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者來到長沙,除了要登上嶽麓山,壹覽周圍景色之外,大都要去馬王堆漢墓及其博物館轉上壹遭,去看壹看壹號漢墓出土而不腐的古代女屍,以及三號墓室所展現的隆重場面。圍繞著這兩個古墓,有個值得探究的謎。
古屍不腐的奧秘
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的發掘,在我國的考古界算得上驚人的發現,在世界考古學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為,時隔2000多年,墓室的女主人――壹位貴夫人的屍體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別是女屍,在剛剛發掘出來時,皮膚還有彈性。這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那麽,古人是采用何種辦法,從而使古屍保存得這樣完好呢?
經過分析、研究,人們似乎發現了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條件。墓室築在深達16米以下處,上面還有底經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氣,不滲水,封閉極嚴。而屍體又殮入多達6層的厚木板塗漆棺槨之中棺槨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強的白膏泥、吸濕性很強的木炭填實。這層層“關卡”,使得水與空氣的浸蝕無能為力,從而造成了壹種與外界隔絕的獨特環境,近於真空或即是真空。
其二,是人們在棺槨中發現了壹種紅色的液體。這種夜體無疑具有防腐的作用,是入葬時特意註入的防腐劑,這種特殊的防腐劑,可以殺死隨著屍體和隨葬品入葬進附帶的細菌。在我國古代的藥物書中就有關於防腐劑的記載。但是,這種紅色液體究竟是由哪些物質所構成,至今還是個未知數。
其三,在墓室密封之後,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線、溫度、濕度等對於葬具、隨葬品和屍體的損害,而且在墓室裏形成了恒溫和相對穩定的濕度,使整個墓室處於壹個固定的環境之中。更絕妙的是,當初發掘的時候,人們用探鏟往墓室裏打洞,結果從裏面噴出了很強的氣流。這種氣流的急劇噴出,說明墓室內的大氣壓高於墓室外面。這種氣流是由於開始下葬時帶進去的細菌的作用所產生的沼氣,沼氣的積聚達到飽和,從而加大了墓室內的壓強,飽和的沼氣對於細菌有殺傷作用,而高壓也同樣使細菌無法生存,這與充氣罐頭的殺菌道理是壹樣的。
此外,人們還分析了其他方面的原因,說起來也都不無道理。但到目前為止,對於棺葬中的紅色液體究竟為何物,卻無人能辨析出來,不知這壹奇異的謎何時才能解開。
破解馬王堆女屍“復活”之謎 “中國神探”還想“復活”秦始皇 新華社記者沈陽探營
沈睡千年的馬王堆丞相夫人當年的曼妙風姿,日前再現在世人面前。今年1月成功地復原了江西明王妃真容的中國刑事警察學院著名的刑事專家趙成文教授應湖南省博物館之邀來到長沙,他按照省博物館的要求,利用自己研制發明的計算機人像組合系統"警星CCK-Ⅲ"對長沙王妃分成三個年齡階段進行了容貌復原。據悉,湖南省博物館將根據復原的頭像資料,制作出丞相夫人的全身蠟像,在今年馬王堆漢墓文物遷入新陳列館時展出。 上圖為復原過程中的摹擬圖,其標準圖將由湖南省博物館在近期推出。 (湖南頻道記者 龍弘濤攝 )
女屍解剖前的“真容”
馬王堆1號古墓擺放模型
馬王堆1號古墓挖掘現場
解剖前的女屍
專家組成的病理研究小組正在進行解剖工作。
(左邊第二個高個為組長兼主刀的彭隆祥教授)
挖掘出的1號墓穴
彭隆祥教授當年工作照
更多報道-->>
專家說,馬王堆女屍“還能再活500年”詳細內容>>
“我第壹個發現馬王堆女屍的秘密”—專訪為馬王堆女屍解剖的主刀人 詳細內容>>
兩千多年前的馬王堆女屍被中國警察“復活”詳細內容>>
兩千年前的貴夫人長啥樣,肯定令人好奇。
也許,循著她的長相,我們能依稀窺見兩千年前的“日常生活方式”。
看過復原的圖像,妳會發現,她的相貌就跟街頭與妳擦肩而過的女子壹樣,帶點俏麗,有點疲憊。
因這可親的長相,妳會想象,兩千年前的西漢,在長沙的壹座豪華府邸裏中,這位養尊處優的女子,跟現代女子壹樣,喜歡“對鏡貼花黃”,利用化妝術“悅己悅人”。喜歡穿漂亮華貴的時裝,各式綾羅綢緞裁成的衣服掛滿衣櫥。因為生活條件好,她體內也隱藏著各種“富貴病”,需每日定時吃補藥調理身心。她也因為長日漫漫而覺得無聊,時不時吃點零食。也許就是這點愛好要了她的命,據考古專家說,那年夏天,她吃了香甜可口的時令甜瓜後,引發了冠心病,香魂壹縷猝然飄逝。
“馬王堆老太太復活”的消息,對我們這些蕓蕓眾生的意義也許便在於此吧。在“馬王堆老太太”安睡的兩千年間,多少驚世駭俗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改變了世界運行的速度,人類基本的“生活方式”卻仍以頑強的姿態延續。
在"克隆人即將問世"的消息滿天飛時,“馬王堆老太太復活”給了我們壹絲溫馨:在世界以加速度的狂野姿態“狂飈猛進”時,還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尋找人類存在的真諦,關註人類自身。
--湖南頻道編者按
馬王堆西漢女屍“復活”之謎
新華社記者 劉濤 明星 劉非小
在長沙馬王堆“沈睡”近2200年的古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跡般地“復活”了。人們超越時空的界限,親眼目睹丞相夫人秀美的面容後,是否想知道千年遺容復原的全過程?運用了什麽技術?真實性到底怎樣?
