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圖書館在這所大學起著重要的作用。以社會研究圖書館為例。社會研究圖書館分布在校園的三個地方。經濟學圖書館位於馬蘭路;政治學、國際關系和社會學圖書館位於喬治亞大道;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圖書館位於惠靈頓廣場。圖書館支持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系、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社會學等專業的教學、學習和研究。各相關專業的師生壹般都來這裏查閱文獻資料。圖書館具備同時接待4000名讀者的服務能力。牛津大學的所有成員都可以使用圖書館的資源,只要他們在圖書館申請壹張借書證。除了第壹次借書必須詳細登記外,讀者可以自由出入。文獻資源實行開架借閱。館員通過分類系統整理各類資料,讀者可以通過在線目錄(0LIS)查詢。瀏覽各個學科的資料非常方便快捷。圖書館的所有服務都已經自動化,以便讀者能夠及時提供和查詢最新的館藏信息。為了支持教學,研究圖書館提供了各種核心文件的副本,這些文件選自200多種閱讀目錄。社會研究圖書館也為經濟研究提供支持,這是國際公認的。圖書館有7000多種電子期刊和300多種在線數據庫。這些措施基於為不同群體組織圖書館服務。同時滿足通用和跨學科的需求。有效利用資源,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
(1)通過購買電子資源和創建數字資源,減少對物理資源利用的依賴。
(2)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電子文件傳遞等新服務。
(3)資訊科技的發展令現有服務的提供更有效率及更具成本效益。
(4)在物質資源利用非常關鍵的地方,應延長重點建築物的開放時間,增加開架資料和擴大自動收集資源以提供服務。
(5)改善物理環境,全力服務讀者,保證用戶教育培訓計劃的實施。
(6)確定0ULS員工在用戶服務方面所需的核心和高級技能,並為這些員工提供相關培訓。
(7)五網格管理使圖書館工作人員能夠及時響應用戶需求。其服務將具有以下特點:為讀者提供更及時的服務;充分利用電子資源;實物收藏存放在適當的位置;更少的建築和低成本、高密度的場外存儲;人員較少,但具有優質服務的能力;降低所有服務成本。
總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許多管理特色有助於保存國家的文化遺產和世界的學術研究資源。這是歷史長河中的壹個好例子。值得國內關心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的人士關註和借鑒。牛津大學巴德裏圖書館已有400多年的悠久歷史。1610年,巴德裏與倫敦的TheStationers 'Company達成協議,任何出版社出版的所有書籍都必須向牛津大學圖書館提供至少壹本免費拷貝。押金制度對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有很大影響。其中近150年穩定且大量收藏,圖書館存放的圖書占60%以上。如果加上兌換禮品,收益可能達到70%。圖書館每年采購的圖書不到30%。期刊方面,付費圖書的比例略低於圖書,從56%到61%不等,但仍占總館藏的壹半以上;期刊購買數量在31%-36%之間。可見,押金制度保障了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館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