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雕像
蔡襄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他也為農業科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蔡襄寫過兩本書,《荔枝譜》和《茶記》。《荔枝譜》是世界上最早的荔枝栽培專著。這本書應該是蔡襄在福建的時候寫的。《荔枝書》記載了福建荔枝的豐富情況和銷售情況,荔枝的用途、栽培方法、貯藏和加工方法,還記載了32種荔枝及其產地。
《茶記》是壹部關於古代飲茶文化的書籍,也是壹部著名的茶學專著。蔡京出於對陸羽《茶經》中“配不上建安之品”的感受,特地寫了這本書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茶記》也是繼《茶經》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茶文化著作。蔡襄的《茶錄》對福建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正是因為蔡襄的推動,福建的很多好茶才能被廣大民眾所知曉。
蔡襄還有壹部《蔡仲翔會稽》壹書,載有傳世碑《安晚喬集》,包括蔡襄在內,還有《謝刺青禦詩》壹書跡及部分手抄本。這裏基本收錄了蔡襄的壹些著名書法作品。此外,蔡襄還有《龍首姬旦》、《茶果》、《荔枝物語》、《墨譜》、《談春秋》、《左傳疏》等作品流傳後世。
蔡襄陵園蔡襄的陵園位於今天的福建省橫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浦頭金嶺古官道旁。原來這條路的邊上還有壹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刻著“宋端明寺學士忠蔡公神道”。蔡襄晚年住在莆田南門外。死後葬於莆田將軍山,後遷墳於此鳳亭。明朝成化年間,蔡襄重建了墓地和陵墓。他還把歐陽修寫的墓誌銘再次刻在石碑上,站在這裏。
蔡巷公墓
在明朝鄭德時期,蔡巷的墓地被重建。現在墓地朝東朝西,見證著時光的變遷。相傳當年蔡襄墓地有60畝地,墓大道上有題詞“武官下馬,文官下轎”。1997年,蔡襄後人在蔡襄整修墓地三年。改造後,整個圓領只占了20畝,但比以前精致多了。
陵園修繕後,除保持宋代原貌外,還修建了山門、儀門、圍欄、端明樓、四亭等建築。陵園占地壹畝,十分肅穆,古樹綠草環繞,周圍環境幽靜。山門、正門分別鐫刻對聯:“跨海建橋不能擋李山歌利政,揮龍飛龍,藏何增勛文章”,“三諫精忠報國興邦有詩揚明寺譽,利民惠利洛陽橋利,萬安無險”,“眾畏邪氣萬代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梅花譜永留香”。後人都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先賢的敬意。
蔡襄把橋建在了泉州東郊,洛陽河在這裏奔騰而過,流入大海。在這座橋上,有壹座聞名中外的橋。這座橋就是宋代的大石橋洛陽橋。這座橋是蔡襄在泉州做太守時鑄的,至今還有壹些淵源。
洛陽橋
據說蔡襄出生在洛陽江中遊。當時風浪很大,船快要翻了。這是天上仙女的聲音,說,蔡大人坐在船上,鬼無禮。於是水面壹下子平靜了,然後大家都在找這個蔡大人,才知道船上只有壹個孕婦。大家都說這個孩子將來壹定是個貴人。魯心想,如果這孩子能成大事,壹定要在洛陽河上建壹座橋。
這個孕婦子宮裏的胎兒,以後就是蔡祥了。在傅爺爺和母親的諄諄教誨下,蔡襄刻苦學習,十八歲考上進士。後來朝廷任命蔡襄為泉州,蔡襄就開始了與泉州的不解之緣。蔡襄到了泉州不久,就召集所有的人討論修建洛陽橋的問題。後來經過精心勘探,多方集資,終於在祐五年建成了洛陽橋。後面的故事有點過於充滿神話色彩,大致是蔡襄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難,都會遇到神仙的幫助。在蔡襄要大海退潮打基礎的時候,壹個夏德海能夠到海底為蔡襄說夢話。當蔡襄沒有石頭地基時,呂洞賓,壹個遊戲中的仙女,送來了石頭。
