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危素的著作

危素的著作

1.徐人歌  危素 季子劍有秋水色,徐君見之惜不得。徐君墓上荒草寒,季子解劍掛樹間。壹死壹生見交義,嗟哉延陵吳季子。題宋好古墨竹 我憶東曹粉署郎,瑯玕寫就拂雲長。只疑散步雲林曲,獨聽秋聲待晚涼。題趙子昂竹石 叢篁偏聽映寒雲,古石猶疑碧蘚痕。曾是碧瀾堂上月,獨臨苕水照王孫。竹坡詩 五雲坊下暮煙斜,夾道疏槐照碧波。卻憶江南風景好,修修纖竹翠連坡。

2.明何喬遠《名山藏》曰:“解縉學書得法於危素。”

3.照夜白圖(韓幹 卷 紙本 水墨 縱30.8厘米 橫33.5厘米 [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中的夜照白是韓幹於唐天寶年間所畫的唐玄宗最喜歡的壹匹名馬。圖中被栓在馬柱上的夜照白仰首嘶鳴,奮蹄欲奔,神情昂然,充滿生命的動感。馬的體態肥壯矯健,唐韻十足。據專家考證,馬的頭、頸、前身為真跡,而後半身為後人補筆,馬尾巴已不存。圖後上有南唐後主李煜所題“韓幹夜照白”五字,又有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所題“彥遠”二字。卷前有何子洇、吳說題首。卷後有元代危素及沈德潛等十壹人題跋。

4.莊肅,元藏書家。字恭叔,號蓼塘。松江(今屬上海)青龍鎮人。仕宋為秘書小史。宋亡,棄官浪跡海上,隱居不仕。專心收藏圖書,藏書至8萬卷。且手抄經、史、子、集,下自稗官小說、諸子百家,均有收藏。至正間(1341年以後),為了修宋、遼、金三史,詔求遺書,命危素到他家購書,得500卷,

5.明代書法,基本特征是由宋元上追晉唐,作為這壹主流的書家有劉基,宋遂,危素,

6.285厘米,寬145厘米,由元歐陽玄撰文,危素書丹,正文1023字,記述了九老仙都宮營建始末及玄妙觀主持唐洞雲的家世、經歷,是壹份彌足珍貴的道教史料。

7.《義門王氏先塋碑》歐陽玄撰,危素書,趙期頤篆額。至正十五年(1355年)立於陜西蒲城。碑為危秦61歲時所書。危秦書法遠宗晉唐,近取松雪,而結體稍促。

8.燕京學報新二期 ( 壹九九六年 ) 危素與《宋史》的纂修---孔繁敏,《宋史·忠義傳》由危素所修。

9.佳士得拍賣行推出的《鐵卷圖式、草書手簡、行書信紮》以410.4055萬元的價格成為了古籍善本專場中的最高價。手卷前端分別裱入唐昭宗所賜錢鏐《鐵卷圖式水墨刻本》、錢俶《草書手簡》和朱熹《行書信劄》,其後又有宋元明清錢直孺、賈似道、危素等鑒家觀款題跋。此卷曾於1998年3月攜往上海、北京,約請文博界有關專家會診鑒定。在上海博物館時,浙江省博物館派員攜所藏錢鏐、錢俶批牘合卷(即《二王手澤》)赴會,兩卷同時展閱相較,無論紙張、墨色、書風、花押完全吻合。且浙博卷抄有遺失題跋如:錢直孺、危素、錢尚德等跋,均在本卷中。故上博、浙博及佳士得拍賣行專家均認為二卷書法早期應是同壹卷,後來被拆散,系真無疑。

