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科研類
1、《漢魏六朝文藝心理學》(獨著),北嶽文藝出版社1992.
2、《瓶中審醜》(獨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3、《心哉美矣——漢魏六朝文心流變史》(獨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4、《東方情結——東方文學與中國》(獨著),海南出版社1993.
5、《非性文化的奇花異果——中國古代性觀念與中國古典美學》(第二作者),巴
蜀書社1995.
6、《愛欲人格》(獨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7、《臣妾人格》(獨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8、《生命的光環——中國文化與中國文論》(合著),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
9、《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獨著),東方出版社1998.
10、《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1、《李建中自選集》(獨著),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12、《東方文化與現代化》(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3、《日月清朗,千古風流——〈世說新語〉》(第壹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14、《玄學與魏晉社會》(第壹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15、《古代文論的詩性空間》(獨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6、《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研究》(武漢大學學術叢書,第壹作者),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7、《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叢書》(主編),東方出版社2009
18、《陽陰之間:臣妾人格》(獨著),東方出版社2009
19、《中國古代文論範疇發生史叢書》(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0、《魏晉人:弄狂以流悲》(獨著),東方出版社2011
21、《百年龍學的時序與通變》(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
22、《龍學檔案》(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23、《批評文體論綱》(武漢大學學術叢書,第壹作者),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4、《體:中國文論元關鍵詞解詮》(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二)教學類
1、《卓有成效的課堂管理》(譯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國古代文論》(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中國文化概論》(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大學名師講課實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5、《文心雕龍講演錄》(大學名師講課實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6、《湖畔之舞》(散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7、《中國文學批評史》(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8、《中國文學批評史》(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10、《中國大百科全書》(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11、《文學理論導引》(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古代詩歌精萃鑒賞辭典》(參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13、《文心雕龍學綜覽》(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中國文化概論》(參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15、《中國文化教程》(參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壹)科研論文
1、《論靈感的靜態特征》,《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4.
2、《需求與滿足——論文學活動中的拓撲心理學》,《批評家》1987.5.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7.8.全文轉載。
3、《晚清小說理論中的心理學思想》,《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3.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9.全文轉載
4、《論魏晉六朝作家“人心”與“文心”的分裂》,《文學評論》1989.5.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89.12.全文轉載;
《文史知識》1990.1.摘要
5、《論魏晉六朝的暢情美學》,《華中師大學報》1989.9.
6、《王充文藝心理學思想初探》,《社會科學研究》1990.2.
7、《“才性”芻議》,《四川大學學報》1990.3.
8、《〈金瓶梅〉性目的論初探》,《江淮論壇》1990.5.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1.2.全文轉載。
9、《古典文學研究的心理學視角》,《古典文學知識》1990.6.
10、《心物:漢魏六朝文藝心理學之綱》,《學術月刊》1991.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1.7.全文轉載。
11、《論〈金瓶梅〉中的財與色》,《思想戰線》1991.1.
12、《哀樂論──漢魏六朝創作心理研究》,《華中師大學報》1991.2.
13、《從品評才性到精析文心》,《社會科學研究》1991.2.
14、《〈金瓶梅〉“德色”論》,《中國文學研究》1992.1.
15、《〈世說新語〉:魏晉名士心態錄》,《文史知識》1992.1.
16、《〈淮南子〉文藝心理學思想初探》,《漳州師院學報》1992.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2.10全文轉載。
17、《心論與文論》,《學術研究》1992.2.
18、《“聲無哀樂”新解——論嵇康音樂心理思想》,《思想戰線》1992.3.
《中國文學年鑒》1993年號摘要發表
19、《老樹如何放新花──論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轉換》,《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1.
20、《中國古代文論的藝術心理學價值》,《唐都學刊》1993.3.
21、《學術研究的轉型》,《讀書》1993.4.
22、《晚清小說研究的文化視角》,《第34屆國際東方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大學1993.9.
23、《中國古代美學家的“生存問題”》,《文藝理論研究》1994.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4.4.全文轉載。
24、《從“金瓶梅現象”到“賈寶玉情結”——中國古代性觀念的美學嬗變》,《華中師大學報》1994.4.
25、《中國古代鑒賞心理學論綱》,《學術研究》1994.5.
26、《新潮與傳統——關於儒學文化的現代思考》,《南方文壇》1994.5.
27、《中國文論的世紀性回顧與展望》,《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3.
28、《文學史方法的歷史與新方法的誕生》,《河北師大學報》1995.3.
29、《自卑與超越——司馬遷悲劇心理探幽用》,《唐都學刊》1995.4.
