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南社代表

南社代表

(1887 ~ 1958),江蘇吳江人。他和陳去病在同壹個縣,思想和經歷也很相似。壹開始也是受康梁變法的影響,後來轉向革命。1903年加入中國教育會,赴上海參加愛國會,結識張、鄒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得到確認。1906,參加過中國聯賽和廣府會。他在1907訪滬時,與、高旭等人醞釀了南社。1909南社成立後,做了大量的實事,表現出更大的熱情。作為壹個青年詩人,柳亞子有力量和勇氣去抨擊當時的頹廢派詩人。他在《論六首詩》中寫道:

我對向君的記錄了解不多,但我總是有壹個太史公的虛名。妳的古風點點沒什麽道理,我也沒辦法,只能先做王翁了。

陳政是孤獨和無生氣的,而祎凡是淫穢和混亂的。義孝西承光武語,如今垂子成名。

這時,當時囂張的主準古詩詞派下達了總攻令。他還寫了三句論詩,贊美、顧、龔自珍,尤其贊美龔自珍:壹流劍客三百年不回頭。我只擔心孤獨,對我的精神和笛子負責,駕車南北到老。他和很多南社詩人壹樣,對龔自珍的詩有著特殊的愛好。

柳亞子這壹時期的詩歌,緬懷民族英雄,悼念革命先烈,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表達革命的懷抱和理想,表現出強烈的革命熱情和意誌,與陳、高的詩歌略有相似之處。但在風格上明顯和他們不壹樣。偏雅子是第壹流的,他的七律和三唐(梅田遺集八賢詩)壹脈相承。他寫了許多七言詩和絕句,這些七言詩既不像陳去病那樣生硬,也不像高旭那樣恣意,而是清新質樸,行雲流水,這是受龔自珍的影響。中國的文學語言,無論是雅的還是俗的,都像雕塑家手中的泥土,真是得心應手(郭沫若《柳亞子詩選》)。這壹點在他的詩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尤其是七字律令。辛亥革命失敗後,他不像很多南社詩人那樣容易消沈。他批判革命黨人向袁世凱妥協,大方打平湖,大局終失。對《盛遠》這首詩,他的革命意誌仍然很高,他寫道:

孤獨又憤怒,真的防不住死人,又不忍心擡頭看那群屍體?美心看過的賦,勸金傳阮籍的詞。猴子怎麽當皇帝,連爛老鼠都能占便宜?夜晚來臨突然失去了夢想,北伐開始宣誓。

詩人憤怒地斥責袁世凱竊國,也嚴厲鞭撻劉等封建殘余的卑鄙。他是南社為數不多的與時俱進的愛國詩人。在南社作家中,蘇(1884 ~ 1918)獨樹壹幟,壹時沒落。本名玄英,字子谷,廣東象山縣人。日籍母親,日本出生,1889隨父回廣東。由於家庭關系復雜,他從小就很孤獨。在革命潮流的鼓動下,1903年,他在日本成成學校讀書時,參加了抗俄義勇軍隊和軍隊國民教育會。同年,他回到中國,擔任蘇州吳中公學的教授和上海《民族日報》的翻譯。後來去了香港,去了徽州古寺剪發出家。從此,我四處流浪,關註現實,結交革命者,同時追求庸俗頹廢的享受生活。辛亥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更加嚴重,以頹廢告終。

在她短暫的流浪生活中,蘇曼殊學習了漢語、日語、英語和梵語,做過詩人和畫家,寫過散文和小說,翻譯過拜倫的詩歌和法國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確實顯示了她多方面的努力和傑出的才華。1903年開始在民族日報發表詩歌和翻譯小說。這時,愛國運動和革命形勢在轟轟烈烈的蘇報告後迅速發展起來。在蘇的作品中,也表現出愛國青年的精神和誌氣。他的詩歌風格獨樹壹幟,自有動人的力量。例如,最先發表的《詩畫留唐·國盾》中有兩句獨特的詩句:

