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初唐四傑與詩歌風格

初唐四傑與詩歌風格

摘要:“初唐四傑”反對初唐普遍模仿的南朝詩風。他們認為這種詩風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給人壹種壓抑的感覺。他們認為真正健康的詩歌應該是充滿骨氣的,所以他們追求雄渾雄渾的審美風格。本文以“初唐四傑”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為基礎,分析了他們雄渾的詩歌風格。

關鍵詞:“初唐四傑”雄渾詩風

“初唐四傑”生活在唐太宗貞觀之末至武周聖元年間的最後70年,其文學創作的高潮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共同執政的第二個神聖時期。唐太宗朝以前,詩人主要是唐太宗及其周圍的宮廷文人,詩歌創作內容比較狹窄。以“四大家”為代表的下層知識分子走上詩壇後,詩人被宮廷文人把持的格局被徹底改變,極大地拓展了詩歌創作的題材,使詩歌創作的題材“從宮廷走向市場”、“從臺閣走向江山大漠”[1],以自己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開啟了唐詩之聲,為盛唐開了壹個大的、轟轟烈烈的先河。

第壹,註意詩歌的風格

當這四位傑出的藝術家以才子的身份出現在文壇上時,他們有著非常明確的美學追求,並自覺地改變了文風:反對精致和鋪張,提倡剛健的品格[2]“四大家”所提倡的剛健性格,實際上開啟了唐代性格理論的先河。“風格”壹詞最初不是用來評價文藝作品的,而是作為壹個專門的文學批評概念提出來的,始於南朝齊梁的劉勰。在《文心雕龍·顧峰》中,劉勰對顧峰的闡釋確立了顧峰在中國古典文學和美學中的地位,涵蓋了對文學藝術語言形式和思想感情的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文學史上最知名的是“建安體”。建安體是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創作的詩歌,以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體現出來。建安時期的詩人大多具有較高的政治理想,建功立業、揚名立萬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此外,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生靈塗炭,疾病流行,勞民傷財,許多人的短命也讓他們感嘆人生苦短。所以他們的詩,在體現他們堅強性格的同時,也難免透露出壹種悲涼。唐詩的風格是對建安風格的繼承和發展。在這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四大家”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誌深筆長”和“綱闊氣豐”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摒棄了建安文體中的悲情成分。“四大家”在與官風的鬥爭中,把初唐史家蘊含唐詩理論萌芽因素的“性情”和“貞節”理論,發展為具有“氣”、“雄”、“大”內涵的“骨氣”理論,從而開始形成唐詩理論,為唐詩革新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四大家”的審美追求不僅與建安詩人的主體精神密切相關,而且直接開啟了陳子昂的人格理論。從“四傑”到陳子昂,人格美成為盛唐詩人努力追求的藝術目標。

第二,質量和品質並重

唐詩的另壹層含義是,既文藝又好看。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文與質”兩個概念。這兩個觀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劉勰繼承和發展。初唐時期,這種文學思想被以唐太宗為首的統治集團的文人所繼承和發揚。毫無疑問,“四大家”都是受這種思想影響的。繼承前人,走南北風格融合之路,是他們追求的集中體現。“四大家”在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上都自覺地繼承了這壹做法。羅宗強同誌指出:“四大家在這裏的主要價值,在於把握強大的盛唐社會對文學將要求的精神特質,把初唐政治家提出的文學與品質並重的總原則,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要求。”[4]“四大家”在藝術形式上的繼承與創新,也堅持了文學與品質並重的原則。這種與梁詩風的契合雖然在理論上有些矯枉過正,但在實踐上並沒有全盤否定,而是在繼承中創新,基本遵循了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在文學史上,人們對文學品質的忽視造成了文學的畸形發展。有的形式過於華麗而沒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有的形式過於缺乏內容,不可取。“四大家”繼承和發展了文學與品質並重的傳統。他們註重情感與事物的內在聯系,從情感的生發特點出發,強調文學的抒情功能,使文章內容不失真,生動形象,語言的美感更為強大。王波從情感的角度論述了詩歌的抒情性。羅經歷了求仕、賦閑、入幕、從軍、起義的曲折歷程。他復雜的人生經歷使他對人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體驗,尤其是詩歌的抒情特征。“四大家”從感受事物的角度論述詩歌創作的抒情特征,這是陳子昂“吉星”說的先例,所以陳子昂的性格論和吉星是“四大家”詩歌理論的向前發展。

第三,以賦為詩

“初唐四傑”追求雄渾的審美風格表現在詩歌形式的創新上。聞壹多對“四大家”習慣用賦作詩的原因作了精彩的闡述:“他們都是北京、成都的輕佻之輩,他們的使命是用老百姓的放縱來改造宮廷的墮落,用豪放來代替羞怯,用自由來代替局部的收縮,所以他們的歌唱需要大開大合的節奏,必須用賦作詩。”[5]這是審美交流的需要,是改造舊體制的需要。他們想用市井意識取代宮廷意識,而這種內容的要求必然要求采用適當的正式機制。大、強、長是賦體的特征。“四大家”是壹群才華橫溢、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人,他們突破詩歌內容的情感沖突機制,突破詩歌形式,改變詩歌的壹般手法,轉而采用賦體。以賦為詩,形成壯闊的審美局面,改變詩歌的小家風格,形成大家精神,在詩歌美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體現追求雄渾雄渾的美學風格

《送別杜副都督》是的壹首著名送別詩。詩人把壹般詩人寫的傷感的送別詩,寫得波瀾壯闊,扣人心弦。這首詩的第壹對對聯“隔著三秦區的這堵墻,隔著壹層使五河成為壹條河的薄霧”,用“三秦”和“武進”來指送別的地方和將送人官行的地方,為這首詩的情感表達定下了基調。兩地相距千山萬水,詩人卻將兩地與“風煙”中的“希望”聯系在壹起。然後《我們依依惜別,我們兩個官背道而馳》點出了詩人與被送者的關系,使詩人的感情得以抒發。第三節“然而,中國持有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和第壹節“這堵墻包圍著三個秦區,通過壹個霧使五河之壹”,構成了和諧的意境和完美的和諧的有機統壹。第三聯的出現,讓我們體會到詩人把送別的地方和被送走的地方籠統地寫成“三秦”“武進”的別出心裁。如果說第壹副對聯只是形象的簡單再現,那麽第三副對聯就是氣勢磅礴的藝術體現。因為有了情感的寄托,首聯的展開意象也成為詩人情感表達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作為第壹聯的橋梁,第二聯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有了“我們兩個當官的背道而馳”的感情基礎,才有可能把距離從“遠”變成心理上的“近”。對聯結尾明確指出了話題:“何必在岔路口徘徊,孩子* * *沾毛巾。”表現了詩人從容自然的精神。在這首詩中,詩人對氣勢磅礴的審美追求顯示出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詩人突破了上官儀和許的狹隘視野,走出了感人個人生活的小圈子。

總之,盛唐帝國的盛世氣象激發了“初唐四傑”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誌向。這些崇高的誌向註入到他們的詩歌創作中,使他們的詩歌顯得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富有朝氣,從而形成了壯美剛健的美學風格。

參考資料:

【1】聞壹多。聞壹多全集(第三卷)[M]。北京:三聯書店,1982:72。

[2]袁興培。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2。

[3]劉勰。周註。文心雕龍筆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478。

[4]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123。

[5]聞壹多。唐詩論文集(四大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