就在橋梁建設進展順利的時候,國庫緊缺,籌集的資金也耗盡了。項的母親呂泰夫人帶頭捐款,變賣家鄉160畝良田捐錢建橋,虧空巨大。終於建好了洛陽橋,蔡襄題寫“萬安過石橋”,並在南岸刻下石碑。
蔡簡介相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和政治家。蔡襄十五歲參加鄉試,十八歲入京師讀書,後入國子監學習。1030在開封參加省考,考了第壹名。壹年後,蔡襄成為秀才,隨後他進入了官場。
蔡襄肖像
公元1403年,蔡襄主持建立了醫院的官署。蔡襄清正廉明,不偏不倚,善擇輕重緩急,敢言敢諫。壹年後,蔡襄被調到福州周知。蔡京在福州的時候,因為人有病就信巫術,還專門寫了壹篇文章勸人有病要及時就醫。此文刻成碑文傳世,為《聖惠方序》。
公元1048年,蔡襄因父親去世而去職,三年後,蔡襄回朝為官。五年後,蔡襄又開始做福州年。後來,蔡襄在泉州工作,修築沿海城市,加強軍事防禦設施。他還要求朝廷減免漳州、泉州、星州的大部分賦稅。蔡襄在泉州工作時,連年幹旱,於是蔡襄動員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後來他全職了,就找了個泉水給人喝,灌溉。
仁宗後召蔡襄回京,任翰林學士右第三使。但宋仁宗死後不久,宋英宗繼承王位,正式任命蔡襄為第三司使。蔡襄對國家政治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宋英宗沒有采納,於是蔡襄自薦。公元1067年死於家中,享年56歲。
北宋蔡襄的書法代表作有四位書法家:蘇黃迷彩。蘇代表蘇軾,黃庭堅,代表費,蔡代表蔡襄。他們四人的書法被認為是北宋最具代表性的,也被認為是最具個人風格的書法家。蘇軾的書法跌宕起伏,黃庭堅的書法跌宕起伏,米芾的豪放俊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三人都擅長草書或行書,蔡襄擅長楷書。
蔡襄《春帖》
許江在《蔡襄傳》中說:“以字畫為公,頗自憐,未嘗不可。其碎章碎稿皆知,珍藏至今,仁宗尤愛稱之。”也就是說,宋仁宗也非常珍惜蔡襄的書法。其實就是這樣。宋仁宗曾多次寫信給蔡襄題字。所以當時的文學家和皇帝都很珍惜蔡襄的書法。但由於蔡襄的自憐,傳世作品很少。代代相傳的墨跡有《謝詔詩》、《萬安橋題》、《金驥堂》等,還有鼓山靈源洞楷書《忘石》、《過石巖》等壹些經典作品。
蔡襄學蘭亭、洛神賦十三行,汲取王父子書法瀟灑豪邁的神韻;後來留學歐陽詢,追求力健之筆;此外,蔡襄還學顏真卿、李詠等人,端莊端莊,可以說是眾多中的佼佼者。今天,蔡襄的卷軸如道安領帶、洪憲領帶、腳氣領帶、沈濤領帶、大燕領帶、山唐史領帶、孟元領帶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壹本《入春領帶》。
蔡襄書法的特點蔡襄書法取於王父子、顏真卿、劉公權等人,博采眾家之長。當時人們對蔡襄的書法都有評價,說蔡襄的書法有晉唐之韻。從他的行書《程心唐智尺牘》中可以看出,這幅墨寶是蔡襄為數不多的傳世作品中最典型的,最具晉唐風格。根據信中註明的時間,應該是蔡襄晚年的作品。
蔡襄《洪憲帖》
蔡襄是宋代寫楷書的第壹人,因為北宋四大書法家中,蘇軾、黃庭堅、米芾都擅長草書或行書,只有蔡襄擅長楷書。《金舟唐吉》可以說是蔡襄楷書的代表作。這部作品是歐陽修寫給韓琦的。蔡襄寫了幾十個獨特的字,然後選了最好的壹個把整個字拼在壹起。正因為如此,字與字之間沒有連載,缺少壹些韻味。所以,蔡襄的做法是半生不熟的。當然,蔡襄的楷書流暢,結構嚴謹,渾厚沈穩,是楷書中的經典。
另外,蔡襄的禮物《腳氣貼》可以說是蔡襄的獨門作品,字體用的是蔡襄不擅長的草書。但整體看起來挺拔,光芒四射,筆法出自閣帖,但同時又滲透了許多新的意趣,是蔡襄草書中的傑作。俗話說,蔡襄的字寫得端正大方,所以蔡襄做官也是堂堂正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