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而建立這壹偉績殊勛的莫大光榮屬於中華民族。
印本的大量生產,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減少手寫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絕滅的可能性。由於印本的廣泛傳播及讀者數量的增加,過去教會對學術的壟斷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戰。
宗教著作的優先地位也逐漸為人文主義學者的作品所取代產讀者們對於歷來存在的對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認識,因而削弱了對傳統說法的信心,進而為新學問的發展建立了基礎。
印刷使版本統壹,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產生的訛誤,有明顯的差異。印刷術本身不能保證文字無誤,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對及印刷後的勘誤表,使得後出的印本更趨完善。
通過印刷工作者進行的先期編輯,使得書籍的形式日漸統壹,而不是像從前手抄者的各隨所好。凡此種種,使讀者養成壹種有系統的思想方法,並促進各種不同學科組織的結構方式得以形成。
擴展資料:
中國是印刷技術的發明地,很多國家的印刷技術或是由中國傳入,或是由於受到中國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日本是在中國之後最早發展印刷技術的國家,公元8世紀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經了。朝鮮的雕版印刷技術也是由中國傳入的,高麗穆宗時(998~1009年)就開始印制經書。
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經中亞傳到波斯,大約14世紀由波斯傳到埃及。波斯實際上成了中國印刷技術西傳的中轉站,14世紀末歐洲才出現用木版雕印的紙牌、聖象和學生用的拉丁文課本。中國的木活字技術大約14世紀傳入朝鮮、日本。朝鮮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礎上創制了銅活字。
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1450年前後,德國美因茲的谷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影響,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根據他從葡萄酒壓榨機改進的機器設計,古登堡開發了使用凸起的活字,從壹開始就使用油性墨。
印刷技術傳到歐洲,加速了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提供了條件。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中國人發明的印刷技術為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