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舞劇音樂的芭蕾舞劇

舞劇音樂的芭蕾舞劇

芭蕾舞劇(ballet,意)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後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展。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不僅有器樂,還有歌唱和朗誦,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當時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此傳統壹直延續到19世紀末,並影響到意大利歌劇)。19世紀中葉以後出現大量優秀的芭蕾舞劇音樂,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 芭蕾音樂 芭蕾的起源可回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每逢各種節日,宮廷中常有持續5、6小時的盛

宴,宴會中插有壹系列演出,包括音樂、詩歌、啞劇及舞蹈。壹般認為,1489年在意大利托爾托納慶祝米蘭公爵婚禮的宴會上所演出的音樂舞蹈《金羊毛的故事》,可算是芭蕾的雛型。當時的舞蹈主要是宮廷舞蹈,使用的音樂不詳。

16世紀時,這種娛樂樣式由意大利傳到法國。1581年在法國演出了《王後的喜劇芭蕾》是芭蕾與戲劇相結合的產物。其腳本及音樂至今仍存。音樂中還包括歌曲,為“宮廷芭蕾”之始。在17世紀中葉以前,宮廷芭蕾相當盛行,已有專人作曲,但樂譜流傳至今的很少。

17世紀中葉,法國在路易十四的提倡下芭蕾盛行,1661年建立了皇家舞蹈研究院,院長J.-B.呂利是作曲家兼舞蹈家,他寫了20多部新芭蕾音樂。1664年,呂利與莫裏哀***同創立了“喜劇芭蕾”的樣式。1669年法國又建立了皇家音樂研究院,促進了芭蕾音樂的專業化。後來,它與皇家舞蹈研究院合並組成巴黎歌劇院,芭蕾成為正式的劇場藝術。1673年呂利轉向歌劇寫作,將芭蕾引入歌劇之中,由此形成了歌劇(尤其是大歌劇)中必須插入芭蕾的慣例。J.-P.拉莫曾創設壹種“歌唱芭蕾”,將戲劇加以簡化,以強調舞蹈。

18世紀以後,芭蕾逐步與歌唱分離,成為獨立的藝術(但歌劇中的芭蕾仍存在),並流傳到歐洲各國,當時所用的音樂流傳至今的不多。古典作曲家如C.W.格魯克、W.A.莫紮特、L.van貝多芬均曾寫過芭蕾音樂,尤以貝多芬的《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更為著名。

上述這個階段通稱為古典芭蕾時期。芭蕾音樂的樣式大致已經定型,約可分成 3種類型,即:①古典舞曲,用於烘托氣氛的群舞;也用於表現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獨舞、雙人舞等。②由民間舞曲發展而成的性格舞曲,如西班牙舞曲、馬祖卡舞曲等。③伴奏啞劇性表演所用的各種音樂及場景音樂。此外,還要加上序曲或前奏曲、幕間曲、終曲等。

19世紀初進入浪漫芭蕾的時期。芭蕾的題材逐步轉向浪漫主義,在歐洲各國得到迅速發展。女子舞蹈在芭蕾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在古典芭蕾中以男演員為主),並出現了壹批名演員。足尖舞也變為主要的芭蕾技巧。較重要的浪漫芭蕾音樂有法國的A.亞當的《吉賽爾》,L.德利布的《葛蓓莉亞》與《希爾薇亞》等。另外也出現了由器樂曲改編而成的芭蕾,如根據F.F.肖邦的 7首鋼琴曲編成的《仙女們》,C.M.von韋伯的鋼琴曲《邀舞》1841年被插在他的歌劇《魔彈射手》中作為芭蕾音樂,1911年又被改編為舞劇《玫瑰幽靈》。П.И.柴科夫斯基對提高芭蕾音樂的藝術性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所作的 3部舞劇音樂《睡美人》、《胡桃夾

子》和《天鵝湖》將交響音樂的特征,特別是主題發展變化的手法引入到芭蕾音樂中,使音樂成為芭蕾舞的“靈魂”。自此以後,音樂就在芭蕾中起了主導作用。 《和平鴿》編劇:歐陽予倩,(1889——1962)編導:戴愛蓮、高地安(1912——)等;作曲:章彥、劉式新等;首演者: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1950——1952),新中國第壹個專業舞團),女主角:戴愛蓮飾和平鴿;男主角:丁寧飾工人;主要配角:趙惲歌飾戰爭販子。

這部舞劇的創作題旨萌發於斯德哥爾摩和平宣言的發布——為表達中國人民保衛和平的信念而作。戴愛蓮扮演的“和平鴿”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和平使者,她飛到哪裏就給人民帶去福音,但遭到戰爭販子的殘害,最後在工人的救助下飛到了北京,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建國初期著名戲劇家、舞蹈家、音樂家、舞臺美術設計家通裏合作推出的這部大型舞劇,不僅在當時堪稱文藝演出的盛事,而且對中國舞劇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此後,中央實驗歌劇院(1952年成立,1963年以此為基礎,分別建成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歌劇舞劇院)曾陸續創作演出了3部小型舞劇《盜仙草》、《碧蓮池畔》、《劉海戲金蟾》,它們大都根據民間傳說和戲曲劇目改編,在表現形式上對源於戲曲的舞蹈動作進行了初步的提煉改造。這幾部小型舞劇的實踐,孕育著大型舞劇的誕生。

