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法家、儒家、道家各有什麽特點?

法家、儒家、道家各有什麽特點?

1.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禮制”,理想是“大同”、“大壹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系和官民關系。孔子說“君之禮,臣之忠”,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順道,不順君,不順義,不順父,民心所向”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命題。

在現實政治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講,被統治者有權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主張區分“不能”和“不做”的區別,即“不做”和“做不到”的區別。而其“無恒產,無恒心”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在國際政治上,儒家主張“華夷之辨”。在古代,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分促進了先進文化在中原的傳播,但在近代卻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障礙。

2.法家是壹個純功利的思想體系,其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這個學派否定世襲貴族自然繼承的等級制度,認為“聖人不循其禮,可以強國,違其法,利其民。”(《史記?6?1《尚軍傳》)在政治實踐上,他們重賞耕田,毀棄詩書,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主張法治。如果有所謂的“法”、“術”、“勢”,法就是法治,以重刑治國。有立功表現的要獎勵,有犯錯表現的要嚴懲;藝術即政治,君主要懂得運用政治手段對付政敵,以維護權力;潛在就是權威,君主必須維護自己的權威,才能控制手下。

戰國時期,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法家的各種學說,認為法、術、勢三者缺壹不可,必須相互配合使用。也吸收了儒家荀子的理論,認為人性本惡,不僅對普通人如此,對親子關系也是如此。

3.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正好相反。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法(與法不同)(這就像物理,而法是人為的)是對人的束縛,應該徹底拋棄;而法家則主張人要受到法律的懲罰,認為人類很頑固,應該用權威統治世界。

道家雖然學派不同,但主旨是壹致的:以“道”為根本,自然無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著作中說:“物和而生,自然而生。安靜!稀疏!獨立無變,自由無危,可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我說出來。”(《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萬物運動的規律。這個觀點後來得到了道家各派的支持,成為道家最基本的核心。不同學派對“道”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在中國哲學史上,第壹次用“道”的概念來探討世界萬物的本源,開啟了中國討論玄學的傳統。這是道教的傑出貢獻之壹。

“道”與萬物的關系是靜態的。“道”是壹切人與物共存的終極保障,是最高的價值,是價值的終極源泉。就動力學而言,道是秩序的結構和動力,是“自然”或“自然力”,是使萬物得以共存、延續、轉化和發展的實現原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雖然形態不同,但本源相同。所謂“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莊子·萬物論》)。因此,人們應該充分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讓宇宙萬物“自給自足”。個人和社會也是相互依存的。修佛,不僅要“量己”,也要“量人”,以各種適當的方式來利益世界。

“無為”被道家視為“道”的重要特征之壹。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漫無目的地行動。“其無為而治,其順也?什麽是丈夫?公基就在南邊。”舜帝不是無為而治嗎?他做了什麽?只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尊貴,讓人們尊敬地面向南方。道家認為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導致行為本身的偏差。“六親不孝。”當我們提倡孝順和諧的時候,家庭成員本身並不誠實和諧,否則也不需要這些。表達類似觀點的語句在道家著作中比比皆是。看如何處理問題,“無為”的態度既可用於從政,也可用於修身養性。道家各派在堅持“無為”本質的前提下,通常賦予“無為”更豐富的內涵。

道家把生命的價值看得比外在的東西更重要,主要指名利。老子強調統治者必須重視自己的身體(應該稱之為“身體”),不要迷戀名利和商品。此後各種學派提出了光(不癡迷)的東西重要的觀點。而莊子和列子則將“內聖”的思想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從他們的祖先開始就不曾改變,就是他們的著述都圍繞著闡明真理的目的。目的是:仁,無為,重刑,因果(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