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閱讀詩歌的情感教案

如何閱讀詩歌的情感教案

讀詩如讀人。讀壹首從未謀面的詩,就像遇見壹個陌生人。讀壹首詩的過程,可以看作是妳和這個人互動的過程。那麽,怎樣才能快速準確的認識他呢?

壹、如何讀詩

1.理解了表面意思就能翻譯大意:時間,地點,人,事,景。

淺義怎麽理解?

填寫內容——省略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

調整語序——主謂倒置、狀語後置、介詞賓語等。

整合句子的意義——前後連詞,壹般翻譯成意義相對完整的句子。

主題明確——送別詩、漂泊詩、邊塞詩、永遠在我心中詩、田園詩、懷舊詩、隱逸詩等。

示例1:

漢江正在泛濫(王偉)

其南三支至楚境,其九流至荊門。這條河跨越了天地,那裏山的顏色是和不是。

人類的住所似乎漂浮在遠處天空的波紋上。襄陽這些美好的日子,讓我的老山心醉了!。

總體思路:

(我在江上泛舟,遠遠望去,只見)古楚遼闊之地,與從湖南奔湧而來的“三湘”之水相接,(奔湧入漢江),與長江九派合流。

漢江(洶湧而去,仿佛壹直在流入)已過天地,兩岸青山多,(蒙蒙,時隱時現),若無其事。

墻(遠處)浮在前面的水面上;波濤洶湧,拍打著天空,搖晃著天空(遠處)。

襄陽風景優美。我似乎想留下來和山翁壹起喝醉。

2.用什麽技巧去理解深層含義?妳寫了什麽意境(形象、氛圍)?

表達了什麽情緒(情緒、心情),反映了什麽思想(態度、觀點)。

(1)第三和第四句中的風景有什麽特點?(2分)

答:江水長流,兩岸青山雲霧繚繞,時隱時現。

(2)頸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妙,找出來分析壹下。(4分)

答:“浮”與“動”。“浮”字表面上說的是城垛浮在水面上,其實乘坐的船是上下波動的。“動”字表面上說的是天搖地搖,實則說的是驚濤拍岸。

(3)從全詩來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麽?(4分)

答:對襄陽風光的熱愛,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感。

二、讀詩的方法和技巧

1,標題

標題是詩歌欣賞的起點。因為標題富含大量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詩人的心境、詩的意境、詩的主題等。).題是詩歌的眼睛,往往直接揭示詩歌創作的時間、地點、事件和主題。可以說,詩歌的標題是詩歌鑒賞的指南。它或指明主題,或表明詩人的情感基調。

示例2:

邯鄲冬天至日夜想家(白居易)

每年冬天的至日,我都伴著膝燈前的影子。

如果妳想深夜坐在家裏,妳也應該談談旅行者。

解讀這首詩中的“冬天的至日”表示時間,“邯鄲”表示地點,並用“冬天的至日”指出具體的背景,意思是冬天的至日節我還留在邯鄲,揭示了這首詩的主旨。

示例3:

在政府考試前夕,張(唐)向秘書朱慶余

昨晚洞房裏的蠟燭徹夜亮著,等待天亮祭拜公公婆婆。

化完妝,我小聲問老公:畫眉是不是很深很時尚?

思考: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麽?

釋義:這是壹首給張繼建議的詩。意味著考試快到了,我的作品會符合考官的心意嗎?相傳張繼讀後大加贊賞,並有詩相贈。朱得名。詩人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姑姑”比作考官,把“畫眉”比作自己的詩。“丈夫”指的是水利部博士張繼,他在詩歌方面頗有名氣,願意被提拔。隱性表達考前擔心作品可能不太合考官心意,求教。通過優美的詩韻,巧妙地表達了壹個考生在面臨壹場與職業生涯相關的考試之前特有的焦慮和期待。

函數1:題目的內容(對象)揭示了朱的“讀書感悟”。如果只看詩的正文,妳以為是壹個小湖的景色,但是看了標題,妳就知道這首詩講的是作者讀書的感受。半畝方塘是壹本書,天高雲淡,寓意書中有美景。活水之源是指讀書能使頭腦清醒,心靈永遠清新。

作用二:標題表達情感。劉長卿《快樂韓力》中的“嗨”字,道出了多年不見好友的驚喜。

功能三:標題顯示思路。張九齡的《望月思遠方壹人》,書名意為《望月思遠方人》。“在思考之前展望未來”是這首詩的主旨。

2.認識作者

要真正理解壹首詩,就要認識人,討論世界。“以知人論詩”,即了解詩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經歷、風格流派、創作背景和目的。讀詩時,壹定要註意詩人的經歷和處境,註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情和政事。認識人和世界,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有些詩歌會提供相關的註釋,有些則沒有註釋,需要從積累的知識中進行回憶和提煉。

示例4:

鵲橋仙夜聞杜鵑花①(陸遊)

屋檐靜,窗燈暗,春晚風雨飄搖,鶯聲總是無聲。但日日夜夜,我常啼布谷鳥,催淚清,驚夢,拾深枝飛去。所以山③不堪,浮生半世。

註(1)幹道八年(1172)初,陸遊在鄭(今陜西省)任四川使王彥的幕僚,積極參加抗金戰爭,成績顯著。就在前線勝利,長安即將光復之際,王彥被調至都城臨安樞密院,陸遊也被調至成都府道安撫部參議,離開了抗戰前線。這部作品是他到成都後寫的,是壹部“借勢寓言”。2休克和殘疾:醒醒吧。③老山:即故鄉。

