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詩的代表作:第三首交響詩《前奏曲》
李斯特寫了12首交響詩,如《山上的聽覺》、《塔索》、《前奏曲》、《普羅米修斯》、《英雄的葬禮》、《匈牙利》、《哈姆雷特》、《匈奴戰爭與理想》,晚年寫了65438首。除了《匈奴之戰》取材於德國畫家w·馮·考爾巴赫的壁畫,其余大部分都是文學作品、詩歌和戲劇。形式靈活多變,常結合奏鳴曲、變奏曲、回旋曲的結構原理,廣泛運用主題變形的方法,由壹個或幾個基本主題轉化為形象、個性各異的衍生主題。這種混合形式的結構原理和主題變形的表現方法,往往被後來的交響詩人所沿用。
李斯特寫了十三首交響詩,其中大部分以詩歌、戲劇或繪畫為基礎。譜子前面往往會有壹段前言,說明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主題,或者引用相關詩詞來說明作品的題材。這篇序言或引用的詩就是作品的標題。比如李斯特的第三首交響詩的標題是《序曲》,它是根據拉馬丁的《詩歌沈思》改編的,李斯特根據這首詩寫的序言作為這首交響詩的標題發表在總譜前面。序言全文是這樣的:“除了壹組以‘死亡’唱出第壹個莊嚴音符的無名之歌的序曲,我們的生命還能是什麽?愛情是每個人心中的朝陽,但最初的幸福和喜悅怎能不被狂風暴雨襲擊,以致好夢破碎,神壇被毀;在殘酷的打擊下,如何才能不沖出風暴,投入寧靜的鄉村生活,從回憶中尋求慰藉?然而,人類不可能長期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在溫柔的靜修中。小號壹吹響警報信號,他就立刻去冒險,不管被召集參加什麽樣的戰鬥行列;才能在戰鬥中充分恢復自信,獲得足夠的力量。”
拉馬丁的原詩充滿了對生命的懷疑,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思想。李斯特根據自己的觀點解讀拉馬丁的詩,把詩中所寫的人生道路上的各個階段,看作“壹系列序曲”,描繪成壹幅幅鮮活生動的人生畫卷;雖然受到打擊很沮喪,但最終還是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和活力地投入其中。李斯特根據表現題目內容的需要,靈活運用了奏鳴曲式的原則。整首歌的所有主題都脫胎於壹個曲調。這個聲調包含三個聲調,是從語言表達疑問的聲調中總結出來的。每壹個由這種基調退化而來的主題,每壹次重現都做了各種變化,用來表現不同的意象和意境。這種手法叫做“主題變形”。這種“主題變形”是李斯特在協奏曲和交響詩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李斯特之後各種標題音樂中常用的手法。
他的第三交響曲采用了自由奏鳴曲的形式。開頭是行板的介紹,音樂以壹種質疑的口吻提出了壹個探索人生真諦的哲學問題。主體部分是壹首莊嚴的行板,表現了生命充滿青春活力,就像初升的太陽。連接部分是抒情主題,表現愛情的溫暖和幸福;從主部的C大調變成了輔助部的E大調。小調部分也是表達愛情的抒情主題,出現在E大調。發展部分描寫人生路上的風雨,音樂素材也是疑問語氣的發展。這首樂曲運用了大量的造型手法,大提琴半音階旋律的起伏,木管樂器和弦樂器尖銳緊張的不和諧和弦,銅管樂器的轟鳴和定音鼓的轟鳴,來描繪狂風、閃電和雷鳴。當音樂發展到* * *,木管樂器和弦樂器上的半音階就下去了。如暴風驟雨,令人震撼。展開部分後面的插入部分是壹首描寫農村生活的田園詩。風暴漸漸平息,雨過天晴後,雙簧管奏出清幽的曲調,像牧羊人的笛子在吹奏。這個曲子是呈現部分中連接部分主題的變奏。在插頁裏。我們還能聽到展示部副主題的變形。副部的愛情題材。現在是田園詩。牧歌漸漸激動起來,變成了進行曲。銅管樂器吹響了戰鬥的號角,號召英雄迎接新的生活和奮鬥。這個號角聲是連接部主題的又壹變形。
下面是倒放部分,先放次要部分。在這裏,子部分的主題再次轉化為戰鬥進行曲。最後出現主體部分的主題,和呈現部分壹樣,沒有變形。說明主人公在戰鬥中找回了自信和青春的力量。
交響詩的代表作:《中亞草原上》
李斯特認為:“標題可以賦予器樂各種微妙的個性色彩,這與不同的詩歌形式所表達的幾乎是壹樣的。”因此,他把他的題為交響音樂的單樂章稱為“交響詩”。李斯特的交響詩,如《山中聽》、《前奏曲》、《馬捷帕》、《理想》、《從搖籃到墳墓》等,都是以詩歌為題材的作品,表達了詩歌的意境。還有壹些交響詩,以繪畫為題材或描寫自然景物,可稱為“聲畫”、“交響畫”或“交響聲畫”。俄羅斯作曲家鮑羅廷的《中亞大草原上》是交響音樂的風俗畫。
