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歷史上有哪些例子?

歷史上有哪些例子?

1,趙奢和趙括

趙奢,生卒年不詳,名馬福君。他是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戰國八將之壹。他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公元前324-299年)到趙王程瀟(公元前265-245年)之間,大約60歲。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趙奢被任命為將軍,步入軍列。帶兵攻占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開始了他早期的軍事生涯。270年前,秦軍派重兵圍攻隗囂(今山西和順縣)。趙王任命趙奢為大將軍,率軍解圍,打敗秦軍,壹戰成名..此役使魏姓諸侯強秦遭受了最大的挫折。時隔多年,他依然不敢輕舉妄動,生怕重蹈覆轍。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輔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平起平坐,被後人列為東方八大名國之壹。趙奢作為壹名優秀的軍人,有著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分分不問家事”,對士卒感情深厚,所有士兵都願意為他效力。在戰鬥中,他執法如山,獎懲分明,用兵如神。因此,他帶出壹股不可戰勝的力量。曹操曾說:“受苦的趙奢和竇穎都是將軍,收了錢物。壹旦他們被分散,他們可以為經濟做出巨大貢獻,這將是永恒的。”。當我讀他的文章時,我已經欽佩他是壹個男人。“可見對後世影響之深。

可是,這樣壹個英雄式的明星,卻生出了趙括這個只知道紙上談兵的敗家子,最後毀了趙。趙括,又名馬夫子,年輕時在父親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法,能言善辯,但沒有實戰經驗。趙在位第六年(公元前260年),趙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軍。上任後變守為攻,主動領兵進攻秦軍包圍的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期間多次組織突圍,均未成功。被圍困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40多萬趙國士兵被迫投降,全部被秦國大將所困而死。此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

趙括的戰敗,斷送了40多萬士兵的性命,斷送了趙國的前途,使他成為笑柄。他的事跡成了成語“紙上談兵”。父子之間的巨大差異令人心碎!

2.嬴政和胡亥。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秦朝第壹個完成統壹中國的開國皇帝。嬴姓,鄭明。前246年,他以13歲的年齡成為國王,因為太後和宰相呂不韋、老艾年紀輕輕就執掌朝政。前238年(秦王九年),秦王親政,除掉魯、毛等人,重用李斯、。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滅了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從而完成了統壹全國的大業,建立了第壹個統壹,統壹後,確立了“皇帝”的稱號,稱之為始皇帝。雖然他的暴政被歷史學家和後人所詬病,但他的偉大歷史功績是毋庸置疑的,被稱為“千古壹帝”。

秦二世嬴胡亥(公元前230-207年),在位時間:公元前209-207年。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在他的老師趙高的幫助下,他聯系了宰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殺死了他的弟弟傅肅,登上了王位。他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兄弟大臣,加劇了秦始皇暴政的發展,引發了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秦二世是個昏庸的人,“指鹿為馬”的權臣趙高趁機控制朝政,後來甚至逼迫秦二世自殺。秦二世死後,他作為平民下葬。不久,秦朝滅亡了。

3.劉邦和劉英

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95年)是漢朝的壹位皇帝,他心胸開闊,慷慨大方。他最初參加了陳勝和光武領導的起義,後來加入了楚國的陣營。而另壹位大將項羽,在與秦軍進行拉鋸戰,沒有秦軍主力對抗他的軍隊的情況下,率先進攻秦都鹹陽,滅秦,被楚霸王項羽封了國。並以蜀為根據地,與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在張亮、韓信和蕭何的幫助下,劉邦終於包圍了項羽的軍隊,並在四面埋伏。項羽突圍失敗,自刎烏江。劉邦滅了項羽後,統壹了中國,建立了漢朝。從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實現了統壹,為其日後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 *評價劉邦是“高明的政治家”;西方著名歷史學家約瑟·湯因比認為他是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大帝之壹。