思考:這首詩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

解讀陸遊生活在壹個民族危機極其嚴重的時代。他生活在北宋滅亡的時代。童年的漂泊生活和父親愛國精神的熏陶,使陸遊樹立了參軍抗金、誓殺敵收復失地的誌向,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他中年上了當時的國防前線,寫了很多戰鬥性的詩。但他始終受到投降派的打壓,晚年退隱故鄉,收復中原的信念不變。因此,其詩歌創作的主線是抗敵救國的決心和愛國主義精神;又因為對勝利的熱切渴望和對未來必然的信念,感情激昂,境界瑰麗,想象豐富奇特。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多年來的無限感慨和哀嘆,他的老英雄和他事業上的失敗。

3.閱讀筆記

詩的壹些註釋介紹了寫作背景,暗示了妳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有的介紹相關詩詞,在暗示妳詩詞的典故或意境;有的介紹作者,是暗示妳這首詩的寫作風格。讀詩壹定不能忽略這個內容。

示例5:

李米-荀是在春天。

小雨盼春,落花亂近黃昏。

車塵到不了地,車門被鳥鳴聲蓋住。

【註】①李彌遜(1085-1153),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官、戶部侍郎。他因強烈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撤職。(2)布局:指門口空曠無人的地方。

詩的釋義中有壹兩句寫的是晚春的黃昏,蒙蒙細雨,迷茫落花。從這些淒涼的景色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政治受挫後的孤獨和悲傷。詩人寫詩的房子前有幾只鳥,他不得不在鳥叫聲中關門,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寒冷世界的感嘆。這是作者因反對秦檜而被革職後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詩人真的被這壹幕感動了。

4.圖像分析

“意”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觀念。“意象”是對象的意象和形象。“意象”是頭腦中的意象,是客觀意象通過詩人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意象。

示例6:

燕文(魏)漢唐(趙魏)

家鄉在哪裏?想想就很悠閑。小發梳水坐冷塘看秋。

淮南秋雨,雁從高寨來。國之心無窮,壹只大雁過南塔。

思考:這兩首詩為什麽寫鵝?

回答:鵝是候鳥,春秋兩季遷徙。秋天,大雁似乎在努力飛回它們的老巢。這壹幕常常牽動著遊子的思鄉之情。所以詩人常常借鵝來抒發情懷,抒發深深的思鄉之情。

5.明典故

運用典故可以豐富詩歌的內容,裝點詩歌的門面,提高詩歌的質量。齊梁文學典故太多,很難理解,但恰當的典故確實有利於詩歌思想內容的表達。

示例7:

慶安寺桃花【南宋】謝枋得

桃源人在這壹年為了躲避秦朝的混亂,找到了這樣壹位美麗的織女,但是他們沒有日歷記錄,只有看到桃花,才知道新年來了。

如果我住在桃花源裏,我不會讓桃子的花瓣掉進水裏,隨著水流出去,因為害怕漁夫看到水裏的桃子,會隨著水流找到洞裏!

【註】謝枋得,南宋人,宋亡後,仍以江東傳訊、江西傳喚等方式與元兵作戰,使其知曉新洲。戰敗後,他潛入深山,隱居12年,拒絕做官。被迫北上後,到了致遠都城燕京,絕食而死。這首詩是在隱居時寫的。

解讀詩人對典故的巧妙運用,通過桃花引出桃園的故事,用慶安寺代替桃花源;用“忌秦”寫“忌元”;用“怕漁民來參觀”來表達自己要絕世的決心;短短四首詩,融合了豐富的內涵。全詩讀來含蓄耐人尋味,壹個絕不與元統治者合作的隱士形象躍然紙上。

6.抓住最後壹句話(抓住情感)

詩歌往往先描寫景物,再抒發情感和誌向,所以把握詩歌的結尾有利於把握詩歌的主旨。此外,抓住詩歌中直接表達情感的詞語和句子,也有助於抓住詩歌的主要情感,如悲傷、辛酸、仇恨、嫉妒、記憶、懷、喜、淚...

實施例8:

仁臣冷食王安石

客思如柳,春風千萬。更寒食淚,想起來聞聞城潮。

巾發雪為,鏡顏朱早雕零。我不知道玄冥樂,但我想做壹個老漁夫。

思考:這首詩體現了壹種怎樣的追求?

全詩解讀表達了思客之愁、寒食之愁、為官之苦,表達了作者對漁樵自由生活的羨慕。

第三,總結詩歌欣賞的步驟

1,看標題和作者;

2.默讀兩遍詩,整體感受;

3.找出描寫景物、事物、人物的名詞,捕捉並理解詩歌中的意象,找出它寫的是什麽;

4.找出反映詩人感情的動詞或形容詞,找出詩人表達的感情;

5.看筆記反思詩歌題目,做整體思考。

6.認真審題,規範答案。

特別提醒

1,要真正理解詩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讀多懂才是關鍵。

2.閱讀理解是壹項綜合性的智力活動。妳首先要學會循序漸進的閱讀,然後上升到綜合閱讀。

3.這段時間做詩歌鑒賞題,不要忙著答題,自覺把讀詩放在第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