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帝嚳和帝俊是不是壹個人?

帝嚳和帝俊是不是壹個人?

有人提出帝俊乃"俊傑的帝王",並非專指壹人,可以是上古任何壹位傑出的"人王".也有人認為帝俊即帝嚳,或以為帝舜

等等,但似乎都很難圓滿解決問題.

<大荒西經>: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海內經>作"稷之孫曰叔均".可知"弟曰臺璽"應是"子曰

臺璽"之誤)

<史記.周本紀>: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

以此類比,似乎帝俊即帝嚳.

<海內經>: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大荒東經>:黃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註作禺猇即禺號<號>,形近而誤,當是.<說文>無"猇"字.)

以此則帝俊與黃帝似壹人.

但在<大荒北經>中載:"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於赤水之北,叔均乃為

田祖".以叔均為田祖來看,此叔均與帝俊子後稷之後叔均當為同壹人.則叔均與黃帝同時代,那麽帝俊與黃帝又不可能為壹人.

<大荒南經>: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

<漢書.古今人表>:娥皇,舜妃.(舜為姚姓之祖)

則帝俊與帝舜又為壹人.

以上所言"某生某",多謂其苗裔,未必親生,這壹點先學者巳有說明.

若說帝俊是所有俊傑首領的通稱,然以壹書之內同章不二名的原則,我們也不好解釋<大荒東經>帝俊 黃帝 帝舜同見,<大荒

南經>帝俊 帝嚳 帝舜同見.至少可以說帝俊不應同時指黃帝和帝舜,或帝嚳和帝舜.而從<山海經>中帝俊的後人多數都能"使四鳥"即

虎 豹 熊 羆(古鳥獸義通)來看,帝俊應該是壹個具體的人,所以他的後代氏族都能"使四鳥".那麽帝俊和上古其他諸帝又有什麽關

系呢?

<大荒東經>: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 豹 熊 羆.

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大荒西經>: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帝俊生後稷.

由以上可知,帝俊的後代主要有四姓:姬,姜,姚,銷.其中前二姓為華夏族主姓,故可斷定帝俊屬於這壹集團.

<左傳.文十八年>: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渾敦.

過去學者將渾敦類比成堯四兇驩兜(頭),是不確的。

〈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

〈海內經〉: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

由此可知,〈左傳〉所言“渾敦”即〈山海經〉中的渾敦帝江,以其識歌舞,亦可證帝江為帝俊後。〈史記.五帝本紀.

集解>引賈逵雲:"帝鴻,黃帝也",<冠篇>也有:"黃帝鴻初為南嶽之官"的記載,似帝鴻即黃帝.<莊子.應帝王>說:"中央之神,其名

混沌",混沌即渾敦.<呂氏春秋.季夏紀>說"中央土...其帝黃帝",則渾敦即黃帝,亦即帝江.

<大荒北經>:有叔歜之國,顓頊生叔歜...使四鳥:虎 豹 熊 羆.

因為帝俊的氏族是"使四鳥"的,那麽顓頊是帝俊後無疑.<海內經>載:"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

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古本<紀年>作"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乾荒即韓流字訛.據此則可排列出以下承繼關系:

帝俊--帝鴻--渾敦(帝江 黃帝)--黃帝--昌意--帝韓流--帝顓頊

以上各帝不能簡單地看著是壹個單獨的人,他們之間有承繼關系,也有排生關系.排生關系在時間上相對於承繼關系要長得

多.這也可以解讀黃帝生禺號與帝俊生禺號的矛盾,即禺號族是從帝俊之後的黃帝族排生出來的.

然而帝俊除了<山海經>之外,不再見於別的先秦古籍,但卻見於殷商蔔辭,這反證了<山海經>雖怪誕不經,但他裏面的人物

事跡還是可信的,只是有些誇張.而帝嚳,雖然先秦古籍多有記載,然而都沒有什麽事跡可言,現錄於下:

<海外南經>: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

<海內北經>: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

<大荒南經>: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嶽山.

<國語.魯語>:周人褅嚳而郊稷.

皆沒有言及其事跡和子嗣,那麽帝嚳又當從哪個氏族中分出來的呢?

對於帝嚳,歷來研究者都因為資料太少而拿他沒辦法,本人亦是如此.<山海經>帝嚳三見而無事跡,而<左傳>中只有高辛氏無帝

嚳之名.從"周人褅嚳而郊稷"與"帝俊生稷"來看,只能認為帝嚳是帝俊之後.帝俊為周遠祖,帝嚳為周開啟之祖.

