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精心剪裁的場景,卻寫得如此自然。李白與明月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仿佛形成了壹幅三個人在幻覺中飲酒的畫面。在這春暖花開的夜晚,李白壹邊飲酒壹邊載歌載舞,月影隨著他的心情起伏,仿佛在分享他飲酒的喜與悲。從邏輯上講,事情和人的內心世界關系不大。但從詩歌的角度來看,它們是密切相關的。這也是中國詩歌中“興”的由來。從《詩經》開始,它就壹直賦予大自然擬人化的動作、思想和情感,如“月明,人美”,“愁月”,“恨臺”等等。李白的詩很符合這種“興”的寫作風格,賦予了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是壹種與自然和諧的詩意信仰,使生命隨著人類情緒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的結尾,李白流露出壹種孤獨、不孤獨、不孤獨的復雜情感。他知道月影是無情的東西,但他們只是有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的東西,李白還想善意曾經安全嗎?,也就是說他在和月亮獨處飲酒的時候,依然會邀請這個月陪他唱歌跳舞,哪怕是“我看星河漫漫路”。可見太白的孤獨已經到了壹個地步!史提芬·歐文曾說:“詩歌是壹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使人們了解和欽佩他的獨特性。”正是憑著這首《把我的影子帶過來,讓我們三個人》和《與月獨酌》,李白才讓人明白和佩服他的獨特。無論男女老幼,任何壹個中國人喝壹杯都會吟“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人”來表達他對所謂優雅和獨自飲酒的欣賞。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轉化為民族的集體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