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ǔ lì
2 英文參考summerheat dysentery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暑痢(summerheat dysentery[1])為病證名[2]。是指感受暑邪,以背寒,齒幹,面垢,煩悶,燥渴引飲等為常見癥的痢疾[1]。
4 病因病機痢疾由感受暑邪所致者[2]。
5 癥狀及治療《雜病源流犀燭·痢疾源流》:“熱痢與暑痢,似同而異。背寒,齒幹,面垢,煩悗,燥渴引飲,皆暑癥。”
《證治要訣·大小腑門》:“若感暑氣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引飲,腸內攻刺,小便不通,瘀血頻並。宜香薷飲加黃連壹錢,佐以五苓散,白湯調服,不愈則用蜜水調。感暑成痢,疼甚而食不進者,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貼,名木香交加散。”
《丹溪心法·痢》:“暑痢而脈虛者。香薷飲,或清暑益氣。”
《石室秘錄》卷六謂:“夏秋感熱之氣,患痢便血,壹日間至百十次不止者”,可重用白芍、當歸及枳殼、檳榔、甘草、滑石、廣木香、蘿蔔子等藥[2]。
6 關於熱痢熱痢指痢疾之由腸胃蘊熱而致者[3]。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6.1 病因病機及癥狀《時病論》卷三:“熱痢者,起於夏秋之交,熱郁濕蒸,人感其氣,內幹脾胃,……熱挾濕食,醞釀中州,而成滯下矣。蓋熱痢之為病,脈滑數而有力,裏急後重,煩渴引飲,喜冷畏熱,小便熱赤,痢下赤色,或如魚腦,稠黏而穢者是也。”常伴見身熱腹痛,舌苔黃膩等[3]。
6.2 治療治宜清熱解毒,消蕩積滯[3]。可用白頭翁湯、芩連芍藥湯、香連丸等方,益以楂肉、檳榔、川軍等藥[3]。可見於急性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期及細菌性食物中毒等[3]。
7 關於痢疾痢疾(dysentery[1][4])為病名[5]。見《嚴氏濟生方》。《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為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5]。痢疾以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6]。發病驟急,可伴有惡寒發熱;慢性痢疾則反復發作,遷延不愈[7]。多發於夏秋季節[8]。痢疾的治療宜分辨虛實[5]。實證用清熱化濕,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5]。虛證用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等法[5]。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5]。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說[5]。
針灸治療痢疾效果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癥狀,而且能消滅痢疾的病原體[7]。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險惡,需采取綜合治療措施[7]。
痢疾發病期間,應控制飲食或禁食,並實行床邊隔離。平素應註意飲食衛生,以防傳染[7]。
本病常見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食物中毒及腸吸收功能障礙性疾病[5]。
詳見痢疾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