10.危素《雲林集》卷二《叔儀送扇》 撫州竹扇制來新,鄧子持歸贈野人。六月江南如此熱,海風壹起靜黃塵。

11.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簡稱“西寧王碑”,該碑位於甘肅省武威城北15公裏的永昌鎮石碑村, 首領忻都公,先祖世為北庭名族,自立為國,又稱臣於元朝,並隨元政權從征西方,有功勛於王室,也來到這裏,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卒於永昌,“葬於永昌之在成裏”。其子幹欒為元朝中書平章政事,元惠宗皇帝為表彰其先祖功勛,加封忻都公為西寧王,並詔命制作《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於公元1362年立於他的墓地。全碑分碑座、碑身、碑首3部分,通高6米。碑座為龜趺,制作十分精致,高1.6米,長2.4米,寬1.6米;碑身高2.8米,寬1.5米,厚0.4米;碑首高1.6米,寬1.6米,厚0.45米,刻蟠螭,為光祿大夫、中書右丞同知經筵事、提調國子監大都府學陳敬伯篆額“大元敕賜西寧王碑”八字。碑文為通奉大夫、中書參加政事、知經筵事、提調四方獻言詳定使司危素撰文,由光祿大夫、滕國公、集賢大學士張 書丹。全文***32行,滿行63字,碑正面為漢文,背面為蒙文。碑文載於《隴右金石錄》、《武威縣誌》、《涼州府誌備考》等。1949年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珂力甫進行了研究,用英文寫了《西寧王碑蒙漢文碑之研究》,全文發表於《哈佛大學學報,亞洲研究》,並刊布了碑的蒙、漢文拓片;1983年道布先生對碑蒙文進行了研究,發表於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回鶻蒙古文獻匯編》壹書中;1992年,內蒙古圖力爾用蒙文寫了《忻都王碑文研究》,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發行。

12.公諱素,字太樸,姓危氏。危本姬姓,周武王庶子某,生而手中有文曰?,因賜姓危氏,封於新。其後居光州。晉永嘉中,建州刺史京,遷建昌之南城。唐黃巢之亂,全諷與其弟仔倡,赤手起兵,擒巢黨柳彥章於象牙潭,擢撫州刺史,累官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封南庭郡王。南庭之後,復遷撫之金溪白馬鄉。譜圖亡,竟逸其名。南庭十五世孫,宋景定三年進士、通直郎、知臨安府仁和縣事,元累贈中奉大夫、浙江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汝南郡公炎震,公之曾大父也。累贈資善大夫、河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川郡公龍友,公之大父也。累贈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豫國公永吉,公之父也。曾祖妣王氏、彭氏,祖妣劉氏,皆封郡夫人,郡之名如其夫。母鄧氏、黃氏,並封豫國夫人。

13.胡青,桑誌軍.危素學術思想探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5). 《元史》纂修雜考 方齡貴 文獻來自:社會科學戰線 1992年 第02期

14.任公釣江海 世人不識之——元任仁發《張果見明皇圖》研究 洪再新 文獻來自: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0年 第03期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張果見明皇圖》是元代畫家任仁發的代表作品,它歷來被稱為鞍馬畫佳作。本文試圖從畫卷拖尾上康裏巎、危素兩人的題跋入手,結合畫家的創作母題、創作背景以及任氏的生平傳記,考證其托名於道教仙像所要傳達出的鞍馬以外的特殊用意,為元代初中期文化史的研究提供壹個帶有象征意義的典型個案。

15.竹齋集 三卷,續集壹卷 卷上 七言律詩 危太樸奉使求史館遺書於河南江西歷四明會葉君常借船過東湖訪古跡其樂好事者畫之太樸 匏翁家藏集 七十七卷,補遺壹卷 第十四卷追和元 危太樸 學士遊石湖寶積寺 方山薛先生全集 六十八卷 卷四十 宋元通鑒摘論憲章錄摘論 危素 運甓漫稿 七卷 卷之五 七言律詩 張舒州家觀元承旨 危素 畫像

