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
二、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壹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出身貧苦,初為盜匪,後來投奔朱元璋,攻占集慶後,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在龍灣大破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
三、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四、李如松:字子茂,號仰城,明朝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勛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歷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
五、傅友德:明朝開國將領。出身農家,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後率部歸朱元璋,跟隨常遇春四處征戰。參與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為潁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
六、李文忠:字思本,明朝著名將領、謀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復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
七、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八、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於謙登辛醜科進士,宣德初授禦史,跟隨明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叛亂,平叛後,升任巡按江西。後來率軍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
九、李定國:字寧宇,南明永歷政權抗清名將。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收復廣西;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役給予清軍最後壹次沈重的打擊,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歷帝。
十、盧象升:字建鬥,明末著名將領。天啟二年進士,創立“天雄軍”。崇禎六年,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又升任右副都禦史,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
擴展資料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壹。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壹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壹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禦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壹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徐達農家出身,土裏刨食。他性情剛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長得面貌清臒,顴骨稍高,身材魁偉。自幼習武,練得壹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
郭子興舉義,濠州人湯和率壯士10余人參加。應湯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興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回鄉募兵,年僅22歲的徐達欣然應召。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初授鎮撫,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眾人,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戰四方。
參考資料:
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