劉英(213-188),漢武帝,西漢第二個皇帝(194-188)。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長子,他的母親呂雉在位七年。195前,高帝在平定英布的戰爭中因傷去世,劉英為漢惠帝繼位。惠帝即位後,實行“仁政”,減少稅收,提拔賢人曹參為宰相,政治相對明朗,社會非常穩定。然而,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他的晚年,他處處受到母親呂後的約束,最後死於抑郁癥。年僅24歲,葬於安陵。惠帝死後,呂後在獨裁統治下度過了八年。

4.劉備和劉禪

劉備(161-223),漢昭烈皇帝,卓君縣(今河北涿縣)人,漢景帝之子劉勝的後裔,三國時蜀漢開國之君。小時候家裏窮。我以前靠賣鞋和編席子為生。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壹起,對黃巾賊有所建樹,於是當上了安西村縣尉。秘密懲罰曹操失敗了,他逃走了。三顧茅廬始於諸葛亮的協助。後來在赤壁與孫權聯合擊敗曹操,獲得益州、漢中,成為漢中王。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國號彰武。吳棟戰敗,損失慘重後,他回到白帝城,六十二歲病死。謚號昭烈帝,史稱劉。歷史上的劉備很難與秦煌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相提並論,但從他在三國亂世的好成績來看,他應該是三國時代的大英雄!他有遠大抱負、靈活變通、肯努力、破釜沈舟、靠別人節省精力、逢場作戲、有義氣有情等成就偉業必不可少的品質。所以被曹操所忌憚,在梅清煮酒論天下英雄時,就有了“今日天下英雄只作君,操其耳”的著名論斷。

劉備之子劉禪在劉備死後繼位為蜀國皇帝,在軍事上先後被任命為諸葛亮、蔣琬等人,但表現不多。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無力控制朝政,宦官黃浩開始獨攬大權,蜀國逐漸衰落。魏大舉進攻蜀後,投降,舉家遷往洛陽,封他為安樂公,幾年後死去。

後人用“忍不住的阿鬥”這句話來諷刺那些平庸無能的人,這句話出自他,還有“不思進取”這個成語。

5.宇文勇和宇文雲

北周武帝宇文雍(543-578),鮮卑族出身,560-578年在位。武川(今內蒙古武川)人。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建德二年,宇文雍先後定三教,儒為先,道為次,佛為末。次年,佛道被禁,沙門、道士也被貶為世俗,是歷史上滅佛三大門派之壹。以至於大量被寺廟占據的人開始納稅,為國家服務。建德四年,與齊王余文賢等少數人單獨策劃,決定伐齊,親自率軍圍攻金庸城(今河南洛陽),因病歸師。次年率軍伐齊,幾進攻克平陽(今山西臨汾)。我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軍事圍城戰敗時,只是被免了。後來他聽從了宇文欣“死裏求生,敗裏求勝”的建議,終於攻克了晉陽。六年,入葉,滅北齊。從此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為後來隋朝的統壹奠定了基礎。宇文邕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人才大師,可惜他英年早逝。

宇文允(559 -580),北周宣帝,名幹伯,北周皇帝宇文雍長子,北周第四帝(578 -579)。他22歲時只在位壹年。他是壹個暴虐而放蕩的皇帝。宇文允登位前,他的父親武帝對他要求很嚴。他派人監視他的言行,如果他犯了錯誤,甚至嚴厲懲罰他。漢武帝鄭玄元年(578年)死後,宇文允登位,縱情聲色。最後連五個皇後並肩而立,大肆裝飾宮殿,亂施刑罰。他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們的言行,北周的局勢日漸衰落。象元年(579年),禪位於長子余,次年卒,時年22歲。他死後次年,隋文帝廢景帝(於)自立,改稱隋,北周滅亡。

