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發明之壹。人類文明史上的壹項傑出的成就。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壹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幹而成。中華人民***和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裏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華人民***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壹致認定,蔡倫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華人民***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誌編委會石建厚同誌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壹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借已失損。
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裏的造紙作坊)和紙莊(現分前紙莊和後紙莊,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註:秦朝時期未發現關於紙的相關記載。
在紙尚未問世之前,古代中國的文字資料有許多不同的載體。
甲骨,指龜甲與獸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積大而平整,利於刻劃),主要應用於於商代,作為占蔔之用。據學者郭沫若研究,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約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種金屬器具,應用得最多的為青銅,即銅與錫的合金,也有少量鐵、金、銀等,流傳於先秦時期。當時文字多銘刻於鐘、鼎等典禮儀式用品,故稱為金文或鐘鼎文。
石:以石為載體的文獻包括碣、碑、崖刻等,從秦朝到現代都有應用。
竹、木:將竹或木頭劈成長而窄的竹片(木片),稱為竹簡(木簡),可用來記錄文字,廣泛應用於先秦至三國兩晉時期。此外,還有以寬木板作為書寫載體的,稱為牘。
帛,是古代高貴的紡織品,由蠶絲制成,質輕、柔軟而堅韌,是很理想的書寫用品。但是產量少、價錢昻貴,壹般人用不起。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年代約在西元前193年,內有帛書多卷,內容包含歷史(如《春秋》)、哲學(如《老子》)、醫學(經絡、養生)等,是壹筆珍貴的人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