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涼解表法 薄荷 (壹錢五分)? 蟬蛻 (壹錢,去足翅)? 前胡 (壹錢五分) 淡 豆豉 (四錢) 栝蔞 殼(二錢)? 牛蒡子 (壹錢五分)
清涼透邪法 ?鮮蘆根(五錢)? 石膏 (六錢,煨) 連翹(三錢,去心)? 竹葉 (壹錢五分) 淡豆豉 (三錢)? 綠豆衣 (三錢)
祛熱宣竅法 連翹 (三錢,去心)? 犀角 (壹錢)? 川貝母 (三錢,去心) 鮮 石菖蒲 (壹錢) ?方中犀牛角可用黃牛角大量以代替
辛溫解表法 防風 (壹錢五分)? 桔梗 (壹錢五分)? 杏仁 (壹錢五分,去皮尖,研)? 廣陳皮 (壹錢)? 淡豆豉 (三錢)
涼解裏熱法 ?鮮 蘆根 (五錢)? 大豆卷 (三錢) 天 花粉 (二錢)? 生石膏 (四錢) 生 甘草 (六分)
整理不易,轉發註明出處。附錄古籍原文,文辭枯燥供醫務工作者參考,擇用。
昔賢謂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溫是也。 其勞力辛苦之人,動作汗出,溫氣乘襲,多在於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腎經不足,溫氣乘襲,多在於裏。冬溫雖發於冬時,然用藥之法,與傷寒迥別。蓋溫則氣泄,寒則氣斂,二氣本屬相反,誤用辛溫,變證叠出矣。其證 頭痛 有汗, 咳嗽 口渴,不 惡寒 而惡熱,或面浮,或 咽痛 ,或胸疼,陽脈浮滑有力者,乃溫邪竄入肺經也,宜用 辛涼解表法 加 連翹 、象貝治之,口渴甚者,溫邪入胃腑也,再加 蘆根 、 花粉 治之。如或下利,陰脈不浮而滑,溫邪已陷於裏也,宜以 清涼透邪法 加 葛根 、 黃芩 治之。倘熱勢轉劇,神氣昏憒, 語錯亂,舌苔轉黑者,不易治也,勉以 祛熱宣竅法 治之, 紫雪丹 亦可用之。種種變證,不能盡述,須仿諸溫門中之法可也。
或問∶冬溫發熱而不惡寒,倘惡寒者,為何病也?答曰∶冬溫惡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溫氣,即被嚴寒所侵,寒在外而溫在裏,宜用 辛溫解表法 先去寒邪,繼用 涼解裏熱法 而清溫氣。又問曰∶傷寒冒寒皆惡寒,何以別之?曰∶傷寒冒寒初起無口渴,以此別之?曰∶溫邪當發為冬溫,倘其微者,伏而不發,為何病也?
曰∶伏而不發,來春必變為溫毒也。凡治時病者,新邪伏氣,切要分明,庶不至千裏毫厘之失。
又問∶先生之書,專為六氣而設,風、寒、暑、濕、燥,皆已詳明,何獨火證不詳?恐為不全之書,而火證可補述否?答曰∶子不知君火秉權之候,有溫病、溫毒也;相火主政之時,有熱病、暑病也。君相司令而病者,非火證而何?何不全之有哉!況火為陽邪,其證最著,如 脈數 有力, 舌苔黃 燥,或 目赤 ,或口渴,或喉痛,或溺紅,皆火證也,法當清涼治之。其余五誌之火,龍雷之火,悉屬內傷,茲不論之。
所用古方
辛涼解表法 ∶治風溫初起,風熱新感,冬溫襲肺 咳嗽 。
薄荷 (壹錢五分)? 蟬蛻 (壹錢,去足翅)? 前胡 (壹錢五分) 淡 豆豉 (四錢) 栝蔞 殼(二錢)? 牛蒡子 (壹錢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涼,以治風溫初起,無論有無伏氣,皆可先施。用 薄荷 、 蟬蛻 ,輕透其表; 前胡 、淡豉,宣解其風;葉香巖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蔞殼、 牛蒡 開其肺氣,氣分舒暢,則新邪伏氣,均透達矣。
清涼透邪法 ∶治溫病無汗,溫瘧渴飲,冬溫之邪內陷。
鮮蘆根(五錢)? 石膏 (六錢,煨) 連翹(三錢,去心)? 竹葉 (壹錢五分) 淡豆豉 (三錢)? 綠豆衣 (三錢)
水煎服。
此治溫病無汗之主方,其伏氣雖不因風寒所觸而發,然亦有有汗無汗之分。無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壹定之理也。凡清涼之劑,涼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涼且透。蘆根中空透藥也,石膏氣輕透藥也,連翹之性升浮, 竹葉 生於枝上,淡豆豉之宣解, 綠豆衣 之輕清,皆透熱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溫熱自然達解耳。
祛熱宣竅法 ∶治溫熱、濕溫、冬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 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
連翹 (三錢,去心)? 犀角 (壹錢)? 川貝母 (三錢,去心) 鮮 石菖蒲 (壹錢)
加 牛黃 至寶丹 壹顆,去蠟殼化沖。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證也。連翹苦寒,苦入心,寒勝熱,故瀉心經之火邪;經曰∶“火淫於內,治以鹹寒,”故兼 犀角 鹹寒之品,亦能瀉心經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壹火,且有痰隨火升,蒙其清竅,故用 貝母 清心化痰, 菖蒲 入心開竅∶更用 牛黃 至寶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於俄頃耳。
辛溫解表法 ∶治春溫初起,風寒寒疫,及陰暑秋涼等證。
防風 (壹錢五分)? 桔梗 (壹錢五分)? 杏仁 (壹錢五分,去皮尖,研)? 廣陳皮 (壹錢)? 淡豆豉 (三錢)
加 蔥白 五寸煎。
是法也,以 防風 、 桔梗 ,祛其在表之寒邪; 杏子 、 陳皮 ,開其上中之氣分;淡豉、 蔥白 ,即 蔥豉湯 ,乃《肘後》之良方,用代 麻黃 ,通治寒傷於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氣,亦冀其隨解耳。
涼解裏熱法 ∶治溫熱內熾,外無風寒,及暑溫冬溫之證。
鮮 蘆根 (五錢)? 大豆卷 (三錢) 天 花粉 (二錢)? 生石膏 (四錢) 生 甘草 (六分)
新汲水煎服。
溫熱之邪,初入於胃者,宜此法也。蓋胃為陽土,得涼則安。故以 蘆根 為君,其味甘,其性涼,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熱,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誠涼而不滯之妙品,大勝尋常寒藥;佐 豆卷 之甘平, 花粉 之甘涼,並能清胃除熱;更佐 石膏 ,涼而不苦, 甘草 瀉而能和,景嶽名為 玉泉 飲,以其治陽明胃熱有功。
凡寒涼之藥,每多敗胃,惟此法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