<史記.周本紀>載:"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之興,在陶唐 虞 夏之際".因此可知

稷只是壹個職稱,並非某人專稱.棄為稷與帝俊子稷,應該不是同壹人!

<楚辭.天問>:"簡狄在臺嚳何宜",臺嚳即帝嚳.因而我疑心臺嚳即<大荒西經>中的臺璽,稷之子(<西經>誤為弟).<周本紀>亦

載"封棄於邰",此"邰"即臺嚳之"臺",棄母為有邰氏女,或臺嚳亦即有邰氏之人.那麽帝俊與帝嚳之間,又可排出以下次序:

帝俊--後稷--臺璽(臺嚳 帝嚳)--棄(稷)

綜上,加之"帝俊生黑齒,姜姓".而姜姓為炎帝之姓,則帝俊系所排生出來的氏族,實際有三大系統:壹為炎帝系,壹為黃帝系,

壹為帝嚳系.這與傳統的大壹統的壹脈相承正好相反,可見當時氏族林立.

帝俊之後排生出許多部族,那他的主氏族又叫什麽呢?

<左傳.文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

族也...堯不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

<左傳>所舉的高陽,高辛之後,在<山海經>裏也可見壹二:

<大荒東經>: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虎 豹 熊 羆。(可見中容等等都是帝俊之後排生出

的氏族名,下亦然)

<大荒南經>:有人食獸,曰季釐,帝俊生季釐,故曰季釐之國.

仲容與中容,季貍與季釐,皆明為壹人.那麽矛盾就出現了,"帝俊生中容"與高陽氏才子為壹人,則帝俊屬高陽部族,而"帝俊生

季釐"與高辛才子為壹人,則帝俊又屬高辛部族.那麽帝俊到底是高陽氏還是高辛氏呢?肯定他不會同時屬於二族.

王國維認為帝俊即帝嚳,中容 季釐即仲熊 季貍,不關高陽氏才子仲容,其說或可參考.

在<山海經>中,帝俊所生子甚多,然無壹例言及帝嚳子嗣,而在<左傳>中,高辛氏所生子甚多,亦無壹例言及帝嚳子嗣者,見下:

帝俊子嗣:

<大荒東經>:中容 晏龍 帝鴻 黑齒,皆使四鳥.

<大荒西經>:後稷 十有二月(母常羲).

<海內經>:禺號 晏龍 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 三身.

<大荒南經>:三身(母娥皇,使四鳥) 季釐 十日(母羲和).

高辛氏子嗣:

<左傳.文十八年>:才子八元.

<昭元年>:閼伯 實沈

連十日和十二月都是帝俊的兒女,這是很神奇的說法,說明十幹十二支是這時的發明!這也正是蒙昧時代人們對事物認識的

反映,他們對壹些現象不能完全說清楚,因此壹些事在他們看來,離開了神,就無法想象.

由帝俊子嗣之多,與高辛氏子嗣之多,帝俊八子與高辛八才子義同,且高辛才子以虎 熊 豹 貍(即罷)為名,與帝俊之後"使

四鳥"名相同,可證帝俊當屬高辛部族!

那麽帝嚳傳統所說的屬高辛氏是否正確呢?

帝嚳為周之先祖,周人出自西北,即甘陜壹帶,而高辛氏即有莘氏,<史記.殷本紀.正義>說有莘在陳留境,則偏東方,明顯與高

辛地境有差.如果我推斷旳帝俊之後臺璽即臺嚳亦即帝嚳成立的話,那麽帝嚳屬高辛族也不無可能,因為帝俊之後的三大支黃帝有他的

氏族,炎帝也有他的氏族,那麽高辛氏族的繼承者也許就是帝嚳.

結論:

壹. 帝俊 帝嚳是部落戓聯盟首領名,高辛氏是氏族名.帝俊帝嚳不是傳統所說的壹人,而是二人.

二. 帝俊屬高辛氏,帝嚳可能(?)繼承了高辛氏.

三. 帝俊氏族延伸主要分三部,即姜姓的炎帝族,姬姓的黃帝族和帝嚳族.

四. 三族並行,傳統所說的五帝相承的大壹統是不可能的,比較穩固的聯盟形成應該是在堯帝的時代.三族最後都應該並入

了這個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