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人的欣賞和觀察。
2.指作品中的點睛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壹個是壹句詩中最精煉、最生動的詞,以壹個詞為基礎。壹是全篇最精彩、最關鍵的詩句,是壹首詩的主旨。因為這個詞或句子,形象生動,表情飛揚,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充滿藝術魅力,被稱為詩的眼睛。詩意的眼睛的獲得需要煉詞,要使煉詞、煉詞最能表達具體的生活場景,充分真實地表達詩人對這些事物的思想感情。而且這樣的詞語和表達應該在詩歌的重點部位,具有控制全篇的作用。所以詩眼的訓練要以整篇文章為基礎,不能孤立地在文字上下功夫。
比如李清照的《如夢》:“昨夜雨驟風驟,酣睡未耗酒。問快門人,海棠依舊。妳知道嗎?妳知道嗎?應該是綠肥瘦瘦的。”這首詞通過描寫晚春海棠花的雕零,表達了詩人的感傷情懷。最後壹句“宜綠宜肥宜瘦”是這個詞的眼睛。前兩句描述了壹種沮喪的情況。晚上突然刮起了風雨,我又無聊又擔心,就用酒把擔心淹沒了,睡著了,可是壹覺醒來,酒已經沒了。三四句話,寫在朦朧的酒裏,還記得昨夜的風雨,是不是毀了園中的海棠?於是我深情地問正在卷窗簾的丫環,得到的回答很隨意,說“海棠依舊”。這時,女主人反復問:“妳知道嗎?妳知道嗎?”然後他說了最精彩的壹句話:“應該是綠肥紅瘦”。這些常見的詞,經過李清照的組合,有了它們的色彩和韻味。這只是關於風雨過後的海棠樹的描寫。描述中有更深刻的感受。即隨著對海棠開花的深入描寫,詩人惜春愛花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在這份對春天的留戀和告別中,他委婉地表達了自己青春即將逝去的厭倦和苦惱。由此可見,這句話是壹支色彩斑斕的筆,寓意豐富,場景豐富,是此詞的點睛之筆,從而成為古往今來人們傳誦的佳句。
“詩眼”壹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詩中說:“天道忽轉背,詩眼巧增減。”範成大在詩中也寫了“詩眼”:“道人眼滿詩眼,梅花動,雪花稀”。
4詩意的眼睛在句子中有不同的作用,以下是幾種典型的作用:
【1】用來挖掘新的思路。比如“我獨恨和平,殺江南舊臣”這句話裏的“恨”字改成了“喜”,“恨和平”是對世界和平的不滿,“和平幸福”是因為世界和平而幸福。
[2]添加興趣。如;在白玉堂裏有了草書詔書,在水晶宮裏把“中”字改成了“深”,“裏”改成了“冷”,讓原本只是用來指明方向的白玉堂和水晶宮,轉眼間變得典雅脫俗。
(3)依靠它來提升形象。王安石的《春風與綠江南岸》用“綠”字代替了“至”、“至”、“至”、“至”,這就是“綠”字的顏色。秦觀的“山抹,天粘草”,是用“抹”和“粘”的動作畫出的線條輪廓。
【4】有些詩意的眼睛與詩意的準確有關。比如壹首關於早梅的詩:“前村深雪,昨夜幾梅。”如果把“數”改成“壹”,“壹枝”和“早”是連在壹起的。
詩眼——詩歌鑒賞的重要壹步
中國可以說是詩歌的王國,詩歌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在詩歌領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瑰麗、奇異、美味的菜肴。這是壹份最具民族特色的豐厚遺產。繼承它,珍惜它,消化它,吸收它的豐富營養,從而陶冶我們的情趣,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蘊,提升我們的生活。
詩歌鑒賞已經納入高考,那麽鑒賞題如何更好的控制誤差,提高鑒賞水平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領悟、品味:
第壹,深入分析圖像,把握特征
意象是指山水詩中的景物(自然環境、社會風貌)和抒情詩中的抒情對象(人、事、物和詩人本人)。法國電影攝影師瓦列裏認為,意象是詩人心靈通過想象的具體表現,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心靈與意象的和諧統壹,即融入了詩人主觀感受的意象。不同的形象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個性。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感情的脈動。
例如,余光中在《懷舊》中選擇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並用小、窄、短、淺來描述這四個意象的特征。雖然常見,但很典型,也很鮮明。試想有什麽形象能比這張“小郵票”更能傳達母子之間的深情?有什麽形象能比這張“窄船票”更能包含新婚夫婦之間的相思之情?還有什麽形象能比這個“低墳”更能揭示令人心碎的悲傷?海峽很淺,不難克服,但這是壹個人為的障礙,它將臺灣省與大陸隔離了幾十年。詩人渴望統壹,表達了大陸和臺灣省人民的共同願望。除了這四個意象,還有哪些意象更能詮釋「鄉愁」?