復原古屍緣自突發奇想
這已是趙成文第二次為古屍進行相貌復原了。
今年1月11日,這位中國刑警學院法醫系教授在江西博物館參觀壹明代王墓出土文物展後突發奇想:要為朱元璋之孫--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吳氏進行相貌復原。10多天後,500多年前的王妃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人們面前,此舉立即引起媒體廣泛關註。
此時,湖南省博物館的馬王堆漢墓陳列正在籌備整體搬遷。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說,籌備工作中最重要的壹項就是要充分運用高科技來裝備新建陳列館,對馬王堆出土的文物進行更好的宣傳與保護。
3月初,湖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通過媒體得知趙教授的事跡,心頭壹動,立刻與趙教授取得聯系,提出對2000多年前的西漢女屍進行相貌復原,趙成文欣然應允。
3月底,趙成文專程飛抵長沙,兩天內收集了復原所需的基礎材料。4月5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書面委托趙教授對去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進行相貌復原。
“秘密武器”巧奪天工
趙成文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千年遺容進行復原,關鍵得益壹個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擬系統”的幫助。這個“秘密武器”,凝聚了趙成文教授大半輩子的心血。
趙成文是我國刑事相貌學的奠基人。他從1973年起開始從事痕跡學研究,可以迅速根據知情人的口述,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模擬畫相。由於趙教授參與了國內多起大案的偵破,在對千年遺容復原之前,其神探的美譽早已在公安系統內部廣為流傳。
“警星CCK--3型人像模擬系統”實際上是趙教授實戰經驗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據悉,此系統通過對數萬人照片進行技術處理,可以組合90億乘以1億個人像而不重復。
“研究表明,人的面相關鍵取決於顱骨的形狀。也就是說,只要顱骨存在,即使被毀容,也能按照壹定步驟對其原貌復原”。趙成文解釋說。
據了解,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面目復原方法主要有四種:口述相貌、繪畫復原、雕塑、計算機還原,“這四種方法都是建立在顱骨的基礎上,只是技術手段的不同,其中趙成文教授的方法是最符合中國國情。”中國刑警學院法醫系主任、人類學家依偉力教授評價。
趙成文此次為辛追分別繪制了18歲、30歲和50歲三個年齡段的面相,其中還為50歲的辛追繪制了側面相。復原主要依據辛追顱骨的X光片、出土時拍攝的面部照片,以及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帛畫和相關歷史文獻資料。
“在我的眼裏,只要顱骨保留完整,兩多年前的女屍與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屍體基本上沒有區別,”。趙教授壹臉平靜的說:“女屍在地底埋藏了兩千多年,出土三十年,但顱骨並未發生太大變化。通過顱骨的X光片,我可以確定其五官的基本位置和形狀大小,面部照片為復原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依據。帛畫和文獻資料,讓我了解了辛追晚年的生活情景。”
30歲辛追為什麽首先“復活”?