30、《文學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民族文學研究》1996.1.
31、《魏晉文學的人格生成》,《文學評論》1996.2.
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2、《轉型時期的才性理論──劉劭〈人物誌〉研究》,《蘇州大學學報》1996.3.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研究》1996.4.全文轉載。
33、《解剖自我》,《當代作家》1996.5.
34、《建安七子論》,《中國文學》1997.3.
35、《試論劉勰的人格境界與〈文心雕龍〉的人格理論》,《學術月刊》1993.3.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7.8全文轉載。
36、《試論陶詩的人格精神》,《華南師大學報》1997.6.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8.5.全文轉載。
37、《文心“動靜”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
38、《中國傳統文化人格與現代社會轉型》,《第35屆國際東方學研討會論文集》,布達佩斯1997.8.
39、《試論西晉詩人的人格悲劇》,《社會科學戰線》1998.2.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8.9.全文轉載。
40、《論魏晉人格的虛靜與躁動》,《湘潭師院學報》1998.4.
41、《〈莊子〉人格理想與魏晉文學的人格起點》,《華中師大學報》1998.5.
42、《中國古文論詩性特征剖析》,《學術月刊》1998.10.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9.2.全文轉載。
43、《斷裂與重鑄──漢魏之交的文學與人格》,《中國雅俗文學》第1 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2.
44、《玄學人格與玄言詩》,《江海學刊》1999.1.
45、《魏晉詩人的死亡意識與生命悲歌》,《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1.
46、《臣妾人格與文學》,《東方》1999.2.
47、《試論〈文心雕龍〉的思想史價值》,《文心雕龍研究》第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
48、《本世紀魏晉思想研究的兩次高潮》,《東方文化》2000.1.
49、《王國維的人格悲劇與人格理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1.
50、《文果載心,余心有寄》,《理論月刊》2000.1.
51、《魏晉時期儒家人格的玄學化歷程》,《華中師大學報》2000.4.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研究》2000.10.全文轉載。
52、《現代化與都市人格》,《中國現代化與深圳跨世紀發展》,中***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6.
53、《魏晉文學的人格承擔》,《第36屆國際東方學研討會論文集》,蒙特利爾2000.8.
54、《辨體明性——關於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的現代思考》,《華中師大學報》2001.2.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1.8.全文轉載。
收入《古代文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8.
55、《詩性傳統的斷裂》,《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9輯.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3.
56、《魏晉玄學在二十世紀中國的命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10.
57、《神女與寡婦——關於魏晉文學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2.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4.摘要
58、《原始思維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性特征》,《文藝研究》2002.4.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6.“論著精華”選登
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59、《儒道釋文化的詩性精神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性特征》,《文藝理論研究》2003.1.
60、《中國文學思想的言說方式》,《中華讀書報》2003.5.7
61、《攝影文學的文學性》,《中國藝術報》2003.11.20
62、《反(返)者道之動》,《文學評論》2004.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文學年鑒(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學科發展狀況·文學”專欄收錄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5.“論著精華”選登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11全文轉載
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5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63、《高天厚土水長流——古代文論的詩性空間》,《江蘇大學學報》2004.4
64、《從寄生到彌漫——中國文論批評文體原生形態考察》,《華中師大學報》2004.5
65、《論〈文心雕龍〉的詩性智慧》,《長江學術》(第5輯),2004.5
66、《技術理性時代的“泛文學化”回歸》,《襄樊學院院學報》2004.6
67、《思之詩——漢語批評的隱喻性生成》,《文藝爭鳴》2004.6
68、《技術理性時代漢語文學的命運》,《社會科學報》2004.7.22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9全文轉載
69、《陳寅恪與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承擔》,《江漢論壇》2004.9
70、《壹言以蔽之——論古代文論思維方式的整體濃縮性》,《光明日報》2005.2.4
71、《終日言,而未嘗言也——中國詩性文論語言觀芻議》,《鄖陽高等師範專科學報》2005.2
72、《文之為德也大矣——關於“文”的現代思考》,《湛江師院學報》2005.4
73、《周易與中國文論的詩性之源》,《江海學刊》2006.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6全文轉載
74、《中國文論:說什麽與怎麽說》,《長江學術》2006.1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6全文轉載