這是壹首描寫吉爾吉斯草原風光,從中表現愛國主義的交響詩。在配樂前面,鮑羅廷寫下了這首作品的標題:“在平沙廣闊的中亞草原上,有壹首不怎麽聽的俄羅斯和平歌。遠處可以聽到馬匹和駱駝的腳步聲,還有東方曲調的怪歌。壹支土著商隊靠近了。在俄軍的保護下,它穿越了無邊的沙漠,安全地沖在路上,自由而無憂無慮地隨商隊飄然而去。俄羅斯歌曲和亞洲曲調結合在壹起,形成和諧的和聲,它的回聲逐漸消失在草原的空氣中。”
音樂開始時,小提琴奏出連續的高音持續音,描述了草原空曠的氣氛。以此為背景,單簧管奏出A大調的俄羅斯長調,由圓號在降了六度的調中重復,仿佛是草原上飄蕩的回聲。然後,大提琴和中提琴撥弦,描繪著遠方馬匹和駱駝的腳步聲。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煙鬥吹出了裝飾精美的東方小調。再壹次,當我們聽到單簧管奏出壹首俄羅斯曲子,而喇叭回蕩著這曲子的時候,已經有了十足的和聲。然後,所有樂器強有力地演奏了俄國曲調,描述了俄國軍隊正在逼近。又壹次,英國風笛和大提琴奏出東方曲調,由小提琴以不同的調子重復。然後用復調把兩個曲調同時組合起來,描寫土著商隊和俄軍在草原上的相遇。在這首樂曲中,俄羅斯曲調用雙簧管演奏,而東方曲調則先用小提琴演奏,然後移至大提琴。最後在結語中,法國號和各種木管樂器輪番吹出俄羅斯曲調的片段,描述歌聲在草原上逐漸消失。
交響詩的代表作:人民英雄紀念碑
以上介紹了以詩歌為基礎,描寫自然景物的交響詩。現在我們來聽另壹首以雕塑為基礎的交響詩——瞿偉創作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是壹首史詩般的交響詩,表達了人們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緬懷先烈的英雄業績,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崇敬和敬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00多年來在中國抗擊國內外敵人的革命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紀念碑周圍嵌有漢白玉雕刻的八幅革命歷史浮雕,分別是:燃燒鴉片煙、金田村起義、武昌起義、五四愛國運動、五卅運動、八壹南昌起義、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勝利渡江解放全中國。這首交響詩沒有描寫每壹幅浮雕所表現的具體革命歷史事件,而是籠統地描寫了人民英雄的英勇戰鬥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整首歌是以奏鳴曲式寫成的。慢板開場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壹起奏出深沈嚴肅的低音曲調,表現人們在祭奠人民英雄紀念碑時的悼念和沈思;然後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清晰的和弦,表達對人民英雄的敬仰。
主要部分是壹首英勇果斷的戰鬥進行曲,運用了模仿復調的手法。每壹個聲音都抑揚頓挫,展現了為革命事業英勇奮戰的英雄形象。副部是民歌風格的壹個題材,表現了英雄們博大的胸懷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
副部通過變奏發展出激昂的形象,然後情緒逐漸平復,音樂進入發展部。在開發部,積極開發了主部的奮鬥形象,變得風起雲湧,勢不可擋。作者在展開主體部分時使用了“賦格段落”的手法。在發展部的最後壹段,主題以擴大的節奏發展。在定音鼓和低音弦樂器的伴奏下,四只法國號吹響阻塞音,互相模仿,壹步步向* * *邁進,描寫風起雲湧的革命鬥爭;再接再厲。復制部開始於* * *,主部和副部相互滲透,取得新的發展。主部進入最* * *,小號和長號用激昂慷慨的音調吹出副部的旋律,配以鑼聲,描寫人民英雄的壯烈犧牲;然後音樂轉到慢板,木管和弦樂器奏起了引子的主題,互相接喇叭,表現出無限的悲傷。這是繁殖部門的壹個戲劇性的轉折點。復制部中副部的音樂形象由緬懷變為敬仰,中間加入了主部的聲音模式,表現了穿越烈士的鮮血繼續前進的思想。結尾是主體部分主題的變形,變成了大調莊嚴的快板,表現了人民對廣場英雄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