二、了解背景材料,把握抒情時機
文學是時代的氣象表。詩歌作為壹種精神產品,無論多麽純粹,總是打上時代的烙印,不同的時代因素會賦予詩人特定的時代影響。詩人寫詩時,感情的生成、提煉和傾註總是以個體為單位,表達不同詩人獨特的精神個性。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和創作的歷史背景,包括當時的時代氛圍、地理環境和社會風俗,從而設身處地為詩人著想,把握詩歌的抒情基調,或褒或貶或愛恨情仇。
比如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壹定不能忽略詩末註明的寫作時間:1938 117,這和中國的歷史有關。這恰恰是抗日時期,中華民族的大地正在“遭受狂風暴雨的襲擊”,江河正在“悲憤湧動”,作為進步民主。抗戰初期的時代悲壯氣氛影響了詩人的氣質和人格,深沈的愛國情懷從詩人的靈魂中湧出。
因此,了解作者的生活,聯系當時的社會現象,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情”,是把握詩歌抒情基調、理解詩歌意象內容的有效途徑。
第三,抓住詩歌的眼睛,捕捉最佳信息,深挖詩歌的意義
詩歌的特點是高度凝練、簡潔,因此其語言具有高度的個性化,其意義往往通過隱喻、通感、雙關等來表達。,讓人感覺含蓄,朦朧,多義。在詩歌的語言韻味中,要善於尋找最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不可忽視的警句。“為主要觀點挺身而出,是壹篇文章的警示策略”。預警策略俗稱為詩的眼睛,是詩中最簡潔、最有靈性、最準確的句子,而詩中最鮮明的段落是掌握詩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關鍵。如果能抓住詩的點睛之筆或文章的關鍵詞,就能帶動整篇文章,完成對詩的欣賞。詩歌要麽存在於中心句,要麽出現在標題中,通常以動詞、形容詞或補語的形式出現。
如:柯巖的周總理,妳在哪裏?詩的眼是“尋”,從山中尋海,從北國尋南疆,呼喚周總理,“他剛走,他剛走”的反復呼應,已深深發展出極度悲痛和深深思念的感情。再比如:艾青《我愛這片土地》中的“愛”字,就是詩意的眼睛。詩人通過鳥對土地的眷戀和深沈執著的愛,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把自己奉獻給了祖國。
詩歌的眼睛是理解詩歌的壹把鑰匙。抓住詩歌的眼睛,理解主旨,可以有效地幫助解決問題。
第四,調動聯想,他仔細琢磨意境,充分體會詩歌的感情。
意境是作品描寫事物的境界,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作品中的生活畫面和諧統壹的結果。“意”是指作者的主觀感受,“境”是作家所描寫的外部世界。兩者的藝術和諧形成了壹定的意境。詩人在寫詩時總是用抒情對象來表達自己的愛與恨、痛與樂、希望與追求等主觀感受。意境是詩歌的魅力。詩歌貴在含蓄,“壹言不發,風流”之間的跳躍和空白,需要讀者借助“詩歌的翅膀”——聯想和想象來彌補。
比如範仲淹的《蘇牧蓋(藍天)》中有幾個意象:藍天、黃葉、碧波、夕陽、無情的筆觸。如果分開分析,它分別描繪了秋天的天、地、水、夕陽、草,只是零星的自然景物片段,最多只是描繪了秋影,表達了作者的憂郁。但這些意象有機地結合在壹起,給我們展現了壹個清澈、多彩、無邊的境界,更有“草無情,人在斜陽外”的意味。就在這壹千裏的秋天,天邊遠處是壹望無際的草地。詩人的故鄉在草的盡頭,夕陽依舊可見,故鄉卻不在。這怎麽能不讓他懷念家鄉呢?這位詩人滿懷報國之誌,卻落得個遙不可及的下場。他被那壹幕感動,擔心離開家鄉,又擔心去鄉下。中下片直接表達了他的胸:“我想家了,想著去旅行,除非每天晚上睡覺。”明月高樓獨歇,酒入愁化相思淚。“使景物點化,感情依之,感情與景物融為壹體,形成完整的藝術境界。
第五,識別表達手法,品味表達技巧。
強烈的感情是詩歌最本質的特征。詩人常常運用各種手段,通過意象表現自己的個性,將最真實、最純粹、最美好、最強烈的感情融入詩歌。詩歌的語言表達往往不是直白的,而是變態的。反常主要指詩歌語言的跳躍,使句子不像其他文體那樣連貫,符合語法規範和邏輯思維規律。因此,必須重視詩歌的寫作特點、表現手法和表現效果。
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對比、誇張、襯托、重復、比喻、象征、以物表意、以景抒情等。尋找寫作的途徑有很多:①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②豪放婉約;③動態與靜態;④虛構與真實寫作;⑤有直接表達和間接抒情等。
比如舒婷的《致橡樹》中,橡樹和木棉分別象征男性陽剛和女性陰柔。奧克的“銅枝鐵莖”和“木棉的紅花”是陽剛與陰柔的具體意象。通過象征主義和內心獨白,詩人表達了他對壹種充滿時代氣息的愛情的追求。各種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使詩歌更加生動、形象、優美、感人。
因此,註重表達技巧,發展語言的表現力,把握詩歌的抒情特點,有助於理解作品的立意。
總之,鑒賞家由內品味句子,感知有效信息,由外豐富表象,把握詩歌意象,觀察詩歌意境,闡明表達技巧,理解詩歌主題,這才是鑒賞詩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