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如流星,虎合特市。當妳呼救的時候,妳很著急,鳥兒在夜裏歌唱。
天昏地暗,三福權衡。天地壹體,四海壹清。
請問這是什麽?回答說楚在招兵買馬。都祿和五月,會去雲南征。
怕死的不是軍人,而是炎癥很難遠行。不要嚴格吻長號,日月慘。
淚隨血來,心毀人亡。困獸為虎,窮餌奔鯨。
千百次回去,投入身體就出生了。如何壹起跳舞,做壹個苗平。
古風古詩詞賞析(羽如流星)
胡振亨《李時通》說,“此文談南詔,責三公不人道,輕忽武功,失師者,有、於舜。”這首詩描寫的“楚征兵”和“雲南征兵”,與天寶十年(751)夏所寫的天寶十年四月攻克南詔是壹致的。南詔(在今雲南大理)是唐朝在西南建立的以烏蠻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包括白蠻等民族。從開元末年開始強大,在唐朝的支持下,統壹了六部詔令(都在滇西),臣服於唐朝。後來與唐朝發生沖突,吐蕃附從。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楊舉薦賢愚中通為我駐劍南使。中通殘暴忘恩負義,壓迫西南少數民族,從而引起南詔的反抗。次年夏,賢愚中通發兵八萬征討,戰於魯南,慘敗。楊卻為他隱瞞了的戰敗,並大肆招兵買馬進行報復。這首詩以這壹事件為背景,通過藝術化的概括,描寫了這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批判了朝廷好戰的錯誤舉措。
前四句渲染戰前氣氛:軍情緊急,羽毛紛飛;調兵遣將,壹片忙亂;拯救邊境的叫囂讓夜鶯瘋狂歌唱。鳥還害怕,人更擔心。詩人用誇張的筆墨向讀者呈現了開戰前緊急而忙亂的場景。“吵叫”是叫囂、催促的意思,被鳥群的警報聲所襯托,更令人不安。詩人對這種征服的否定態度已經暗示出來了。羽羽,即征兵的緊急文書,插在文書中以備急用,表示必須迅速送達。虎符指的是調兵憑證。用銅雕成虎形,壹半留在朝廷,另壹半與州縣軍政長官。朝廷調兵時,必須用壹半禦虎符和壹半地方虎符核對,才能調動。特別市,即州縣官員。
按照事件的先後順序,應該描寫士兵離開親人的場景,但“白日”這句話突然換了筆,開了筆,勾勒出壹幅四海太平的盛世景象:君臣可明;國平民安,天下壹統。這裏的“魏紫”和“三公”指的是皇帝和大臣。“天地得壹”來源於《老子》中“天得壹得清,地得壹得和”這句話,意思是整個世界都是清和的。如此美麗清晰的場景,與前面描述的戰爭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麽在這樣壹個和平繁榮的時代突然爆發戰爭?雖然詩人沒有明確回答,但諷刺的意思很明顯。
“對不起”這四句話,補充了這次軍事行動的技巧。“楚征兵制”和“雲南征兵制”都是南詔的指征。《子·同治劍》天寶十年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中統議南詔蠻夷,敗於魯南。該系統從北京、河南和北方籌集了兩個士兵來攻擊南詔。人們聽說雲南多災多難,又無戰事,士卒死於1899年,所以要征召莫肯。楊派建議把人分開,並把連枷送到軍中。於是行者又悲又怨,父母妻子送了壹件禮物,在那裏哭得震天動地。”“請問”是明知故問,而沈德潛說“天下太平,不應有戰事,故問之”(《唐詩別裁》),意思是譴責,非常明顯。
下面六句“怕死”,描寫的是士卒與親人分離的悲劇,這是詩人著力的地方。出征的士兵都是被強行抓捕的普通人。不戰而屈人之兵,雲“怕死”是難以忍受的。南方癤子多,戰前死人都會殺,尤其不要去。而朝廷將它趕走,無異於白死,所以生也是死。離別的慘狀可想而知。“長號”之聲使日月投下悲涼的調子,可見怒火沖天;淚隨血來,心碎無聲,可見悲痛。短短幾句話,把離別的場景寫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杜甫的《車店》描寫義務兵離別親人時的情景,與這首詩如出壹轍,可以讀。
寫《困獸》四句把人從虎口中趕走的結果。“困獸”“窮魚”的形象非常生動,用“老虎”“跑鯨”來形容敵人。老虎是百獸之王,普通野獸都難以與敵對抗,更何況是疲憊的野獸;鯨魚是魚類中的龐然大物,壹般的魚類都很難逃脫,更何況是實力差的魚類。詩人有意讓弱小的“膽小的小卒”去對抗兇猛的敵人,所以損失不言而喻。這兩句話以誇張的筆墨,生動的比喻,鮮明的對比,為後面的兩句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千裏之行不歸,壹生不生”的結果是毋庸置疑的。
最後兩句是典故。據《禦制世紀》記載,有苗部落不為舜所令,禹欲斬之,舜不同意動武,曰:“吾德不厚,而非道也。”於是三年內政,舞幹(盾)斧,苗人便服魏懷德,投降。詩人們用這個典故來批評那些“不能遠離他人”的當權者(小對詩歌的分類補充註釋)。當時唐軍大舉南征,南詔王曾表示道歉,願意歸還掠奪的人口和財產,修復雲南城。如果唐朝能審時度勢,有利有節制,或許會有更好的結果。但當時的楊等人拒絕接受南詔的要求,盲目相信武力,結果是慘敗。這首詩暗示了這個意思。至此,全詩主旨豁然顯露。
這首詩的布局很巧妙。按照事件的先後順序,先寫事件的緣起,再寫出征前的情況和氣氛,再寫出征時親人離去的場景。但詩人是從截取遠征前的壹個特寫鏡頭開始的,這讓作品壹寫就警醒有力,壹下子抓住了讀者。然後又補了壹筆,勾勒出壹片祥和的景象,讓作品舒服又有意義。然後填上事件的技巧,離別的場景,必然的結果。最後用典故點醒主旨,與《白日》四句遙相呼應。這樣的安排避免了直截了當的講述故事,也讓作品看起來錯落有致,迂回曲折,跌宕起伏,讓人感到心酸。
李白終其壹生,懷揣著“理而言之,求帝之術,啟其智,願輔佐之,使寰區之大,海郡之清”的理想,始終向往建功立業。天寶被唐玄宗逐出長安後,雖然失落悲慘,但壹直關註現實政治。這首反映南詔之戰的詩就是明證。生動地表達了李白憂國憂民的進步思想,反對統治者對人民力量的不同情和好戰,與同時期為南詔戰爭歌功頌德的高適等人形成鮮明對比。從這首詩中,我們不得不佩服大詩人李白可貴的政治品格和嚴肅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