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1(1196-1262)
字易,號呂宅,生於宋代休寧縣玉堂巷,被發配寧國。嘉定十年壹等獎(1217)。歷任接班人、吏部外交大臣、吏部尚書。最高職位是左丞相兼樞密使。主張加強戰備以抵抗元兵。後來,他死在周迅(今廣東惠陽)。著有《魯宅遺風》。有壹部《宋史傳》。
2.程若川
字號及生卒年不詳,生於南宋休寧。吳人,歷任滁州刺史、知府。他曾經奉詔被派往晉國。《休寧縣誌》和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頂尖武學大家》均有流傳。
3.任恒泰
字顧雍,生卒年不詳,明代休寧古樓村人,祖籍湖北襄陽。洪武二十壹年(1388),中頭獎。授翰林院撰,正史為禮部尚書。他曾向安南(今越南)派遣特使。
4.沈坤(1507-1560)
字伯生,號周,明代休寧城西門街人,祖籍安徽太和。嘉靖二十年(1541),中頭獎。翰林院寫的。這位官員去國子監喝酒。1566年8月,喪父母期間,組織鄉兵對敵,震天動地。
5.黃庚
字鐘旭,生卒年不詳,明代休寧龍灣人。明朝崇禎十六年,武狀元。天生寬肩寬背,力氣大。他精通武功,尤其是鐵鞭,人稱鐵鞭王。清兵入關後,與反清義士金生對抗清兵。出家後。
6.戴佑琪(?-1711)
章丙,名龍顏,清代休寧縣姚希人,祖籍江蘇金山衛(今上海金山縣)。(1691)冠軍。翰林院寫的。很快,家裏人就哀悼了。不要回來。著有《草齋文集》、《尋樂齋詩集》。有《甘龍江南年譜》和《中國歷代名人辭典》。
7.王毅(1671-1 706)
字玉倫,號東山,清代寧城西門人,江蘇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中得貢士,但因回家參加父親喪事,未能參加宮廷考試。三年後,康熙三十九年(1700),獲準補考殿試高中狀元。翰林院寫的。辭官後歸李,死於揚州。
8.王英權
字齡,又名杜林,名為梅林。生卒年月不詳。清代寧梅林人,祖籍江蘇常熟。康熙五十七年(1718)為狀元。翰林院所寫,官方對左春芳的文章大加贊賞。擅長書法,曾主編《湖廣通誌》、《江南通誌》。著有《閑青齋手抄本》、《榮安齋詩集》等。
9.金德英(1701-1762)
小瑉征,字白茹,號木齋,祁門人。清代休寧甌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翰林院寫的。先後任天子庶子、太常殿臣、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官至壹品左都禦史。主要成就表現在監督學術管理、選拔和培養人才方面。他擅長鑒別古代石頭字畫。著有《祁門詩話》。有壹部《清史稿傳》。
10,畢元
字湘衡,號丘藩,清代休寧閔口畢村人,江蘇鎮洋縣(今太倉縣)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狀元。從官至湖廣總督,歷任內閣秘書、翰林院編輯、侍郎、左私生子、陜西巡撫等職。排在地方軍事權貴的位置,在救災養老、穩定邊境口岸等方面都有壹定建樹。
11,黃軒
字日嘉,號小華,號成衛,生卒年不詳。清代休寧谷林村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頭獎。授翰林院編管國史。他也被叫去值日學習。後在四川督導軍糧病兵,以三品加省判官軍銜。
12,鄔析零(?-1776)
字純甫,清休寧人。乾隆四十年(1775),狀元。授翰林院編管國史。
13,戴曲恒(1755-1811)
字何誌,號,清代休寧人,祖籍江西大余(今大余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狀元。先後任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獻與太子太師。著有《真武齋詩》。有壹部《清史稿傳》。
14,王汝陽(1755-1794)
字潤民,本名雲鶴,浙江修水(今嘉興)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狀元。由翰林院撰寫,值後世(在書房中,擔任山東鄉試的主考官。官員到雲南學習政治。他是《寶中書店詩集》的作者。
15,王逸仙(1761-1823)
字炳,號步安,清代休寧洽陽(今屯溪區)人,貴安(今浙江湖州市)人。乾隆六十年(1795)。翰林院寫的。官至二品禮部右侍郎。先後三次參加組織順天鄉試,江西省壹次,江蘇省壹次,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和嘉慶皇帝的器重。《清史碑列傳集》流傳至今。
吳新中16
字剛念,名愛仁,生卒年不詳。清朝休寧縣長豐人,江蘇吳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狀元。他在鄉試後被任命為河南、廣東和湖北省的考官,並在國子監擔任學士。道光年間,他休了壹個長假,回老家侍奉父母。玉樹建稿作者。
17,戴蘭芬(1781-1833)
字萬祥,號相撲,青秀寧城北人,安徽天長人。道光二年(1822)中頭獎。從翰林院到學士。曾任福建省考主考官,陜甘大學士官。著有《王詩賦》。
18,王武祥(1794-1840)
裴恒,號浪曲,休寧羅松山東麓王村人,江西彭澤縣黃花阪新屋阪王村(今彭澤縣黃陵鄉繁榮村)人。道光十三年(1833)狀元。歷任翰林書院編審、順天鄉試考官、廣西鄉試考官。著有《雲帆雙朵蓮曹寅》,主編《新王安祠堂譜》。
19,黃思勇(1842-1914)
字慎,數也瓢。他是清朝休寧五市人,被發配到江蘇江寧(南京)。光緒六年(1880)狀元。我年輕時失去了父母,歷盡艱辛。我教過,也當過太平軍。從翰林院起,官至四品學士。棄官經商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