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服都是大袖子?
因為電視劇裏拔袖子的人物壹般都是廣義上的漢人,所以我們把“古代人的衣服”的範圍限定為“漢服”。
其實中國古代的衣服是沒有口袋的,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放在袖子裏。有時他們被塞進腰帶或掛在錢包裏,或放在胸前的衣襟裏,有時他們背上背著包裹。這種把東西放在袖子裏的情況,多發生在宮廷這種重要場合,這樣做的條件是衣服袖子大。
古代有“城中有大袖,四面八方都是帛”的說法,意思是只有古代的文人和貴族才會穿這種大袖的衣服,普通人壹般都是穿短袖或者因為勞動而拉起袖子。至於怎麽紮起袖子,就要說說【pàn bó】,也叫臂繩。早在漢代,中國的人們就用蝴蝶結系住袖子,以方便工作。在沈從文的《中國古裝研究》《宋白馬圖》中的馬夫,寫的是“宋人想起廚子,就提到當時見過大場面,拿著銀弓做飯的廚子。
可以說拖大袖並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最常見的袖型。不僅普通人壹輩子都穿不了壹次,即使在上流社會,它的出現頻率也遠不及電視劇裏。除了拖袖子,中國人還有什麽選擇?從歷代服裝的袖廓來看,袖子的變化大多集中在袖底線的平直度、袖身的長度和袖口的寬度上。根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壹書中的分類方法,袖型大致可分為寬袖、掛袖/琵琶袖、長袖/大袖、窄袖/小袖。
深衣作為“漢服中的漢服”,在春秋戰國前後由南向北開始流行。楚墓中出土的早期帛畫、木俑和深衣器物居多。最常見的袖型不是寬袖大袖,而是復興了漢服圈壹個相對小群體的“掛袖”。
所謂“掛胡”與胡人無關。在《說文解字》中,胡被定義為“牛的下巴垂下來”。掛胡袖袖身大,袖口緊,腋下窄,形似牛頸垂下的皮褶形狀。這種袖形不僅屬於“蓮花作衣”的楚地,在漢代壹直持續流行到清代,是漢族服飾中常見的元素。
至於掛胡袖與琵琶袖是否為同壹袖型,學術界尚未有定論。雖然明代以後的“琵琶袖”的剪裁與楚墓文物有細微的差別,但總體來說,它們的大袖小袖的造型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琵琶袖比較特殊,袖口很小,和手腕差不多大小,所以可以裝壹些東西。
其他袖型,寬袖以短袖、寬袖口為特征,壹般用於上流社會的禮服;大袖/長袖的袖身極長,袖底線條為弧形,雙手下垂時袖子能觸地;窄袖/小袖主要是為了方便,其他衣服壹般都罩在外面。上流社會沒有袖口那麽寬,普通人更不可能穿浪費布料又笨重的寬袍大袖。所以古代人的衣服袖子特別大,這顯然是不對的。
袖子的主要用途是什麽?
毛巾和手帕的作用古人壹般用袖子當毛巾和手帕來擦眼淚、擦汗、遮臉、防曬,這是古代生活中的習慣行為。比如宋代大詩人辛棄疾,就有“紅領巾綠袖,英雄淚”的感慨;魏晉“竹林七賢”阮籍有“任官如朝日”的描述。
戰國時期,齊國的繁榮被形容為“開袖子遮天蔽日”。描述了人們用袖子遮擋陽光。“捂臉”、“捂鼻”、“捂淚”等古代成語壹般省略了主語袖。比如“捂鼻子”這個代號就來源於成語“捂袖子”,原意是用袖子遮住鼻子。
屈原《離騷》裏的“長吸壹口氣藏淚”,皇帝救不了她,只能掩面白居易《長恨歌》裏的“藏臉”和《宴者,皆聽,掩面》裏的《琵琶行》裏的“藏淚”,都是用袖子擦眼淚的描寫。元曲中“淚在袖上滴,比司馬卿襯衫還濕”就是說卿的襯衫袖子被淚水打濕了。
以流傳至今的成語為例,情感的表達有:“留在左袖”表示不悅、憤怒、漠視;“袖手旁觀與守望”即不參與、不關心、中立;“把自己扔上去”的意思是立即行動。再比如,“袖子”躍躍欲試的表達,引申為“搓妳的手”,這個動作的貶義是“拍打妳的袖子”;“攜手”就是合作,就是同行。
參考和比喻古人還用不同顏色的袖子作比喻,如古詩中“及,忘她薄絲袖及寒”的“翠袖”,“彩袖捧玉鈴”的“彩袖”,“紅袖添香”成語中的“紅袖”,都是指女性。
