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12年(1476年)和弘治四年(1491年),大儒陳白沙先後倡議興建大忠祠和慈元廟,前者為表彰"三忠"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傑,後者為紀念以身殉國的宋少帝及楊太後。廟建成之後,陳白沙用自制的茅龍筆書寫《慈元廟碑》,弟子湛雨(後改名為湛若水)為之作跋。據說,崖山慈元廟等建築物於1943年為日寇所毀,僅存廢墟。幸《慈元廟碑》等碑石免遭劫難,才得以重新樹立。
書《慈元廟碑》的時候,陳白沙已經年過七十,而且是帶病的狀態,然而情之所至,他壹氣呵成,為後人留下書法瑰寶。
陳白沙認為宋朝滅亡的原因在於在自身的腐敗。北宋在國家昌盛的時候,君臣沒有精壹學問修身,也沒有以行政革新天下,有程顥兄弟這些賢能也不能盡其用。南宋時,國家更是缺乏誌向,日益積弱,最後還出現善惡不分、刑賞適當、百姓愈貧等情況,滅亡不可避免。
慈元廟碑(原文)
世道升降,人有任其責者,君臣是也。予少讀《宋史》,惜宋之君臣,當其盛時,無精壹學問以誠其身,無先王政教以新天下;化本不立,時措莫知,雖有程明道兄弟不見用於時。跡其所為,高不過漢唐之間。仰視三代以前,師傅壹尊而王業盛,畎畝既出而世道亨之,君臣何如也?南渡之後,惜其君非撥亂反正之主,雖有其臣,任之弗專,邪議得以間之。大誌弱而易撓,大義隱而弗彰,量敵玩仇,國計日非,往往坐失機會,卒不能成恢復之功。至於善惡不分,用舍倒置,刑賞失當,怨憤生禍,和議成而兵益衰,歲幣多而民愈困,如久病之人,氣息奄奄,以及度宗之世則不復惜,為之掩卷而涕,不忍復觀之矣。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劉文靖廣之以詩曰:"王綱壹紊國風沈,人道方乖鬼境侵,生理本直宜細玩,蓍龜萬古在人心。"噫!斯言也。判善惡於壹言,決興亡於萬代,其天下國家治亂之符驗歟?宋室播遷,慈元殿草創於邑之崖山。宋亡之日,陸丞相負少帝赴水死矣。元師退,張太傅復至崖山,遇慈元後問帝所在,慟哭曰:"吾忍死萬裏間關至此,正為趙氏壹塊肉耳,今無望矣。"投波而死,是可哀也!崖山近有大忠廟,以祀文相國、陸丞相、張太傅。弘治辛亥冬十月,今戶部侍郎,前廣東右布政華容劉公大廈行部至邑,與予泛舟崖門,吊慈元故址,始議立祠於大忠之上。邑著姓趙思仁請具土木,公許之。予贊其決,曰:"祠成,當為公記之。"未幾,公去為都禦史,修理黃河,委其事府通判顧君叔龍。甲寅冬祠成。是役也,壹朝而集,制命不由於有司,所以立大閑,愧頹俗,而輔名教,人心之所不容已也。碑於祠中,使來者有所觀感。弘治己未夏,予病小愈,尚未堪筆硯,以有督府鄧先生之命,念慈元落落東山作祠之意,久未聞於天下,力疾書之,愧其不能工也。南海病夫陳憲章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