舞海連秦皇,茫茫煙雲飄;人民對英雄的眼淚感到孤獨和憤怒,他們把眼淚灑在他們身上,送給他們的老朋友。

海天龍的血很神秘,很黃,是不是蓋的?長歌訪野;人去曉,壹日明月白如霜。

它雄壯悲涼,模糊生動,不同於當時普遍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後來他的詩絕大部分還是七言絕句,比如1908的《過莆田》:柳蔭深處馬蹄傲,無邊銀沙驅潮。茅店冰旗離城近,紅葉遍地。1909的《墊江路中口》:孤村裏有淡淡的炊煙,到處是秧歌爭場。妳不必擔心贏得壹匹馬的路途遙遠。唱出了生活的和諧與歡樂,詩中有圖,很有意思。然而更多的是個人感傷的嘆息。辛亥革命後,他日益抑郁自傷,孤獨心碎。難過又不敢看梳妝臺,瘦又好看?自憐(哪裏);莫問發生了什麽事,讓我的國家感到悲傷?淚(《東菊雜事》):他的人生經歷充滿了情感,最終無緣無故地溢出,壹發不可收拾。他的詩歌突出反映了辛亥革命失敗後,部分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對革命前途的失望和沮喪。其實,他的詩中除了這種負面情緒外,別無他物,都是由人造的雪地短歌和帶有余音的28個字(《梅田遺記》)組成的。詩中八賢之歌》)。

蘇有六部小說,如《斷雁》、《天涯淚》(只有兩章未完成)、《朱紅紗》、《斷釵》,都是關於愛情的。《段宏大雁傳》共有二十七章,描寫了作者漂泊的人生經歷和愛情故事。《絳紗的故事》描述了兩個年輕男女譚鸞和古武、朱蒙和裘蕓的愛情悲劇。他的小說帶有濃厚的悲觀厭世色彩,文字優美自然,情節曲折生動。對辛亥革命後盛行於上海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南社著名作家有馬、、、寧、。馬(1882 ~ 1940),廣西桂林人。他寫過壹些鼓吹新派思潮、標榜愛國主義的詩歌,如《自由》、《從軍》等,但作品不多,影響不大。石舟(1885 ~ 1911),江蘇楊珊(今淮安)人。武昌起義後,他在同鎮阮氏集權城與數千名學生和各界人士開會,宣布光復。由於缺乏革命經驗和警惕性,他們被反動派殺害了。石舟是辛亥革命烈士,南社傑出詩人。他認為詩貴就發聲明;嚴厲批判守宗派、求規矩、重基調、赴日任職的傾向,以深思盜竊中的古舊主義、形式主義。他的詩豪放奔放,感情豐富,有沖破封建羅網,革命救國的激情。他的“準決絕之言”,充分顯示了他強烈的革命意誌和為革命獻身的決心。又如《人民日報出版日朱愛夫四章》:

昆侖山之巔大聲呼喊,力挽狂瀾的不是壹個人。從陸地上看,魚龍鱗爪健,麻雀魂夢。重視草木,恥於依附,遼闊的榛樹需要剪除。兆年九天,免費花好盆!

也表明了對革命的樂觀態度。他的詩歌語言自然優美,形式主題也多種多樣。但是,它仍然不夠深刻,不能反映現實的政治和社會。寧(1885 ~ 1913),又名仙霞,湖南醴陵人。他很早就參加革命活動,曾在長沙被囚禁三年。辛亥革命後,因反對袁世凱奪取革命政權被捕入獄於武漢,不久被殺害。他的大部分詩歌都是在獄中寫的,尤其是他慷慨悲憤的文字。畢記錄了他的壹篇《武昌監獄的書感》;

拒狼入虎沒用,跑十年也是命啊!桑田可否獨化為海,仿佛憐已霜鬃。死了就要嫉惡如仇,生了就要甘於哀慟。我倚窗明幾凈,景色蕭瑟。

可見他長期為革命奔走,從不向黑暗的封建勢力低頭,甘於獻身革命的頑強鬥誌。中國革命的先驅、20世紀中國三大偉人之壹孫中山先生在革命實踐中非常重視文化的作用。他始終站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沿,引領和踐行著先進的革命文化。他敢於繼承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華,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西方先進文化相結合,主張向外國先進文化、經濟、科技、管理學習,以加速中國在國際發展中的發展。同時,他懂得並善於利用文化,利用文化為他領導和進行的革命制造輿論。廣泛交往當時有民主思想的文化人,團結先進文化人為革命事業而奮鬥。其中,他與南社人物的交往非常典型。