6.司馬燕和司馬忠

晉武帝司馬燕(236-290),字安石,是金朝的開國君主。265年5月,封他為晉王。同年八月死後,繼承了晉王的稱號。同年,65438+2月,逼迫魏元帝退位,即位為帝,國號晉。公元279年,賈充、楊基、杜預和奉命攻打吳國。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黃巾起義以來的割據局面暫時統壹。由於金武帝采取了壹系列強有力的經濟措施,農業生產逐年增加,國家稅收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平武之後不到三年,全國人口增加了1.3萬多,出現了“太康盛世”的景象。

晉惠帝司馬忠(259 ~ 306),290 ~ 306年在位,晉武帝次子。太史三年(267)立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繼位,改稱雍熙。癡呆癥沒有得到控制,教師楊軍首先得到了幫助。家後殺死了楊軍,奪取了政權。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篡位,以太上皇之位,囚禁在金庸城。後來國王們反過來把他們當人質,他們就像木偶壹樣受盡屈辱。廣西元年(306),東海王司馬嶽迎其回洛陽,相傳為嶽所毒。金暉迪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昏君。

7.李世民和李贄

李世民(599-649),在位23年(627-649),唐朝第二任皇帝,偉大的軍事家、傑出的政治家,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的書法家、詩人,也是理論家、藝術家。在位二十三年,國家繁榮,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繁榮,為開元後來的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後人把他的統治稱為“貞節之治”。唐太宗的《飛草集》非常有名,詩歌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宗寫下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同時在《帝範》、《唐姚輝》等書中也有相當多對唐太宗政治學說的描述。

唐太宗第九子李治(628 ~ 683),是文德順聖皇後的母親。文字是好的。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為唐高宗繼位,時年22歲。次年(650年)改為永輝。在最初的四五年裏,顧銘的大臣孫昌·無極和褚遂良管理國家事務。即位後,武則天以昭儀之名入宮,不久後廢皇後,代武氏,孫昌無極,褚遂良都遭到詆毀。鹹清末年(656 ~ 661),皇帝高宗被大風吹得眼花繚亂,難以管理政務。武則天皇後能夠逐漸掌握國家大事,他們被稱為宮廷內外的“二聖”。從那時起,武則天成為真正的統治者,高宗皇帝處於貶謫的地位。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駕崩。葬在甘嶺。唐高宗健康狀況不佳,他的個性也很弱。他是典型的庸人,這就給武則天篡權創造了機會。

8.王建和王燕

王建(847-918)是五代十國時期蜀國的前朝皇帝,在位時間為903年至918年。字燈圖。周琛項城(今河南沈丘)人,徐州舞陽(今河南舞陽西)人。年輕時以宰牛、偷驢、賣走私鹽為生,後加入忠武軍(治徐州,今河南許昌)。諾宗為躲避黃巢起義軍而逃往成都,五渡頭領兵入蜀,被封為護送五渡頭,由太監田指揮。紫菱承認他是養子。後來又分為神策軍。太監楊輔公掌管皇軍,疑王建,使其為碧州(益州)刺史。王建招募了董熙的酋長,組織了壹支800人的隊伍,逐漸擴大地盤,占領了成都西部和南部各州。大順二年(891),攻取成都,殺陳、田。甘寧四年(897),破子洲(東川省),占領川東、川西之地。日復壹日(902)走了山南西路。三年,唐朝冊封王建偉為蜀王。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蜀國割據基礎牢固。侯亮開平元年(907),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武成二年(909),王建授永昌歷。天漢元年(917),國號改為漢。次年復號為舒。當時中原發生戰爭,大部分文士都跑到蜀國去了。王建民對書本壹無所知,喜歡和文士交談。前蜀建立後,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人民能夠繼續生產。

王衍(公元899 -926年)和前蜀統治者王建子,分別於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退位,在位七年。王彥驕奢淫逸,建宮巡縣,消耗大量財力,加重百姓負擔。皇太後和太妃賣官賣銜,朝臣也行賄,政治十分頹廢。同光三年(925),後唐李出兵攻蜀,王彥降,前蜀亡。後來王彥被發配洛陽,被殺,時年28歲。

