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這是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流傳最廣的壹章。白色的蘆花是作者眼前的景象,也是我期待遇見心上人的地方。美麗的景色和美麗的感情是和諧的。像這樣描寫花的詩在《詩經》中占了很大比重。《詩經》中的篇章大多記錄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時所唱的歌謠,所以人們在勞動中自然而然地唱出了對花的感情。唱花是對生活的贊美,是對幸福的向往。
“早飲木蘭露,晚食秋菊。”
隨著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思想文化高峰的到來。春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在他不朽的《離騷》中,以其感情的筆觸,跌宕起伏,表達了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人民疾苦的無限同情。詩人用“飲木蘭之露”和“食秋菊”來比喻和描述白芨純潔的靈魂和正直的天性。在這裏,木蘭和秋菊是最純粹最美好的象征。不僅如此,詩人還用《離騷》中的壹系列花草來比喻高尚的情操,可以說把花與文學的結合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千百年後,我們還能看到它的痕跡,比如《離騷》中壹些名人的名字或筆名;周(已故的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胡繩(中國著名的理論家)取自《離騷》中的“方鑫”和“胡繩”,這兩個詞都是花草的名稱,在詩中象征著美好的感情和品格。由此可以從另壹個側面看出花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許多學者和詩人也紛紛效仿,開始贊美花朵,抒發情懷,這是壹直到秦漢時期的風尚。
"桃樹和李樹開花了,在春天的風中,秋雨過後,樹葉落在地上."
晚唐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空前發展的時期。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這壹時期的社會穩定相對保持了較長時間,科學技術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了空前融合,人民生活富裕穩定,詩歌、繪畫、音樂、舞蹈都達到了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高峰,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中國唐文化。正是在這個時期,花卉全面登上了文化舞臺,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們不同的思想感情。白居易在他那首纏綿悱惻的詩《長恨坡》中,用“桃李花開,春風吹,秋雨落,柳暗花明”準確地表達了壹代風流皇帝的形象。在經歷了壹場馬尾坡的妳將去哪裏之後,面對依舊宮中的園林和柳荷花,他被迫無限地想起了楊貴妃。梅幹不是花。梧桐樹不是樹,因為“但花瓣就像她的臉,柳葉就像她的眉毛,他除了看著它們哭泣還能做什麽呢?."人面桃花,傷不盡。
花不僅是壹個美好女人的象征,還能表達更深的憂國憂民之情。詩人杜甫用了兩句話:“花瓣如淚流過的地方,寂寞的鳥兒唱出了它們的哀思。”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時局和戰爭的憂慮。面對無休止的戰爭,面對塗炭的人們,花兒也會難過到流淚。這時候的花不僅僅是壹種比喻,更是壹種活生生的感覺,足以對待人的思想。
唐詩如此,宋詞亦然。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也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但無論是哪壹朵“花”,我們都分不清是梅花桃花還是別的什麽,因為它不是花,而是流動的思緒,是稍縱即逝的時光。
“我的西雁湖第壹樹,花開盡淡墨痕。不誇好色,只留壹口氣全幹坤。”
元明以後,除詩歌外,繪畫藝術從浙江走向成熟,從工匠式的裝飾風格轉向獨立的藝術形式。文人畫風格自開創以來,風氣壹直保持到明清。現代文人書法家,沒有幾個不會畫幾筆梅蘭竹菊的。好像這四君子都成了文人的標配,詩詞書畫都有涉及。但是,是自負,是附庸風雅,還是富於表現力,反映社會現實,只要看對花的不同描述就壹目了然了。元代著名畫家王冕,自小是個牧民,他的《莫悔》壹畫,並不附加任何東西,有的只是壹種真實的理解,“莫贊好色”,但畫家留下的卻是曼幹坤的清新與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