16.青陽集 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元余闕撰。闕字廷心,壹字天心,色目人。世居武威。以父官合肥,遂家焉。元統元年進士。累官淮南行省左丞,分守安慶。陳友諒陷城,自剄死。贈行省平章,謚忠宣。事跡具《元史》本傳。闕以文學致身,於五經皆有傳註。篆隸亦精致可傳。而力障東南,與許遠、張巡後先爭烈。故集中所著,皆有關當世安危。其《上賀丞相》四書,言蘄、黃禦寇之策,尤為深切。使闕計果行,則友諒之能陷江東西否,尚未可知也。其第二書謂往時泰不華、蠻子海牙並力攻蘄、黃,賊幾就滅。忽檄散各軍,止有蔔顏帖木兒駐劄蘭溪。盜之復陷沿江諸郡,實人謀不臧。證以蔔顏帖木兒本傳,知丞相托克托雖有功於江淮,而實階亂於蘄、黃之地。又第四書曰,蘭溪之功,蔔顏帖木兒平章為最,蠻子海牙中丞特因之成事。《蔔顏帖木兒傳》亦采用之。則又是非之公,足以信諸後代者也。其詩以漢魏為宗,優柔沈涵,於元人中別為壹格。胡儼《雜說》曰:“初危太樸以文學徵起,士君子皆想望其風采。或問虞文靖公曰:‘太樸事業當何如?’曰:‘太樸入京之後,其詞多誇,事業非所敢知。必求其人,其余闕乎。’問何以知之,曰:‘集於闕文字見之。’後闕竟以忠義顯。乃知前輩觀人,自有定鑒”雲雲。然則文章雖闕之餘事,而心聲所發,識度自殊,亦有足覘其生平者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17.元柯九思《丹丘集》卷二《題危太樸所藏滎陽鄭虔所畫〈秋巒橫靄圖〉》詩雲:“虎頭昔日稱三絕,孰謂新圖見鄭虔。紫翠虛無晴嶂裏,青紅掩映夕陽前。從知嘉賞歸明主,應許神工邁昔賢。滿目秋光無看處,此身疑在碧雲巔。”危太樸,即元代的危素,其所藏的作品中有鄭虔的山水《秋巒橫靄圖》壹幅.據詩中的描寫,此圖當為著色山水。又據鄭逸梅先生之《人物與集藏》壹書《吳湖帆藏畫軼事》中說:“其時吳興龐萊臣的《虛齋藏畫》,印有若幹集,以有鄭虔而無鄭所南為憾。”龐萊臣為清末至民國間的著名收藏家,則民國間尚有鄭虔的作品傳世無疑。還有項士元《東湖日記》1953年9月l5日記,“鄭若齊善好畫山水,並工詩能書,唐明皇稱曰三絕,其畫予昔在杭州,秦子雅聲曾於其友人處攜示焦墨山水壹軸,當時據雲願以五萬元出讓,予嘗語於屈文六,以嫌過昂還之。上月雅聲自貴陽來函,謂此畫其友於日昭和太子來瀘時用以貢獻,賞銀二十萬元。有六寸照片壹份乞得,什襲珍藏,展轉遷流,亦未知所在矣。”這條材料如果可靠,則鄭虔的壹幅佳作於民國間流入日本矣,惜哉。

18.雲 林 危素《雲林圖記》:“雲林山在金溪縣東……蜀都簡君天碧,與余客吳文正公所,為作《雲林圖》。道士方壺子亦愛余山居幽僻,數為之圖。張彥輔真人奉敕寫欽天殿壁。余時在經筵,用米氏法為余圖之,翰林侍講學士虞公嘗為賦詩,海內之名勝繼有作於是。有聲之畫,無聲之詩,悉萃於幾席,南金大貝,不足為貴矣。然故舊人而以雲林為余別號,則非余誌也。”(《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說學齋① 李存 《說學齋銘》:“臨川危太樸,遊京師承旨,多爾濟巴勒築室以客之。學士清江揭公匾之曰‘說學齋’。” 王祎《說學齋記》:“說學齋者,臨川危太樸先生讀書之室也。先生間謂祎,盍為我為之記。嗚呼,學非易言也。學而至於說,尤不易言……先生德行信於人,文章名於世,見於外者如此,則學而自得於說可知矣。” 註 ①說學齋:《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同悅,危素齋名取義於此。

