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行駛規則演變過程:
先秦古籍《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裏,序三門。”按三門即王城外之三門。三門中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車由中央。這當是中國交通史上有關人車分流,行人(男女)分行的最早記載。
唐太宗以前,路上行人,車輛往來,尚無左右之分,靠“金吾曉暝傳呼,以戒行者”。(《大唐新語厘革》卷二十三),即派專人在城內街道上遊走呼叫,維持行人交通秩序和戒備防務。
“城門入由左,出由右”而這個行走法則是初唐馬周首先倡導施行的。“城門入由左,出由右,皆周法也。“(《隋唐嘉話》中卷)
到了宋朝,“來左去右”還僅囿於城門關卡處,街上行人走路仍無左右之分。宋太平興國年間,大理寺正孔承恭上書言事,請在兩京諸州要道處刻榜公布“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的“四避訣”,作為交通法則公布。
今天的“右行法”:
壹是古人習慣上崇右,以右為大、為上、為先。以“右姓“為上姓和盛名望族;行文自由至左,以右為先;還有以左遷為降職等等,所以。人心所向,選擇“右行”;
二是19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英殖民統治把“左行法”引進到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國際租界之前,中國人的行走規則和習慣大多還是靠右行。後因受英國入華勢力的滲透影響,壹度改為“左行法”;
三是民國35年(公元1946年)國民黨政府根據政治需要(美國援助)和實際情況(百姓對左行法很多抱怨)再次改左行為右行,壹直保持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