更妙的是,用“斷袖之癮”來指同性戀。這個經典出自《漢書·董賢傳》,講的是哀帝劉欣與董賢同寢,劉醒來,為了不驚擾董,就把董壓著的袖子剪掉了。古代用“掛衣交手”的狀態來形容平和無為。古書《尚書·武城》中有“懸拱治天下”的描述。掛拱是掛衣的省略,“掛衣”就是袖子垂下來。
唱歌跳舞袖子長,方便唱歌跳舞,這是事實。比如《楚辭招魂》中,箏舞的表情說“交了朋友,就交了朋友”。根據歷史學家顧頡剛的考證,“李自有內義,也有袖義。”“四尺以上的樂器,都是長袖善舞,旋轉相交。如果有兩把,如果解釋為翻領,為什麽要交!”。所以“交朋友”就是說長袖善舞,比如兩個接觸。
禮儀規範的作用中國服飾文化是禮儀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政治生活中,古代服飾的審美功能表現為禮儀規範。所謂“禮儀之邦”“服飾之邦”,可見服飾與禮儀的密切關系。古代的袖子也從側面反映了壹些著裝和禮儀的情況。比如,古代常見的行禮是“聚衣”,在《戰國策·楚策I》中有“壹國之民,見君必聚衣而拜”的描述,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衣穿天下,聚衣而朝”的描述
“攏”是壹種全袖拜的手勢。它最初是壹種男女都有的儀式。元朝以後,只對女性稱之為“聚”。
在禮儀上,古人的寬袍袖有利於表現莊重和穩重,也是行使禮儀時的標準要求,這也是在特定場合(如朝聖、結婚、生日慶典等)換上寬袍袖禮服的壹個原因。).
我能在袖子裏放點東西嗎?
既然不是所有的古代人都能穿長袍大袖,那麽古裝劇裏的人把東西從袖子裏拿出來是假的嗎?也不盡然,這是基於古典小說的描寫。《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寶釵拍蝴蝶時“袖中取扇”。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遇見戴宗,宋把書交給吳用。“那人打開封面,從頭看了壹遍,藏在袖子裏”;甚至在辛偷符救趙的時候,也不得不靠袖子救人壹幕:屠夫“朱海”袖子上有40斤的鐵脊椎骨,壓死了。這個兒子將被提升到軍隊。"
除了小袖這種明顯裝不下東西的,袖裏大概都有東西,還有寬袖,大袖,掛袖。寬袖大袖,要想放下東西,壹定要放個暗袋。壹般來說,古人穿的袍袖,都是縫上與袖口開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是封閉的梯子形狀,方便放壹些銀幣、信件等東西。還有壹些名詞,比如“口袋”,本來是指藏在袖子裏的小寶貝,“兩袖清風”是指袖子裏沒有錢,所以很窮。
單個衣服也可以裝大物件。如《盜符救趙》中,辛在奪取兵權殺死時,用的是“朱亥四十斤鐵椎袖”。而且這些口袋多在手肘後,而不是袖口,避免擡胳膊時東西掉出來。東晉葛洪的醫書《肘後備急方》中的“肘背”二字,是指這本書可以放在肘後的口袋裏隨身攜帶。但清朝入關後,這種設計被改變了。
但是,人穿長袖衣服的時候,是不可能把胳膊裸露在裏面的。在外套裏面加壹件掛須中袖的外套,可以讓東西重新藏在袖子裏面。
下半部密封
還有壹種袖子。袖口表面看起來很寬,實際上開口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縫制的。這種設計也出現在和服中。如果硬把東西塞進去,容量真的夠了。妳只是想按原路拿出來,難免會撓頭。
掛須袖是壹種特殊的袖型,可以收納香囊、手帕、幾個便士等小物件。但是為了美觀和方便,袖子裏能放的東西極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於拿出壹個銀錠?除非妳想買下整個客棧,否則在古代生活是沒有機會花這麽多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