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北京同仁堂和《大宅門》關系匪淺,這兩者背後的故事,妳了解過嗎?

北京同仁堂和《大宅門》關系匪淺,這兩者背後的故事,妳了解過嗎?

349年前的清康熙年間,北京同仁堂誕生於世,從“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俢合無人問,存心有天知”,再到謹遵至今的“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質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祖訓。

2001年首次播放於中央電視臺壹套黃金視播的《大宅門》,更是以真人事跡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作品,導演(同時也是編劇)郭寶昌在其中所敘述的百草廳就是清朝末年北京同仁堂的原型。而郭寶昌本人,既是《大宅門》當中的主角,亦為在同仁堂生活長達26年的當事人。

1.北京同仁堂的歷史淵源

公元1669年,時任清朝太醫院吏目的樂顯揚首次於北京創辦了同仁堂,但同仁堂初創階段,並未正式運行。公元1723年,即雍正元年,雍正帝親自欽定了同仁堂專為清宮皇室供藥,由此便開啟了同仁堂長達188年之久“獨辦官藥”的醫藥發展道路(在此期間,同仁堂先後***經歷了八任皇帝)。

公元1912年,歷時267年封建統治的大清王朝在宣統帝的“和平退位詔書”下宣布結束。北京同仁堂隨即便開始了面向大眾,真正體現了“醫者仁心,服務人民”的醫藥品質。但因為民國時期時代背景的混亂,無法給予如同北京同仁堂這類行業壹個穩定發展的和平環境,因此幾乎導致同仁堂在此階段險些葬送。

50年代後,北京同仁堂才開始了穩定繁榮的發展。300多年來,正是同仁堂歷代經營者(樂家子孫)不斷與時俱進、恪守成規,才使得同仁堂至今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

2.《大宅門》與北京同仁堂的不解之緣(現實原型終上升到藝術創作的高度)

其壹:郭寶昌的生活經歷(輾轉兩次來到同仁堂)

郭寶昌壹生命運多舛,他於1940年出身北京,兩歲便經歷了喪父之痛。因生活困苦,其母將其以80大洋賣給他人。原本以為這也許就是郭寶昌最後的命運了,但其三姨的到來卻打破了壹切。

因為貪圖利益,郭寶昌三姨借錢將郭寶昌贖出而經手以200大洋再次轉賣給同仁堂。由此便使得年紀尚幼的郭寶昌開始了在同仁堂26年的生活,為其後創作《大宅門》提供了堅實基礎。

其二:《大宅門》就是百草廳(白家就是樂家)

編劇郭寶昌曾在《大宅門》中這樣寫到:“我曾在同仁堂這個大宅門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這裏面的故事。”由此可見,《大宅門》同現實確實是有緊密聯系。

眾所周知,《大宅門》中所演繹的是自公元1880年到1937年之間關於白家三代人在百草廳中發生的恩怨糾紛,而劇中的百草廳正是同仁堂的現實原型,劇中主角白景琦也正是導演郭寶昌的養父樂鏡宇。

其三:郭寶昌從現實和故事中兩度“身入其境”

郭寶昌說:“這北京百草廳的原型就是同仁堂,而劇中李天意這壹角色則是以我自己為原型。”

是啊,正如同郭寶昌所說的壹樣,他本人曾身入同仁堂26載,同仁堂幾百年的歷史都是其養父樂鏡宇親口相授。16歲的郭寶昌就曾執筆編寫《大宅門》這部以同仁堂為現實原型的藝術創作,“三分虛,七分實”的《大宅門》向社會大眾展現了同仁堂老壹輩人的恩恩怨怨,又壹度將今人帶向身臨其境的藝術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