19.方從義 ( 約1302 -1393 )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不茫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貴溪(今江西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工詩文,善古隸、章草。畫山水,初師董源、巨然、米芾、高克恭,極瀟灑。峰巒高聳,樹木槎丫,雲橫嶺岫,舟泊莎汀,墨氣冉冉,品之逸者也。傳世不多。人以禮求之,始為出其壹二。嘗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巖險,其雄傑奇麗,皆古之名畫,余所願見者今皆見之,而有以慊吾誌,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區區而至也。”蓋學仙之穎然者,由無形而有形,雖有形終歸於無形。畫能如是,其至矣乎?至元四年(1338)嘗為危太樸作《雲林圖》,洪武十年(1377)作《雲林鐘秀圖》。《式古堂書畫匯考、圖繪寶鑒、畫史會要、藝苑卮言、青陽集、俟庵集》

20.危遊:〔明〕字伯明,金溪(今江西金溪)人。素子。書法有父風。工詩,列光嶽英華三體詩中。《大觀錄》

21.元代棺形雙硯(圖) 發布時間: 2004-07-28 魏玉光 上下組合式端硯壹方,合起來呈棺材形。棺材諧音官財,即升官發財之意。分開來則成兩方硯,任何壹方均可單獨使用。此硯系端溪宋坑石,紫紅色,石質溫潤如玉、細滑柔嫩。陽光下,可見閃灼的點點銀星。

硯長26.4厘米、寬11厘米、高14.5厘米。棺形硯雕工極為精美,上硯硯面呈瓦背狀,隆起的背脊偏下近尾處雕出橢圓形硯堂及墨池,右側脊棱處圓雕加透雕壹條蒼龍,蜷身回首,動態十足。龍的眼、須、角、鼻、鱗、爪、尾等都極為真切形象,具元代龍風格。下硯硯堂呈硯板狀,硯額處雕出半月形墨池。下硯整體呈長方體,而四只腳雕成極精細的立體獸面形。

上硯硯額部位鐫刻行楷大字“廉正”,左旁楷書小字“臨川危素”。硯右側狂草書“煙開鰲背千尋碧”,左側狂草“山束龍門萬仞青”並鐫有草書小字“戊寅八月”和“沙神芝”。下硯右側鐫篆書“訁員初所得”,硯陰處鐫行楷大字“至正元年”。

硯上鐫名者二:危素、沙神芝。

另壹位題跋者為沙神芝。

他是清代浙江嘉興人,書畫家,工篆隸,學懷素狂草,筆力雄健。還擅畫梅並擅篆刻。據史料記載,他能在筆筒內刻書、畫。曾刻過壹只紫檀香筒,內刻陶靖節小像,古松偃臥,題“撫孤松而盤桓”。款刻於筒底,填以赤金,光澤可鑒,“真絕技也”。

這件造型奇特、工藝精巧且經過兩位歷史文化名人題跋的硯石極具收藏價值。它制作於元代,為危素文房中的用品。流傳到明代,不知何人收藏保養,進入清朝被書法家沙神芝題跋收藏。它經歷了660多年,可謂流傳有序,品相依然完好。

元朝是個短命王朝,從入主中原到順帝被逐,不足百年。它窮兵黷武,壹味地馬上征戰,宮廷內權位爭奪不斷,充滿刀光血影。漢人及知識分子被歧視和排斥,文化發展受到滯礙。因此,元代文物流傳至今的較為稀少,字畫、古籍、陶瓷、貨幣都有較好的市場價位。作為完整保存下來且有明確紀年的端硯,它的珍罕性是可以想見的。魏玉光也是壹派胡言,危素自稱“臨川危素”,就能“起到補史證史的作用”?危素只是族源於臨川而已。夏侯元讓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