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
在這片土地上還有人不認識妳嗎
——我認識程並評論他的文學傾向和價值。
65438+年2月4日是我非常榮幸認識的兩位男士的生日。壹個是我兒子鄧飛,今年28歲了,卻還在象牙塔裏吃書;另壹個是我的朋友林寶,他們已經交往了20多年。今年的這壹天,他步入了50歲。但是我直到今年才註意到他的生日,這讓我深深為壹個20多年的朋友感到羞恥。現在,波林住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加州。在此期間,他正在美國猶他州出差,慶祝他的50歲生日。這是他壹生中最大的轉折點。雖然我向伊妹兒致以問候,但我總覺得僅僅表達我的兄弟情誼是不夠的。想壹想,或者寫壹些關於認識波林的話,這似乎是我此刻能送給波林50歲生日的壹份值得紀念的禮物。雖然感覺自己水平有限,但寫作能力不達標。
壹個
我是在90年代初接觸林寶的,當時我負責《荊門人口日報》。當時,林寶在全國享有很高的聲譽。第壹,他在大學時自費出版了自己的第壹本詩集《雨季》,這在全國出版界、詩歌會和大學校園都是壹個創舉,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後來我接觸到了全國各地的青年文藝工作者,他們以前在大學裏都很愛寫詩。每次談起詩歌運動,雖然時隔十幾年,但他們仍然充滿激情和欽佩,稱贊林寶對他們那壹代人的原創性影響。第二,林寶的詩歌在大學生詩歌中獨樹壹幟,清新質樸,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懷和深刻的哲理知性意蘊,成為大學詩歌的典型代表。因此,他的詩歌成就與海子、羅壹鶴齊名。如今,當人們搜尋20世紀80年代的詩歌成就和代表人物時,程的名字自然脫穎而出。然而,這些成就和名氣並不是波林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我和他之所以從相識到相知,保持了20多年的溝通和友誼,是因為我們有著相同的人文背景和根本的生活。
我認識波林的時候應該是文學特別是詩人如日中天的時候。有的人,就因為能寫幾首詩,眼睛長到額頭,全世界都看不到人,唯獨我,自以為是文壇或詩歌的救世主;另壹類人,自以為是作家詩人,是個墮落的人,要麽不修邊幅,要麽不修邊幅,文風怪異,言行怪異,不知道文學和詩歌對生活的實際作用和意義。然而,聞名於詩壇的林寶卻給人以不同的印象。他是那麽的平實,穿著隨意,說話平和,就像普通人壹樣,就像鄰家兄弟壹樣,也像壹個為了壹根煙而彎著褲腿來到田裏和妳聊天的農民,沒有任何矯飾和屈尊。他與人相處,不做作,不做作,不吹噓,不詆毀。他很友好,也很實際。尤其是他對生活的態度,非常令人敬佩。
記得有壹年夏天,波林從成都回到荊門,壹群文學朋友在楓葉酒館聚會。席間,有人想釀酒。波林說:人啊,生存不容易,為什麽非要把吃這麽輕松愉快的事弄得這麽難受!在吃喝上,他認為是壹件極其快樂的事情,不應該囫圇吞下,而應該慢慢品味。可見林寶對生命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珍惜。不久之後,我收到了從成都寄來的詩集《成的絕唱》。
雖然我的寫作是從寫詩開始的,但我畢竟不懂詩,更別說寫詩了。可能是因為愛屋及烏吧。當我收到波林寄來的詩時,我非常激動。我的家人從中午壹直讀到晚餐。如此瘋狂的閱讀,到目前為止,這是我人生中唯壹壹次。人們都說寫作像個男人,但我認為詩歌像個男人。林寶的詩不晦澀,不崇高,不神秘,只是看似普通,就像大多數人喜歡吃的筋。雖然是普通的菜,但是越嚼越入味。比如說到父愛,詩人看著壹個孩子騎著嬰兒車在人群中遊泳的場景,他就很擔心,然後詩人就幻想自己是天下所有孩子的父親,有責任和義務監督他們的感情。比如說到愛情,詩人不是用玫瑰、蜜語、海誓山盟來表達,而是用“柴米油鹽醬醋茶”和“靜靜地、幸福地看著對方老去”。比如說到聖潔,詩人說兩個赤裸的男女,躺在壹張床上,可以被他們的心所束縛。強調靈魂的神聖,摒棄人們對性的世俗偏見。那些詩的原句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但它們的詩意主題卻像曾經寫在黑板上的字跡,壹直在我心中若隱若現。
我因為人而喜歡他的詩,也因為詩而喜歡人。這種對彼此關系和功能的欽佩感是我關心林寶並喜歡與之交往的主要原因之壹。
二
在1994期間,我和波林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先是2月從湖北荊門日報到廣東《大徽州》雜誌社工作,到年底5438+065438+10月,波林作為訪問學者從四川飛到千裏之外的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交換詩歌,講學。在此之前,波林曾多次寫信給我,告訴我他的人生理想:走出國門,把中國的詩介紹給世界,把世界的詩介紹給中國,用雙語寫作,成為壹名國際文化人。當然,希望獲得世界文學最高獎諾貝爾獎,絕對是他的目標,也是他不懈奮鬥的源泉之壹。這種心態從他給寶貝兒子取名“Beno”就能看出來。