75、《二十四詩品:中國文論的詩眼畫境》,《鄖陽高等師範專科學報》2006.1
76、《論中國古代文論詩性與功利性的契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2
77、《文備眾體:中國古代文論的言說方式》,《文藝研究》2006.3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8全文轉載
78、《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的文學性生成》,《三峽大學學報》2006.4
79、《中國古代文論的敘事性言說》,《福建論壇》2006.10
80、《界域·聲色·體勢——劉勰“文”論的文章性生成》,《復旦大學第二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12
81、《借他人主腦走麥城——張藝謀大片批判》,《探索與爭鳴》2007.1
82、《破體:中國文學批評的文體傳統及演變規律》,《襄樊學院學報》2007.3
83、《兩爻之間的詩性訴求——以周易、老莊、孔孟的詩性言說為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5
84、《古典批評文體的現代復活》,《中山大學學報》2008.1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5全文轉載
85、《現代批評文體:在“西就”與“東歸”之間》,《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8.1
86、《文學與批評:怎麽說比說什麽更重要——以幾部經典作品為例》,《文藝爭鳴》2008.3
87、《論中國詩性文論的文字之根》,《社會科學》2008.4
88、《古代文論詩性言說的生成語境和主體用心》,《江漢論壇》2008.4
89、《民間文學中的“誤解”與“話語較量”》,《中州學刊》2008.6
《新華文摘》2009.6全文轉載
90、《尊體·破體·原體——重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理路和詩徑》,《文藝研究》2009.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5全文轉載
91、《論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的無體之體》,《文學評論》2009.2
92、《古代批評家的文體》,《光明日報》2009.2.23
93、《劉勰“體乎經”的批評文體意義》,《清華大學學報》2009.4
94、《漢語批評的文體自由》,《江漢論壇》2009.8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1全文轉載
95、《筆談:漢語批評的文體問題》(主持人),《江漢論壇》2009.8
96、《依經立義:作為中國文論研究方法的建構》,《思想戰線》2009.6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0.4全文轉載
97、《中國文論話語重建的可行性路徑》,《文史哲》2010.1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0.2全文轉載
98、《“忘”生“夢”死——從“莊周夢蝶”看莊子的生死觀》,《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0.1
99、《劉勰的和聲型話語模式》,《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0輯,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4
100、《娛思的文體:宇文所安批評文體的中國啟示》,《中外文學與文論》第19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6
101、《道可道,如何道——劉勰文學思想的本原之“道”與言說之“道“》,《中國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
102、《文體學研究的路徑與前景》,《江海學刊》2011.1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1.6全文轉載
103、《中國古代文體學的本體論價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4
104、《批評文體的“第二形式”》,《文學評論》2011.5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1全文轉載
105、《中國古代文體學範疇的理論譜系》,《北京大學學報》2011.6
107、《劉永濟與珞珈龍學》,《中國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
108、《龍學的困境——由“文心雕龍文體論”論爭引發的方法論反思》,《文藝研究》2012.4
109、《凡客的咆哮:新媒體時代的批評文體》,《學術論壇》2012.4
110、《詞以通道:軸心期中國文化關鍵詞的創生路徑》,《社會科學戰線》2013.4
111、《文學是文體的藝術——漢語文體學理論重構與韋勒克文體學思想》,《學術研究》2013.5
112、《漢語文體學研究的現代西學背景——基於文體與語言之關系的考察》,《社會科學》2013.12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4.3全文轉載
113、《經學視域下中國文論關鍵詞之詞根性考察》,《武漢大學學報》2014.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4.5全文轉載
114、《中華元典關鍵詞的原創意蘊與現代價值——基於詞根性、坐標性和轉義性的語義考察》,《江海學刊》2014.2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4.4全文轉載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9全文轉載
115、《關鍵詞研究:困境與出路》,《長江學術》2014.2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4.8全文轉載
116、《“觀”之神秘性探源》,《社會科學》2014.10
(二)教學論文
1、《〈琴賦〉壹曲盡雅聲》,《名作欣賞》1990.6.
2、《棗肉與橄欖——〈金瓶梅〉鑒賞心理探幽》,《名作欣賞》1991.5.
3、《魏晉人的哭》,《名作欣賞》1993.4.
4、《文藝批評的本土資源》,《文藝報》2003.3.29.
5、《文藝理論教材建設的本土化思考》,《三峽大學學報》2003.5
6、《借石攻玉,依經立論——中國古代文論教學方法新探》,《鄖陽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8.2
7、《古代文論教學的當代視野》,《中國大學教學》2009.5
8、《大學講壇上的〈文心雕龍〉傳播》,《中國大學教學》2011.1
9、《論〈文心雕龍〉“青春版”之創造》,《中州學刊》2011.1
10、《新奇考卷:變“三寫”為“三創”》,《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2.1
11、《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評價機制研究(筆談)》,《長江學術》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