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理解古詩詞,如何準確理解其含義,有些詩詞是這樣寫的。

如何理解古詩詞,如何準確理解其含義,有些詩詞是這樣寫的。

近年來對詩歌內容的考查重在理解,側重於對關鍵詞的解讀、對詩歌的整體理解、對詩歌意境的感知以及對詩歌主題和意圖的理解。語言和表達能力的測試側重於評價和欣賞。詩歌的語言含蓄凝練,具有突出的抒情性和生動性特點,考查重點是語言運用的效果。詩歌的表達技巧很多,考的重點是表達、表情、修辭、典故、寫作立意、作品風格等等。

第壹,把握詩歌的眼光,從整體上把握詩歌

詩歌善於語言的凝練,講究壹字壹句的傳神表達,在很短的篇幅裏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達到凝練的境界。簡潔不是簡單,而是壹覽無余。簡潔有超出字面意義的意義,即言語理解有終點,但表達意義的理解可因人而異。於是就有了“詩眼”。所謂詩眼,是詩歌的最好體現,也是讀者窺探詩歌內容的窗口。抓住了詩歌的眼光,基本上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詩歌,進而他們就能知道詩歌的情感脈絡。分析詩的眼睛,可以進入意境,感受趣味,理解意誌,探索藝術手法。所以讀詩要盡量抓住詩的眼睛,才能正確把握詩歌。這壹點過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現在有必要強調,雖然有事後諸葛亮之嫌。七言詩多以五言為主。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詩都有詩意的眼睛,有的不在詩裏,而是藏在題目裏,詩裏的詩意的眼睛有的被別的詞襯托,影響我們的視線。但無論如何,壹定要抓住詩的關鍵詞。

古人從形式上提煉文字,要結合我們對內容的理解來把握詩性的眼光。壹般詩眼不在名詞上,但在名詞上壹定是靈活的。在大多數情況下,詩意的眼睛和關鍵詞往往是在動詞,形容詞和靈活的數字。如果單純看第三第五個字,有時難免會出現錯誤。如果把動詞、形容詞、數詞結合起來,從全詩的角度來考慮。

動詞:欣賞詩歌時,要註意動詞,尤其是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修飾語:多為形容詞,也是詩歌鑒賞中的關註點。

③特殊詞語:在詩歌中,有壹些詞語本身是獨特的,讀者可以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有兩個作用: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或起強調作用。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屬於疊字,因為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單獨列出來。作用:使詩歌更加生動,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C.表示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有時作定語,有時作主語或賓語。但是,功能只有壹個。色彩壹般表達心情,在描寫中增強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二、體驗意境,從微觀角度理解詩歌。

“意象”壹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很多朝代都有發展變化,含義也不盡相同。但也有壹些表述趨於壹致: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心與物的統壹,是情與景的融合。“形象是壹種具體的感覺”(艾青語)。成功的詩歌往往從捕捉和提煉意象開始。

意象鑒賞也是高考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重要內容之壹。比如2002年的全國統考,李白的詩《春夜洛杉磯聞笛》中就提出了與意象有關的問題。“折柳”原意為“折柳枝”,是壹個傳統意象,含義豐富。

意象和意境都是由情感和景物構成的,但意境往往指的是全詩,意象多指的是構成全詩意境的較小部分。

所謂意境,傳統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時也包括讀者)的主觀感受與作品所反映的客觀物理環境相結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情感和景物是構成意境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景為詩之媒,情為詩之胚”(著《詩品四種》卷三),“景名二,而不可分”(王長陵認為詩有三境界:物象境界、情景境界、意境境界。王國維認為,真景與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詞以境界為上”“高踞於境界之中”“寫情令人耳目壹新,寫景令人耳目壹新”。

意境不僅僅是環境,還與詩人的思想感情有關,可以充分表現出來。

所以,不深入領略意境,就很難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

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排除情感、時空、邏輯的障礙,努力拓展濃縮的詩歌含義,補充減少的成分,焊接省略的過程,連接跳躍的情感,彌補詩歌中的行與節之間的內心感受,再現詩歌的意象和畫面,自然地進入詩歌的深層意境,領略詩歌的獨特藝術。

第三,考察環境,全方位欣賞詩歌。

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古詩主要描寫自然環境(景物),這是古詩的主要內容。

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是說明背景,烘托感情,抒發情感,用景物描寫來烘托感情,或作為感情的象征,達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詩歌深刻、含蓄、精煉、雋永、無窮。

把握詩中的景物描寫,確定意境的基調,理解和感受“此時”“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麽;感受詩歌中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感受情感是讀者進入詩歌意境後的心理反應活動,是鑒賞閱讀的重要環節。欣賞詩歌必須真正進入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場景,與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壹起感受詩歌中的意境美、豐富的情感、人生哲理或人生啟示,這就是所謂的“移情說”。

第四,分析技巧,從形式上審視這首詩。

表現技巧,即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烘托、試圖先揚、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塑造人物時稱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有許多方法來描述風景。總之,要註意觀察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高、斜、靠等。要掌握描繪的方法,如畫形、畫音、畫色;了解描寫景物的手法,如動靜結合、明暗對比等。

詩歌中塑造人物的方式很多,可以正面描寫,也可以側面描寫;可以粗線條勾勒,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可以襯托,可以襯托,也可以運用想象和聯想。

刻畫人物時,采用的表現手法是側面描寫或想象書寫。

襯托是壹種常見的修辭方法,也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段。我們常說,古典詩詞中寫樂的動作、現實、歡樂場景、悲傷場景,都可以落實到襯托的層面。

符號意味著壹個事物代表另壹個事物。在文學作品中,象征通常用具體事物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態度和感情。它就像壹個隱喻或明喻,省略了第壹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實體,但它代表了另壹個東西。

修辭方法:古典詩詞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很多,主要涉及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重復等。此外,我們還應註意古典詩歌中常用的富弼、興和象征等手法。

表達:敘述,描述,討論,

抒情有四種方式,其中描寫和抒情是重點。抒情的方式有三種:直接抒懷,通過景物抒情,情景交融。

結構技巧: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協調,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第五,品味語言,從更深的層面推敲詩歌。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是文學中最精華的語言藝術。要在短短的篇幅裏表達豐富的內容,詩歌的語言必須簡潔生動。為了創造有意義的藝術境界,詩歌的語言必須生動傳神。所以,詩歌的欣賞要從語言入手。不僅要看整篇文章,還要逐章考慮,仔細分析,才能發現和理解作者選詞造句、選音、定詞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