“南社”由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中國同盟會活躍人物於1907年在江蘇蘇州周莊創建,是中國近代史上第壹個主張反清的革命文藝團體。從1907推出到1949最後壹次收藏,用了四十多年。在中國新舊社會交替的時代,南社以筆為槍,匯集了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中許多著名的詩人、作家、學者;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在辛亥革命前後產生了積極的歷史作用和巨大的社會影響。湧現出許多為辛亥革命浴血奮戰的仁人誌士和站在辛亥革命最前沿的組織者、領導者。而南社有相當壹部分人成為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誌同道合者和助手,正是因為南社以“驅逐韃靼、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有意識地舉起了當時的反清大旗。以詩酬友,倡導民族氣節,弘揚愛國民主思想,制造革命輿論,揭露帝國主義野心,抨擊清朝統治的腐敗無能。因此吸引了壹批又壹批愛國文人加入南社。從壹開始的17人(多為同盟會成員),後來發展到1000多人,在辛亥革命中成為壹支得力的文化大軍。所以,當時革命黨內南社的存在,就是盟宣傳部的名聲。

但從孫中山的文集、書信、法令中,很難找到孫中山以同盟會的名義與南社組織的交往。在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的人事安排中,孫先生大量使用南社成員。據調查,查南社有100多名成員是該聯盟的成員,多達10名成員在南京臨時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壹方面表明南社成員正在踐行辦社宗旨,盡力為革命事業貢獻自己的才能,另壹方面也表明孫中山對南社同誌的高度信任。

本文描述和討論了孫中山先生與南社壹些知名人士的交往。(1874 ~ 1933),江蘇吳江人。他出身於商人家庭,有任俠之風。最初受康梁變法的影響,轉向革命。在南社成立之前,他是壹位積極的革命者。參加過中國教育會(在上海)、俄國誌願軍(在日本)、中國同盟會(在鹽湖)等革命團體,組織過神教社(在上海)、秋舍社(在杭州)。曾赴嶺南開展革命活動,南赴蜀中長坳,北奏凱歌。這就像壹個展覽,壹個明確的徐回到中原的鞭子:它顯示了昂揚的革命精神和英雄的努力。他特別愛文章,寫詩題字以來,寫的詩最多。他的詩壹般歌頌宋明時期的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劍客,以此來表達革命的懷抱,感受他的壹生。寫革命英雄遊,如《給自己壹個去日本旅遊的策略》、《圖們江南送別詩》、《中元節出黃埔為吳淞揚帆出海》等,特別顯示其歌頌、慷慨、豪邁的革命風格。柴堆錄後寫了壹首歌:舵塔唱“大江東”之歌,萬裏無邊空。海面上的波浪回蕩極了,大陸面前什麽也沒有;雲磨雨洗天空如藍(烈日下突然下起陣雨),風在陽光下變紅。只有徐濤壹身銀裝素裹,白車才能鬥得過秋風。總的來說,他的詩《去中國》樸實無華,風格嚴謹保守,蒼勁有力,但不生動傳神。

陳去病是南社的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1874出生於江蘇吳江同裏鎮。原名清麟,字佩仁,潮南人,另字病錢,館館長。15歲時,師從著名儒學家朱興祿學習中國古代詩歌,22歲成為秀才。曾與金松岑等人在農村成立復仇社,支持維新變法。1902加入上海中國教育協會,壹個進步的教育團體。1903年,赴中國參加日本留學生組織的抗俄義勇軍。1904年在上海任《報警日報》主編,同時創辦《二十世紀大舞臺》雜誌,倡導戲劇改良。1906加入中甲聯賽。1909年,與高旭、柳亞子等在蘇州成立反清革命文學團體南社。武昌起義後,《達汗報》在蘇州創刊,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7隨孫中山赴廣州任非常國會秘書長兼參議院秘書長。1922年,孫中山任北伐督察時是大本營原敵宣傳主任。孫中山逝世後,陳去病致力於教育、文史研究,曾任東南大學、上海知止大學教授、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陳去病擅長文筆,在辛亥前後利用歷史題材進行反清宣傳。多見於清末民初的報刊雜誌。1932 10 10月4日因急性痢疾在同裏府病逝,墳墓在蘇州虎丘。陳去病生前十幾年壹直十分關註國家的建設。從65438年到0906年,先後陪同孫中山視察杭州灣和乍浦港,對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孫中山曾經有這樣的感覺,“除了我的二兒子和三兒子,在吳江和嚴...有過十年兵戎相見,榮辱與共,深知去病者當有余”。1925年,孫中山北上時,陳去病總是形影不離。孫中山遺言“欲葬紫金山”陳去病為此親自操勞,在中山陵的修建上花費了大量心血。從以上史實可以看出,孫中山和陳去病不僅是革命戰友,而且是戰友和兄弟。範鴻賢,本名光啟,本名谷宏、艾紅、黃煌、謝仁等。,是安徽合肥人。他是清末明初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新聞記者,鐵血軍團的指揮官和烈士,後被賜為陸軍將領。他被稱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輿論旗手。

