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由“想象”到“想像”

由“想象”到“想像”

常糾結於“想象”與“想像”兩詞的用法,就開始查閱這方面的資料。據我理解,“想象”是憑借記憶所提供材料進行加工產生新形象經驗結合客觀世界反映形式能突破時間空間束縛達到“思接千載”境域,而“想像”壹詞,有人解釋為根據創造性程度再創造,也就是說“想像”是更加抽象的思維。今天,我主要想講壹講我對“想象”壹詞的壹些感悟。

“想象”壹詞出自 《韓非子·解老》,他這樣解釋: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這是中國最早系統解釋“象”義的出處。間接說明中國中原壹帶在數千年前是熱帶、亞熱帶氣候,適合大象生存繁殖。所以晚至戰國後期,黃河壹帶的大象已經絕跡,才有韓非子的這番議論。這樣產生中國人的“想象”壹詞,也是人們對大象的懷念,以及這種思維形成的壹種歷史條件以及人類的生產活動對動植物、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氣候變遷之間的關系。

正因為中國古代中原有大量象群活動,所以河南自古以來簡稱“豫”,豫州之豫是象邑二字的合文,說明其命名之義,是當地以產象而著稱,按《說文·象部》說:“豫,象之大者”。引伸之,凡大皆稱豫,古籍常載“市不豫價”。《呂氏春秋·古樂》說,“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立三象。”說明周初之時,最起碼在東夷活動的古河濟(山東省北部與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區)和淮河流域還有象群生殖繁衍並被商人馴服用於作戰。

無獨有偶,現在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發現大量的象牙,而現在四川盆地早已沒有大象的足跡。大量的象牙從東南亞運來需要怎樣的人力物力,想想當時的蜀道艱難所以可以推測象牙絕非來自東南亞。我們當然可以大膽推斷當時成都平原生活大量的象群,人們能輕而易舉得到象牙。既然大象在戰國後期在黃河流域絕跡,那麽此時成都平原應該還有大象,它為大象提供了相比中原地區持久的生存環境。在遺址中出土的多根野豬獠牙和大量鹿角,也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只有熱帶雨林才能讓他們大量繁殖生長,它們從而成為古蜀人祭祀場所裏奉獻給天地神靈的重要祭品。

在《山海經》中這樣介紹成都平原:“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後稷葬焉。其城方三百裏,蓋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儛,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這裏拋開關於後稷、素女的描述,可以看出當時的成都平原,各種谷物自由生長,各種各樣鳥兒自由歌唱,自由跳舞。成群的野獸,群居生活。這裏的草木,冬夏都不會枯死。從另壹個側面也說明成都平原當時是熱帶或亞熱帶氣候,適合大象的生存環境。

華北、中原地區、成都平原最終沒有留住大象,它們還是離開這片土地。大象是從北到南逐漸退出它們的活動範圍,退出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的生產活動、大象生活環境的破壞、氣候的變遷等,其中人類生產活動影響是主要原因,壓縮了大象的生存空間。大象生活需要熱帶雨林、需要沼澤。(這裏所說的大象主要指我國有文字以來提到的亞洲象,不包括猛獁象。)

當時不排除水患增加也是象群南遷的壹個重要原因。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說明大禹治水為民的奉獻精神,還有成都平原上杜宇、鱉靈治水,也從另壹個側面說明當時,中華大地水患泛濫。

於是,至少從韓非子生活的那個時期開始,大象在中原地區、淮河流域消失匿跡,成都平原在公元前316年古蜀國滅亡以後也再沒有大象的任何文字表述。可以說那個時候在長江以北很難看到它們的足跡了。現在我國除了雲南等地還能看到大象外,只能在壹些動物園中看到它們,大象已經消失在人們期望的山林中,我們只能產生無盡“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