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活佛倉央嘉措,壹般說他生於1683年,15歲坐床,24歲死於進京途中,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關於他的故事,最流行的是那些“情詩”和晚上出布達拉宮去八廊黃屋見戀人的傳說。300年後,桃花塢變成了他詩裏叫“瑪吉艾米”的餐廳,在北京開了分店。此外,他還出現在西藏旅遊手冊、流行歌曲和出版商暢銷書的專題中。
人們不知道的是,在藏語中,倉央嘉措的原詩是“倉央嘉措古盧”,意為道格。藏語裏沒有“倉央嘉措情歌”。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邊江·加措表示,在當時的出版環境下,《道教歌曲》可能存在與宗教迷信有關的誤解,所以他決定用《情歌》作為書名。龍洞反對把倉央嘉措的詩解毒成“情詩”。“倉央嘉措生活的時代是西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最多變、最復雜的時代。怎麽可能找到愛人?格魯派是壹個嚴格的教派。”龍東認為,倉央嘉措詩歌的翻譯應該回歸藏語本身。“他寫的不是政治詩,也不是宗教詩,而是壹個有社會冷暖感的人寫的作品。”
這個孤獨的詩人,默默無聞的六世喇嘛,300年後被人們崇拜、想象、消費。在布達拉宮,在倉央嘉措的雕像前,導遊會停下來向遊客講述他的傳奇。然而,在邊江加措的印象中,倉央嘉措的雕像前沒有酥油燈,也很少有人獻上哈達。他的雕像只是壹個普通的泥塑。
1930年,藏族學者於道全在《六世喇嘛倉央嘉措情歌》的漢英版本中,首次將其詩作翻譯成藏文以外的文字。39年,藏委會曾將倉央嘉措的詩封譯成七言絕句,而廣為人知的“不要對如來忘恩負義”就出自這個版本。1956年,倉央嘉措還出現在《人民文學》雜誌上。90年代,倉央嘉措開始向大眾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