在出國之前,波林在散文創作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為90年代新壹代散文的代表,出版了散文集《燭光祈禱》。在我到達廣東之前,我收到了林寶寄給我的這本新書。扉頁上,林寶寫道:“寒中三歲友梅竹松,文壇三君子”(指另壹位去徽州的林寶、三軍、荊門的文學朋友)。林寶的字和他的人壹樣,看似笨拙,卻充滿靈性,有壹種大氣和世故,極其耐讀。我帶著林寶的這本書和我未出版的樣書《尋夢》(後更名為《擺渡》,花城出版社出版)從湖北來到廣東,這本書成了在廣東最困難的日子裏鼓勵、鞭策和推動我前進的最重要的精神源泉。
我和波林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我們的感情越來越近,我們的友誼越來越近。起初,我們用傳統的紙筆交流。他經常寄壹些照片、剪報和雜誌。林寶讓我們看到了美國的天空,藍得不像真的,這讓我熱愛和向往日夜喧囂環境中的純凈世界。突然有壹天,波林讓我打開壹個郵箱。當我收到他的第壹封郵件時,我覺得這太棒了。現代互聯網技術大大跨越了時空的距離:人在天涯,心在咫尺。伊妹兒讓思想的交流變成了我們生活中任何時候都可以穿越時空實現的東西,而我總是成為這種交流中最大的引導者和受益者——無論是在思想上、知識上,還是在心智和視野上。
波林去美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除了去學校攻讀文學碩士,他還寫道。在這期間,我認為他在文學創作上最大的成就是在散文上的突破。以國際視野回望中國,這壹時期撰寫的壹系列關註中國農民、農村和農業的文章被收入《壹個農民兒子的村莊和廣闊土地的記錄》文集,成為他引領中國散文高地散文的獨特風貌和領域地標。他關於“9.11”事件和汶川大地震的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情懷和國際觀念的散文,充分表達了壹個具有鮮明是非觀和價值觀、尊重生命、憐憫生命的世界公民的博大情懷。不可忽視的是他在語言、意境、靈感等方面對中國寫作藝術的創造和運用所做出的全面的實踐貢獻。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在這方面的成就遠遠大於莫言。他的學識、氣場和創作能力,只有在《廢園》、《望蜀》、《豆腐之美》等作品中才能領略。
值得壹提的是豆腐美人和我之間的愛情。1999,因為我的職位,我辭掉了公職,開了壹家食品公司,主要是為大眾提供健康的豆制品,包括豆腐制品。波林聽說後,勾起了他對家鄉豆腐和家鄉水土人的回憶。不久他發了這篇文章。雖然我的冒險以失敗告終,損失了數百萬美元,但我收獲了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更多的友誼和這篇精彩的美國文章《豆腐之美》。不可否認,這也磨練了我的勇氣和堅韌,讓我以後的生活更加從容自如。
三
2012年6月12日,林寶來到我們惠州的家。經過幾天的接觸和交談,我發現此時的林寶已經遠遠不僅僅是壹個曾經為了寫作而寫作的學者了。他的道德修養、思想深度、家國情懷,是國內很多詩人、作家、專家學者所缺乏或缺失的。在這次會見中,他送給我《中國的異端》和《程的詩文》兩本書,讓我見識了的精神殿堂。
看了《中國的異端》,發現波林在思想領域頗有建樹,這讓我開始關註波林的博客,幾乎看了他所有的博文。其實在這之前,波林也給我發過他的思想散文《洗白》的電子版。在這些文章中,波林以批判的眼光、嚴謹的態度和高度的責任感揭露和駁斥了中國的亂象。作為壹個中國人,壹個農民的後代,他的視野不再聚焦於農民農村,更多的是關乎農民農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進步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這是他不同於壹般文人的思想高度的具體體現。
