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黃金分割比例是0.618?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第壹個系統地研究了這個問題,建立了比例理論。他認為,所謂黃金分割,是指將長度為L的線段分成兩部分,使壹部分與整體的比例等於另壹部分。黃金分割又稱黃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間存在壹定的數學比例關系,即整體分為兩部分,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於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 0.618或1.618: 1,即長段為整體的0.66438+00.618是公認的最具美感的比例圖形。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所以稱之為黃金分割。算法是將壹段線段分成兩部分,使壹部分與總長度的比值等於另壹部分與這壹部分的比值。它的比值是壹個無理數,用分數表示(√5-1)/2,前三位的近似值是0.618。因為按照這個比例設計出來的形狀非常漂亮,所以叫黃金分割,也叫中外比。這個分界點被稱為黃金分割比(通常用φ表示)(黃金分割在文藝復興前後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受到歐洲人的歡迎。他們稱之為“黃金方法”,歐洲17世紀的壹位數學家甚至稱之為“各種算法中最有價值的算法”。這種算法在印度被稱為“三率法”或“三數法則”,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歐幾裏得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寫《幾何原本》時,吸收了歐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進壹步系統地論述了黃金分割,成為最早的關於黃金分割的論著。中世紀以後,黃金分割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幾個意大利人帕喬利把中國與終點的比例作為神聖的比例,並以此著書立說。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黃金分割是神聖的。其實“黃金分割”在中國也有記載。雖然沒有古希臘那麽早,但是是中國古代代數獨立創造的,後來傳入印度。經過考證。歐洲比例算法起源於中國,由阿拉伯經印度傳入歐洲,並非直接來自古希臘。直到19世紀,黃金分割這個名稱才逐漸流行起來。黃金分割數有很多有趣的性質,也被人類廣泛使用。最著名的例子是最優性中的黃金分割法或0.618法,最早由美國數學家基弗於1953年提出,並由華於70年代在中國推廣。黃金分割比≈ 1.618: 1距離它的倒數剛好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