30歲的辛追首先在趙成文的手中“復活”。“根據人類學知識,人在30歲時骨頭基本成型,選擇這個年齡首先進行復原,能夠盡可能保證顱骨傳遞信息的有效性。”趙成文解釋說。
趙成文在對辛追顱骨的X光片分析中發現,屍體腐爛導致辛追在去世後嘴部張開,舌頭吐出,下額脫位,頭部變形;“根據以往規律,這種變形將導致五官變短。比如長臉型就變成圓臉,國字臉變成田字臉”,趙成文舉例說。此外,X光片的拍攝角度也並非垂直正位,形成了壹仰角,這都為復原帶來難度。
據此情況,趙成文首先將X光片掃描入電腦,然後根據解剖學的解剖結構理論,在電腦中對脫位的下額進行復位。隨後,趙成文根據美術學中的“三庭五眼”理論,在辛追的顱骨上畫出眼內側線、眼外側線、鼻翼線、鼻底線、發際線、眉功線、口裂線、下額線、中心線。
據介紹,“三庭”確定臉的長度,“五眼”確定寬度。發際線是人的額頭到頭發之間的的壹個標誌,眉弓線確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線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額線表示頭像的最底線的位置。“根據這九條線,基本可以確定五官的位置長度、寬度、大小。”趙成文解釋說。
辛追的眼睛首先被確定為杏核眼。趙成文認為眼睛也是是辛追復原相中誤差最小的部位。他說,“根據辛追顱骨中眼孔的形狀,可以推斷她是杏核眼,再結合出土時拍攝照片和當年的解剖依據,可以肯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長。規律表明,而擁有長睫毛的人,基本上是大眼睛和雙眼皮。”
與眼睛相比,辛追鼻子的形狀確定相對容易。從出土的照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直接可以判斷是小尖鼻,只是由於年代悠久,辛追的鼻子顯得有點塌,鼻翼開始變寬。“這只需在技術處理上把它立起來。”趙成文說。
30歲的辛追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趙成文解釋說,“根據屍體的照片:發現辛追嘴唇較薄,根據口裂線則可以判斷其形狀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據主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狀、以及辛追遺體上的眉毛痕跡和已出現的眼睛形狀。”
辛追的耳朵最後被確認為肥垂耳。趙成文說,“耳朵是保存最好的壹個部位,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基本沒有變形,只是壓得有點彎曲。雖然有點萎縮,但其大小尺寸,可以根據繪畫學中的“上不能過眉弓線、下不能超眉底線。”的經驗來確定。
誤差在10%以內
“為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畫像,肯定有壹定的誤差,但根據統計資料,誤差應當控制在10%以內”,趙成文說。
據悉,這10%的誤差主要集中三個方面。首先是X光片美中不足。趙成文在以往對無名屍體的復原過程中,使用的依據是顱骨,而此次只有顱骨的X光片,這必然會帶來壹定程度上的遺憾。中國刑警學院法醫系主任依偉力說,雖然趙成文豐富的醫學知識可以最大可能的避免其帶來的不利影響,但復原後的面相在立體感上還是略感不足。
其次是畫像的神態帶有壹定的趙成文個人色彩。趙成文也承認在沒有改變五官和輪廓的基礎上,對辛追進行了美化修飾。比如4張畫像均是慈眉善目,其中18歲的照片還有意將其脖子進行了拉長,這樣從視覺效果上使其變得更美麗。“無論如何,長沙國丞相夫人也是我們的祖先,將她在神態上進行壹定程度地美化也使後人能夠更好地接納她。”趙成文說。
第三,趙成文在辛追30歲面相的基礎上,制作50歲和18歲的面相時,主要依據統計學的推理,同時輔以壹定程度的猜測。
據史料記載,辛追15歲結婚。因此,趙成文在其18歲時的面相上,有意識的根據30歲面相,將其眼睛畫得更大,更水靈,更流暢,臉型稍微圓潤,眉毛則由狐尾眉變成了柳葉眉,嘴小壹點,耳基本上變化不大,還薄壹點,而且臉頰透點粉紅。頭稍大壹點。同時在胸窩留有壹定的凹陷,使其看起來略顯豐滿。“由於沒有辛追年輕時的照片,在具體的制作中只能從人類學知識進行推理。”趙成文說。
而在繪制辛追50歲面相時,則依照人類學規律,其眼角下落,額頭出現皺紋,鼻子下塌,鼻翼寬,腮部加寬,脂肪增多,肌肉變得松馳。耳朵下垂,脖子加粗。由此推斷,其30歲時的橢圓臉變成長方臉。
為了盡可能避免在復原中出現偏差。在辛追各個年齡階段的面相確定後,趙成文使用了HCB-1型痕跡閃光制版重疊比對儀,對面相進行了檢驗。其原理是把原來的X光片制成反轉膠片,扣在制成的面相上,利用這個邊緣線進行重疊,縱橫線進行對比,同時對9條標準線進行檢測。
“這個最後的程序主要是對復原的面相進行檢驗,是壹種自我約束,科學的方法。”趙成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