他的思想雜文,沒有大話、空話,都是關於壹個具體的事件,由表及裏,壹層壹層,分析人性、制度的缺陷,從而向國人宣傳法治、民主思想。尤其是他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猛烈抨擊極左路線,為的是警示中國當權者不要重走老路,畫蛇添足,魚肉百姓。波林不僅用語言而且用行動向舊制度宣戰,徹底決裂。在家裏,他是黨報的編輯兼記者。在中國654.38+0.3億人口中,他本該有很高的職位,很好的薪水,很好的生活,但他卻毅然拋棄,去開辟壹片尋找詩歌和文學理想的新天地。當他進入壹個全新的民主社會,用世界的眼光回望中國現象時,之前構建的價值體系幾乎完全崩潰。對與錯,對與錯,善與惡,好與壞,醜與美,在他們曾經成長和生活的國度裏,似乎完全錯位了。這讓他更加擔心中華民族的未來,壹種責任感和緊迫感油然而生。因為在那片土地上,有他深愛的兄弟姐妹,有同學,有村裏的親朋好友。他把開化民智,倡導民主,帶領人民化繁為簡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按照中國的制度,像波林這樣,作品地位相當的名人,必須是國家工資豐厚,吃官糧的人,或者是壹流作家,或者是高級編輯記者,或者是局級領導。但是,波林在美國與此無關,因為美國沒有食利階層。他只是國防部壹個學院的中文老師,只是壹個純粹單純的學者。他需要依靠自己的教導來獲得安定下來所需要的壹切。沒有紅包,沒有賄賂,沒有灰色收入,每壹分錢,都幹幹凈凈,白白凈凈。他珍惜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事物,哪怕是壹草壹花壹樹壹電壹粒米壹滴水。高考狀元林寶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被視為中國的培訓官員。到美國後,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但他願意做壹名用智慧和勞動換取報酬的普通工人。這涅槃有多豪邁,這蟬變有多徹底。這與中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價值觀大相徑庭。而波林卻認為這是壹個健康社會和健康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他也因此覺得特別踏實,特別開心!他以自己的實踐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中國文人傳統價值觀的挑戰是絕對的;向不平等、霸權和侵犯人權的宣戰是激烈的。
讀林寶的思想雜文,我似乎覺得他的文風變了。沒有華麗的辭藻或刻意的辭藻,只有紮實有質感的文字揭示並直指事件或問題的核心。當我在《論程詩文集》的後記中讀到這樣壹段話的時候,我正好達到了文學思潮和境界的高度:“如果說我80年代的寫作主要是出於虛榮心,那麽90年代以後的寫作則是壹點點升級,變成了成就感驅使下的寫作......+0.由此,他為自己下了壹個結論:“我知道,如果我的作品不能描繪那片土地上的苦難,以及苦難中的堅韌,我就不配擁有‘詩人’和‘作家’這樣的稱號。“靈魂寫作是寫作的最高境界,這是波林給自己設定的人生航向。
林寶壹直希望成為像林語堂壹樣的雙語作家。從他目前的文學成就來看,我以為他做到了。林寶壹生創作了20多部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思想散文。除了他的小說不如林語堂(我覺得林寶是個非故事作家)之外,他的其他文學成就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壇值得研究的重要作家,沒有其他作家和作品可以取代他的地位和作用。
現在的中國,除了社會科學,什麽都可以承認落後。恰恰是社會科學的怪現象讓我們在世界之林中顏面盡失,尷尬羞愧。除了文學,波林在這方面的貢獻也不容忽視。尤其是他的時事隨筆、思想隨筆,以文學的形式涉足社會科學領域,鞭撻惡行,濟世導眾生,貢獻不可謂不大。我相信,壹個有良知的中國將永遠記住他的名字,因為他為了祖國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在異國他鄉如此努力地工作,提供智慧和建議,發出聲音。龔明德先生說,中國,妳應該善待這個人。我說,中國,妳必須為這個人寫壹部傳記。
在波琳來美國的18年裏,我們見過三次面。壹次是1996年6月,他和妻子肖敏(二丫)來到惠州,再次是2005年2月,我們在海大相遇,第三次是2011年6月,波林在日本沖繩做講座,回國前來到惠州接父母去美國。每壹次見面,波林的外貌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歲月的年輪在他身上留下了不起眼的印記,但他的思想卻每壹次都有明顯的升華,他對我的影響也每壹次都在增加和加深。寫下這段話,也算是壹個靈魂對另壹個靈魂的觸動,在波林五十歲生日這樣壹個特殊的紀念日。
關於這個話題,我借用了唐代詩人高適的壹句詩中的壹句話,寫給壹個朋友,別動大。高適鼓勵他的朋友東大說:妳這麽有才,環遊世界還怕不認識的人?1000多年後的今天,我要改寫這首詩的定義。我很羨慕,對寶琳說:兄弟,妳成就這麽大,德才兼備。世界上怎麽會有人不認識妳?
鄧三軍死於2012,65438年2月20日淩晨。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