學習的新知識和新方法。老師舉具體的例子,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只要學生能按照例題去做,就初步掌握了任務中所包含的新知識和新技能。這種教學形式更適合各個模塊的開始和低年齡學生的學習。我認為在學習的初級階段“照貓畫虎”是很有必要的,在“畫虎”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的知識,在“畫虎”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熟練度和操作技能。
2.完成基礎內容的教學後,學生進門,進入第二類教學內容,進行第二層次的任務設計:改進任務。任務壹部分是老師明確要求的,另壹部分是讓學生自由發揮的。比如發郵件的時候,可以設計壹個“上課給老師發郵件”的任務。任務中“給老師發郵件”是確定的內容,郵件內容可以自由發揮。這種教學形式更適合各個模塊的中級教學階段。第三類教學內容是每個模塊學習完後的電子作品設計教學階段。這部分的任務是第三級任務:開放任務。老師只給出壹些要求,形式和內容完全由學生自己安排。比如Word模塊綜合練習,讓學生設計制作壹份小報,需要圖片、文章、藝術文字、專欄等。,而且它的內容和布局完全免費讓學生玩。這種形式更適合各個模塊的綜合學習階段。在這兩類內容的教學中,學生可以設計自己的任務。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很多沒有學過的知識。這些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但壹般都是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只要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可以自己從書本或電腦中獲取,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解決。這兩種教學內容都采用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
3.第四種教學內容是學生自學後仍有疑問、難以理解的內容,即教學難點。這類內容需要老師給予指導,采用和學生討論研究、示範和鼓勵多實踐的教學方法,這屬於大部分學生的問題,和他們壹起討論學習。對於屬於個別學生的問題,他們將被單獨輔導。
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從老師指導過渡到自學輔導的自主學習狀態。
第二,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老師下達任務後,不急於解釋,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什麽,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有些是以前學過的,學生自己給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其他的都是沒學過的新知識點,也就是隱藏在任務裏的,這也正是這個任務要解決的問題。提出這些問題是因為老師註意在任務中設置壹些認知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尤其是在新知識的引入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後提問。這時,教師向學生介紹新知識,學生自然建立對新知識的理解。
其次,師生* * *討論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案,把任務分解成多個子任務,制定出具體的操作步驟,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並不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是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比如從哪裏獲取相關信息、尋找相關幫助以及解決問題的大致思路等。
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他們不僅學習新知識,還知道在什麽地方、什麽時候應用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我覺得教學的壹個重點就是讓學生體驗這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獨立思考。
第三,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完成任務。
任務驅動能使學生進入學習場景,師生討論,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學習目標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任務完成階段,老師只是壹個幫助者和指導者,給學生更多的鼓勵,讓每個學生自由大膽地完成任務。教師要走進學生,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主動全面地觀察和了解學生,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特別是* * *問題。老師們,
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和學習,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計算機操作體驗成功和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獲得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索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老師、同學、書籍、軟件、網上咨詢尋求幫助,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識別信息、處理信息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任務的完成中,學生圍繞如何解決任務來掌握知識要點,並不自覺地學會舉壹反三。在這種“以任務帶知識”的開放式直接教學環境中,教師要成為“窗口”,把自己簡化成壹個窗口甚至壹個圖標,提供壹個良好的“師生互動界面”,引導學生前進。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還特別註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讓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更加艱巨。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的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要善於發現和把握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啟發。老師的引導作用是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內容、進度和方向,啟發作用是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遇到困難時,老師要提示他們指明方向。
因為信息技術課程實踐性、操作性很強,所以學生要學會“做中學,做中學”。葉聖陶先生說:“老師教任何作業,教的都是停教。”現在不是如何讓學生學習知識,而是如何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信息技術課程以其獨特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尤其應該讓學生“學會”和“創造”,從而充分讓學生自悟而自得。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信息技術教學應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壹位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人類的大腦不是壹個需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壹個需要被點燃的火炬。在我看來,老師的任務就是帶領學生走上自主學習的道路,指導他們如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最終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主動自主地學習,成為知識的積極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