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西鄉牛肉幹的西鄉牛肉幹的特點

西鄉牛肉幹的西鄉牛肉幹的特點

顏色紅潤鮮嫩,呈紅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味芬芳,瘦而不柴,酥而不綿,鹹淡適中,余味悠長,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久貯不壞。其含蛋白質高達65%~87%以上。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能補脾益氣,益五臟,養精血,強筋骨,素有“牛肉補氣,功同黃芪”之說,具有壹定的食療作用。西鄉牛肉幹自古譽滿三秦,是酒宴、款待賓客和旅遊的方便佳肴,又是饋贈親友的珍品。1981年以來,連續被評為陜西省優質食品。1983年中商部食品評比中,總分超過部頒標準。

西鄉縣位於北亞熱帶,地處漢中盆地東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江及其支流牧馬河橫貫其境,有“有山不見山,水繞山間轉”的特點,崗嶺起伏,溪谷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清草嫩,林茂糧豐,牛群有鮮草飼育,精料餵養,養牛條件得天獨厚。這裏又是全國八大優種黃牛之壹的“西鎮牛”主要生產基地。

牛肉幹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詩經》和《禮記》兩部古籍中就有記載,不過古代牛肉幹的制作簡單。西鄉牛肉幹的制作、腌漬工藝遠比古代講究多了。西鄉牛肉幹選料講究,操作嚴謹,制作精細。原料取之於當地特產的優種黃牛“西鎮牛”的前後軀之主要肌肉群,即選擇肌腱和精肉,剔出筋等結締組織,切成條或塊,經鹽漬,加香料與名貴藥材和成的調料,烘烤而成。西鎮牛肉質鮮嫩,脂肪分布均勻,味美色鮮,內含水分較少。肌腱部分富有彈性,是省標“麓鱗牌”牛肉的惟壹原料。制作方法

西鄉牛肉傳統制法***分三個階段,16道工序,歷時15天精制而成。

1、取皮整形

取當地特產的優種黃牛“西鎮牛”的前後軀之主要肌肉群,即選擇肌腱和精肉,取掉油皮,剔去筋等結締組織,切成條或塊。洗去血汙,瀝凈水分。

2、腌制烘烤

將整形瀝凈後的牛肉加食鹽,並用適當的調料,均勻撒抹在肉塊上,放入溶器淹制。因季節不同,以腌透入味為準。夏季24小時,冬季2—3天。腌後肉塊加壓排水,上爐烘烤成半成品,烘烤時以樹枝樹葉,木碳或紅外線烘箱烘制。爐溫保持在70—80℃,3小時後將爐溫降至多50℃取出,以溫水刷洗, 肉幹表面咖啡色。

3、配料煨煮

將半成品肉幹放入留宿汁(百年老湯)鍋中用文火煨煮。湯內加入各種佐料:桂皮、八角、生姜、花椒、蔥段、食鹽、草果、小茴香等。湯水以淹沒肉幹為度,先急火燒開,後小火文煮,到熟而不爛,香氣四溢時(壹般1.5—2小時)即可出鍋涼幹既為成品便可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