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字的寫法是:ノ(撇)、乛(橫撇/橫鉤)、し(豎提)、ノ(撇)、壹(橫)、亅(豎鉤)、?(提)、?(斜鉤)、ノ(撇)、丶(點)。
餓,現代漢語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è,最早見於秦篆中,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餓”字基本含義為肚子空,想吃東西,如饑餓;引申含義為使受餓,如註意別餓壞了。在日常使用中,“餓”也常做動詞,表示貧困;缺少,如水田餓水。
餓字的講解
壹般認為古文獻中的餓指饑甚,且這種程度的餓威脅到了生命;饑表示腹空,想吃東西,與飽相對。《康熙字典》在餓字釋義後的按語中也說餓甚於饑也,這種區別在很多歷史文獻中是明顯的。例如:
1、初,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春秋《左傳宣公二年》)。
2、語曰:家有常業,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戰國《韓非子飾邪》)。
3、寧壹月饑,無壹旬餓。(西漢《淮南子說山訓》)高誘註:饑,食不足;餓,床乏也。
古漢語中有專門表示餓死、餓死的人概念的詞,比如殍殖莩等,但也可以使用饑死餓死等組合式表達。檢索中國基本古籍庫(無標點),字符餓與死***現的數量明顯高於饑,這或可證明歷史文獻中餓本身確實存在程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