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子芩簡介

子芩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子芩的別名 5 來源及產地 6 性味歸經 7 功能主治 8 子芩的用法用量 9 化學成分 10 子芩的藥理作用 11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子芩 1 拼音

zǐ qín

2 英文參考

RADIX SCUTELLARIA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子芩為中藥名,出自《本草經集註》,為《神農本草經》記載的黃芩之新根[1]。

4 子芩的別名

腐腸、空腸、元芩、枯芩、子芩[2]

5 來源及產地

唇形科植物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i的根。主產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2]

6 性味歸經

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2]

7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安胎[2]。

1.治溫病發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高血壓病[2]。

2.治血熱妄行,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胎動不安[2]。

3.治目赤腫痛,癰癤瘡瘍[2]。

8 子芩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2]。

9 化學成分

本品含黃芩苷元即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素、漢黃芩苷和黃芩新毒(Neobaicalein)。尚含木蝴蝶索、五羥基黃烷酮、四羥基黃酮、粘毛黃芩素等。還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2]

10 藥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