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加*者為CSSCI期刊,加√者為權威期刊論文)
1、近兩年來漢賦研究述評,南京大學《學術信息》第74、75期合刊;
*2、試述《文心雕龍.詮賦》篇的重大意義及理論成就,《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龍學綜覽》編委會編:《文心雕龍學綜覽》摘編論點,第241頁,上海書店1995年版;
√3、古樂的沈浮與詩體的變遷--四言詩的音樂文學屬性及興衰探源,《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4、從混合到單壹:四言詩的文體特征及衰落原因,《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5、也談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說詩的治學方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6期;海外陳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
√6、玄學清談與魏晉四言詩的復興,《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又見於同年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1993年第4期;
*7、建設史學批評史的奠基之作---評張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學的批判》,《浙江學刊》1993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1993年書評卷;
*8、論魏晉玄學與四言詩的盛衰流變,《江海學刊》1994年第1期;
√9、佛理嬗變與文風趨新--兼論晉宋之際山水文學興盛的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摘譯為英文;《文摘報》論點輯錄。
*10、從文筆之辨到重文輕筆--《詩品》揚謝抑顏新解,《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又見於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1996年第6期;
11、魏晉的書法與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專輯;
√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6.1;
*13、傳統文化熱走向新保守主義了嗎,《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14、對承諾制的壹點哲學思考,《運城高專學報》1997年第3期;
15壹切哲學都是實踐性的--讀張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論發微》,《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專輯;
*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與南北朝文學的差異,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又見於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學論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華文摘》、《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學術月刊》摘編論點。
17、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關系,《河東學刊》1999年第1期;
*18、阮籍、嵇康與酒及道釋宗教之關系,《江漢論壇》1999年第10期;
19、試述《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範縝反佛說質疑,《閩南佛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21、從阮籍詩文看阮氏信奉或傾向佛教之可能,《運城高專學報》2000年第2期;
*22、魏晉的圍棋和範汪的《棋品》,《文獻》2000年第2期;
*23、試析中國傳統哲學的美育與素質教育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24、“即色遊玄”的壹代名僧--支遁,《閩南佛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25、玄學思潮下的魏晉山水文學之壹瞥,《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 2001年第1期;
*26、中國傳統哲學美育與素質教育資源的現代轉換,《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青團中央編《青年塑造未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2期輯錄論點;
*27、“言意之辨”與魏晉文學理論的新成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28、中國文學史上東西部文學的交融,《文學評論》編輯部、南京大學中文系編《文學評論叢刊》第4卷第2期,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29、論中國古典美學的“真”範疇,《運城高專學報》2001年第4期;
*30、陶淵明儒、釋、道辨證統壹的藝術人格,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1、庾肩吾《書品》創作年代考,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辭書出版社《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壹輯;
32、梁代三家書論述略,《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5期;
*33、上博簡《孔子詩論》的論詩特色及作者問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34、《魏書》《北史》之《韓麒麟傳》附《顯宗傳》所引《莊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6期;
35、略論禪宗哲學思想的幾個源頭,《閩南佛學》第壹輯,嶽麓書社2002年11月版;
*36、也談“唯務折衷”--劉勰《文心雕龍》的研究方法新論,《齊魯學刊》2003年第1期;
*37、北涼王段業事跡考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38、對西晉末年道教西入涼州的歷史文獻學考查,《寧夏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39、論兩晉佛教僧侶的文學創作,北京大學東方研究院編《華林》第三卷,中華書局2003年1月版;
*40、郭店本、帛書本、河上公註本三種《老子》之比較--以三種《老子》中的仁義觀念為中心,《中國歷史文物》(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3年第1期;
*41、是“東宮之師”還是“東宮之杯”--郭店壹號楚墓漆耳杯銘文考釋之我見,《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
42、道家思想與漢賦創作,武漢大學中文系編《長江學術》第三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3月版。
43、和諧與統壹——中西方早期和諧觀之比較,《哲學倫理學評論》2003,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44、玄學的人格本體與魏晉的有無、本末之辯,《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三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何晏著述考,《文獻》2003年第4期;
46、南北朝佛教僧侶文學概述,《閩南佛學》第2輯,嶽麓書社2003年版;
*47、《九歌·山鬼》源於祀夔樂臆說,《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
48、評東晉的風流宰相——謝安,《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晉風度二十講》,駱玉明、肖能選編,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
*49、論騷體的中國東西部文學交融性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50、出土文獻二題(兩篇),《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
52、美義溯源——由楚簡美字看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演變及其特點,《蕭萐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中西早期和諧觀之比較,《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54、南北朝佛教僧侶的文學成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1期;
55、唐代的詩僧與僧詩,《閩南佛學》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6、“四聲之目”的發明時間及創始人再議,《文學遺產》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國學術年鑒》《中國文學年鑒》有摘編);
57、佛教與佛學的分與合,2005年12月廈門大學佛學中心編《佛學研究方法與佛教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佛教面面觀》,劉澤亮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8、“心無義”與以玄對山水——論“心無義”的形成及其與魏晉山水審美意識的關系,香港浸會大學編《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9、《全遼文》與遼代佛教,《佛教與遼金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能仁書院2005年版;《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5期;
*60、論中國古典詩學的人學取向,《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61、佛教與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創新,《光明日報》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學遺產”副刊;
*62、楚簡文獻與先秦的文藝發生論——由《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說起,《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2期;
63、道家文化與兩漢文論,《長江學術》2006年第2期;
*64、對郭店楚簡《老子》的再認識,《江漢論壇》2006年第4期;
*65、謝靈運的佛教著述,《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見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5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嶽玄泰禪師及其《畬山謠》,《禪和之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7、中國佛教文學的概念、研究現狀及走向,《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68、佛教文獻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江漢論壇》2007年第8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21期;
*69、中國先秦小說的原生態及其真實性問題,《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中國文學研究年鑒》2007年;
*70、《孟子·盡心下》“二女果”試解,《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71、《天問》的寫作時間及地點推測,《復旦學報》2007年第6期,又見莫礪鋒編《誰是詩中疏鑿手——中國詩學研討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72、客觀的總結和辨證地揚棄——韓非子對先秦諸子思想的批判與繼承,《諸子學刊》第壹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3、“詩言誌”續辨——結合新近出土楚簡的探討,《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
√74、由出土文獻中的“賢”字看先秦“賢”觀念的演變,《哲學研究》2008年第3期;
75、韓非對儒、墨思想的批判與繼承,《周勛初先生八十壽誕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版;
√76、論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學體裁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77、以德為本,實至名歸——關於樹立中國佛教公眾形象的思考,閩南佛學院編《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
*78、“四書”進中學課堂芻議,《光明日報》2008年5月5日“國學版”(第12版)。
*79、讓國學真正熱起來,《光明日報》2008年5月26日“國學版”(第12版);
*80、《論語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頁)。
*81、贊體的演變及其所受佛教影響探討,《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8年第11期;
*82、醜義溯源,《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
√83、《郭店楚簡的“道”與“ ”》,《哲學研究》2009年第5期。
*84、性、情論——由新出楚簡中“性”“情”二字形義引發的思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85、繁欽《與魏文帝牋》的寫作時間及相關問題,《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二輯,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
*86、屈原的“美政”理想與楚國的諸子學,《江漢論壇》2009年第12期。
87、莊子與顏淵,《諸子學刊》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