9.孟誌祥和孟暢

孟知祥(874 ~ 934),五代後蜀的創始人,名銀豹。邢州龍崗(今河北邢臺西南)人。唐朝末年,當稱帝後,他留在了太原。後唐同光三年(925),李滅前蜀,孟知祥被任命為成都尹,擔任我們的放棄特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他任用好官,免除苛捐雜稅,安定分散,逐漸在蜀中定居。長興三年(932),東川使董璋被殺,東川土地歸我。次年,孟知祥被任命為後唐東川、淅川節度使,封他為蜀王。晚唐迎順元年(934),稱帝,為高祖所用。國號蜀,年號明德,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同年去世。

孟暢(919 ~ 965),本名仁贊,號寶元。後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子。後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964在位)在位31年,47歲。孟嘗君登基初期,勵精圖治,衣著樸素,興修水利,重視農桑,實行“與民同息”的政策。之後,蜀國強大了,把北方的版圖擴大到了長安。但他在位後期,縱情聲色,不理國政,生活荒淫奢靡,所有的鍋壹夜之間都成了寶,被稱為七寶溺器。國家事務非常腐敗。公元965年,後蜀鄭光三十年,宋朝在大將王全斌的指揮下,兵分兩路打敗後蜀,蜀軍與宋軍在劍門關外展開大戰。蜀軍全軍覆沒,後蜀精銳全軍覆沒,勢在必行。宋軍包圍了成都府,孟嘗君投降,後蜀滅亡。孟昶被俘後,被封為檢校太守、刺史將軍、秦國公爵,住在汴京。次年,965年,孟嘗君死於憂郁癥(後被宋太宗毒死)。

10,李文忠和李景龍

李文忠(1339-1384),盱眙人,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之侄。12歲母親去世,父親李真把他帶到朱元璋那裏收養,改姓朱。《明史》說他“頗有學問”...通經學義,使其詩帥。”65,438+09歲當上將軍,打敗張士誠、平浙、福建,28歲恢復李姓。明初北伐時,曾七次出塞,繳獲長孫、嬪妃、嬪妃、宮人、官員數百人,以及宋元禦璽、珍寶。洪武三年(1370),任命曹國公,掌左都督府、國子監。李文忠是個正派的人,敢於直言不諱。因苦口婆心地勸誡朱元璋少殺百姓,減少宦官而屢遭訓斥,因此抑郁而死。太祖“祭文,追封祁陽王,褒吳京,應享太廟和畫像英雄廟,居第三。”

可惜這個名將生了個趙國式的兒子。李景隆小九江,聞仲子。洪武十九年(1386),攻爵,掌都督府,直至太傅太子。文健登上皇位,受到信任和重用。燕王起兵,長興侯耿秉文敗於。他代替將軍,帶領50萬士兵與閆冰作戰。不懂兵法,狂妄自大,很多老兵棄之不顧,結果戰敗。皇帝認為任命他的權力還是輕的,讓他統率六十萬大軍,又敗了。嚴俊渡過了長江,他奉命向嚴俊派遣特使,請求割地求和。閆冰進入金川門,他打開門迎接投降。成祖即位了。他被封為府運,推為,特任金光路大夫,左為。朝廷出了大事,他主導討論,群雄激憤。永樂二年(1404),周王及其大臣多次彈劾他圖謀不軌,他被軟禁,永樂終亡。

在中國古代,權力、地位、財富等。往往由父親和長子繼承,因此壹些皇帝和王子在繼承人問題上幾乎沒有選擇,這使得上述狗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創業難,留住更難。但是,這些在奢華環境中長大的紈絝子弟,大多無知無能,沒有能力信守父母的承諾。所以他們家破人亡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這些歷史教訓至今仍被人們重復著。比如壹些曾經繁榮的家族企業,因為任人唯親,父子相傳,正在走向沒落。

有其父必有其子,可悲又可笑,可悲又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