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5月魯迅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轉入江南礦務鐵路學堂。在南京四年,魯迅從維新派變法中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使他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相信“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1901年12月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懷著“救國救民”的信念決定去日本留學。次年1月入東京弘文書院學習。為了表示與滿清統治鬥爭到底、獻身祖國解放事業的決心,魯迅毅然剪掉象征種族壓迫的辮子,並存照題詩,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莊嚴誓言。1904年魯迅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以為“日本維新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想借此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但嚴酷的現實使他醒悟到改變“愚弱的國民”的精神尤為重要。於是棄醫從文,立誌以文藝來喚起民眾。1906年6月,魯迅回到東京,積極參加反清愛國的革命活動,翻譯與介紹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國小說。1907年,他寫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以進化論為主要武器,對形形色色的反動思潮進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國社會的政治主張。
1909年夏,離日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教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支持這壹革命。1912年1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部遷往北京,先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他親眼看到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的醜劇,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悶的心情中抄寫碑帖,整理古籍;同時考察中國的歷史,思索中國的前途。《唐宋傳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這個時期輯錄整理的。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正在沈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從1918年起,魯迅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這壹年四月,魯迅發表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這個社會的號召。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魯迅“壹發而不可收”,接連發表了《孔乙己》、《藥》等優秀短篇小說和大量匕首投槍式的雜文,以徹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藝術風格,顯示文學革命的實績。
1920年秋天開始,魯迅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教中國古典文學,並堅持文學創作。《中國小說史略》就是根據教課講義整理成的文學史專著。1921年12月魯迅寫成著名小說《阿Q正傳》。作品通過雇農阿Q這個典型,鞭撻封建制度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是魯迅的代表作之壹,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壹座豐碑。1923年和1926年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和《仿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廣闊的生活畫面。散文詩集《野草》也是這個時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