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1978年後,改制為大學——即今日的北京舞蹈學院),先後有多位蘇聯芭蕾舞蹈專家應邀來中國工作,其中維·伊·查普林(W·Y·CHOPLIN)、彼·安·古謝夫(P·A·GUSEV)都是資深而成就卓著的芭蕾編導藝術家,他們在北京舞蹈學校編導訓練班先後執教,比較系統地傳授了俄羅斯學派的戲劇性芭蕾舞劇編舞法,新中國第壹代優秀的舞劇編導幾乎都得益於此類培訓班。

首演於1957的《寶蓮燈》,是中國當代第壹部具有典型意義的大型民族舞劇。它是北京舞蹈學校第壹屆編導班的進修生在查普林與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指導下的畢業實習作品。編導:李仲林(1933——)、黃伯壽(1931——)作曲:張肖虎,首演者:中央實驗歌劇院舞劇團,女主角:趙青飾三聖母;男主角:傅兆先飾劉彥昌;劉德康飾沈香;主要男配角;孫天錄飾二郎神;陳華飾哮天犬;方伯年飾霹靂大仙。

它取材於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劈山救母》:向往人間美好生活的仙女三聖母,與書生劉彥昌壹見鍾情,卻受到其兄二郎神的粗暴阻攔。三聖母借用“寶蓮燈”的神力,擊敗二郎神,與劉彥昌結為夫妻生得壹子——沈香。哮天犬受二郎神的指使將“寶蓮燈”盜走並捉拿三聖母,將她壓在華山下。沈香被霹靂大仙所救,練就武藝後,劈開華山救出母親,壹家人終得團圓。

《寶蓮燈》依循舞劇的規律將原來的故事結構成:“定情下凡”、“沈香百日”、“深山練武”、“父子相會”、“鬥龍得斧”、“劈山救母”等6場,緊扣三聖母反抗封建勢力,向往純真愛情和人間自由生活的主題,充分調動了舞蹈手段,塑造了6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三聖母的長綢,劉彥昌的水袖,沈香的劍,霹靂大仙的拂塵以及二郎神及哮天犬的身法技藝……均是在戲曲舞蹈基礎上的發展創造,很富於表現力。而“沈香百日”壹場所展現的扇子、手絹、“蓮湘”(壹種帶響的花棍)、“大頭舞”(假面)……則以豐富多彩的漢族民間舞很好地烘托了歡樂的氣氛。

《寶蓮燈》對於中國舞劇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在國內外舞壇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1959年它被拍攝成彩色藝術影片,受到廣泛好評。這部作品獲“20世紀經典提名”。

1959年首演的《魚美人》是李承祥(1931——)、王世琦(1932——)、栗承廉(1931——1993)等北京舞蹈學校第二屆編導訓練班的全體學員,在總導演古謝夫指導下的集體創作。作曲:吳祖強、杜鳴心,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女主角:陳愛連(A)陳澤美(B)飾魚美人;王賡堯(A)、孫正廷(B)飾獵人;主要配角:陳銘琦飾山妖。

這部舞劇虛構了壹個情節比較簡單卻易於發揮舞蹈性的故事:美麗善良的魚美人愛上了勤勞勇敢的獵人,山妖嫉恨他們的美好愛情,在倆人舉行婚禮時,施魔法將獵人沈入海底,奪走了魚美人。獵人識破、拒絕了各種誘惑,魚美人對愛情堅貞不屈,最後他們在人參老人的幫助下,戰勝了山妖,有情人終成眷屬。

參加編導訓練班的學員們,大都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的優秀舞蹈人才,古謝夫充分發揮學員各自的特長,實行分段創作——匯萃精華,使這部舞劇絢麗多彩,有較高的觀賞性。其中:魚美人與獵人、山妖的雙人舞,“海底世界”中的“珊瑚”、“水草”、“珍珠”舞以及誘惑獵人的“蛇舞”……都相當精致——可獨立演出。編舞技法的顯著進步說明了中國舞劇編導在不斷走向成熟。它是中國舞劇探索“洋為中用”的壹次成功實踐。

《魚美人》的“首演版”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同於1959年首演的《小刀會》與《魚美人》風格迥異。編導:張拓(1924——)、白水(1929——1993)李仲林、舒巧(1932——)、李群(1934——);作曲:商易;首演者;上海歌劇舞劇院,女主角:舒巧飾周秀英;男主角:陳健民飾劉麗川;葉英章飾潘啟祥;主要配角:李仲林飾清朝道臺吳健彰。

這部作品是上海歌劇舞劇院1956年建院後上演的第壹部大型民族舞劇。此後,上海壹直是中國舞劇發展的主要陣地。

1979年首演的《絲路花雨》轟動全國。它是新時期舞劇最輝煌的成果之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部舞劇是以趙之洵(1934——)、劉少雄(1933——)為首的龐大舞劇編導群體合力創作而成。作曲:韓中才等;首演者:甘肅省歌舞團(後改為甘肅歌舞劇院,即今日之敦煌藝術劇院),女主角:賀燕雲(A)、傅春英(B)飾英娘;男主角:仲明華飾神筆張;李為民飾伊努斯;主要男配角:張稷飾強人竇虎;賈世銘飾市曹。

《絲路花雨》以中國大唐盛世為歷史背景,以蔚為壯觀的敦煌藝術為文化底蘊,編織了壹曲古絲綢之路上的友誼之歌。

《邊城》(編導:謝曉詠[1957——]、王端儀[1946——]、王小元[1955——];作曲:楊天解;主要演員:王霞飾翠翠;柳嶽波飾儺宋;陶孝發飾天保;何維飾爺爺)獲第5屆文華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