洪憲先生於2008年8月1910在上海張遠第三次雅集加入南社。在《南社叢刊》中,有壹些關於宋革命的史料,如他的遺作《宋先生遺書》。範鴻賢壹直把南社作為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孫中山三民主義的陣地。範鴻賢1906入團,1908起與李風在上海創辦安徽白話報。1909年5月至1913、10年5月,幫助於右任創辦了《胡敏日報》、《徐岷日報》、《李玟日報》三份報紙,並擔任首席撰稿人。他參與創辦了三份報紙,人民日報時間最長。他發表署名艾紅、的論文和短評,以犀利的文筆、文科和文采批判清廷,主張革命和民主,深得人民愛戴,國內外反動派側目。孫中山先生常說,“範軍壹招勝於十萬師。”可見孫中山深知革命輿論的重要性,對範鴻賢的器重程度。然而,範軍也知道,革命不僅可以通過宣傳獲得成功。同時,他積極參與革命者的政治、軍事和組織策劃,四處奔走,竭盡全力。1908安慶新軍起義,1910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戰役,武昌起義,上海南京光復,都是他參與策劃並付諸行動的。《範鴻賢先生之行為》中有“廣州之戰,武昌之師,範先生參謀策劃之功多矣”的描述。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但是清廷卻把袁世凱當成了垂死掙紮。孫中山先生宣布北伐,範鴻賢向孫中山請求允許組建鐵血軍隊參加北伐。範回到安徽,到了江淮,招募了5000名運動員,組成鐵血軍團,當上了統帥。當年2月2日,他在《人民日報》發表鐵血軍總司令範光啟宣言,稱不* * *與滿清、袁之賊,積極支持和幫助孫中山北伐。2月3日起兵瀘州,在南京分兵,攻打潁上、亳州。5日,他放出鐵血軍的文曲,號召清軍投敵革命。由於帝國主義的幹涉和內部革命派的動搖,南北雙方提出了和平,但範極力反對。因為黨內分裂,孫中山辭去總統職務,政權被袁世凱竊取。範鴻賢回到上海,主持《人民日報》的寫作。

為了拉攏範鴻賢,袁世凱曾以高官厚祿為誘餌,但遭到範艷的拒絕。但此時範欣然接受了孫中山對中同盟會政治部主任的任命,愛恨情仇昭然若揭。

1913年,宋遇刺身亡,袁世凱“善後大借款”曝光,激起全國公憤。孫中山和大多數革命者主張軍事討伐。範鴻賢利用《人民日報》這壹革命派的重要喉舌,先攻難點,批判袁賊十惡不赦的罪行。二次革命發動,7月21日李烈鈞在湖口宣布獨立時,孫中山令各地緊急響應。範鴻賢隨即前往蕪湖,呼籲鐵血軍團的前總部李震鵬宣布獨立。官兵們熱情地服從了,並立即宣布以的名義去討袁。他還親自前往正陽關,與白、淩毅(交安)、(鐵安)等舉行了著名的正陽關軍事會議。策劃白朗起義,力勸安慶的胡無論如何要新招募三個旅,進攻大同,向北進攻潁州等縣,形成壹股進攻張勛部的軍事力量。但由於各省步調不壹,革命黨內部瓦解,準備不足,缺乏群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第二次革命失敗了。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黃興以及壹大批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派被袁世凱通緝,逃亡日本。範洪賢也被抓了。他喬裝改姓,逃到日本會見孫中山,孫中山決定另組中國革命黨,由範、積極發起,並率先加入,積極發展黨員。他真的跟著孫中山先生歷盡艱難困苦。

1965438+2004年2月初,範鴻賢、陳奉孫中山之命返回上海,在上海嵩山路成立中國革命黨機關,策劃成立中國革命軍發動討袁軍事行動,反叛上海警備部隊鄭汝澄。因漢奸告密,袁世凱懸賞六萬元要範的人頭。1965438+2004年9月20日深夜,範洪賢正在辦公室起草壹份軍令狀。被鄭如成派來的刺客捅了壹刀,又開了兩槍。他擊中了要害,立即死去。

得知範鴻賢遇刺,孫中山悲痛欲絕。宋遇刺後,孫中山接連失去了兩位親密戰友。他在給鄧澤如的信中寫道:“範鴻賢壹個月前在上海被刺。範軍是壹位老同誌。他長期在上海工作,動過壹大半北軍。元賊自知勢不可擋,卻被掛紅刺殺,獎金六萬,死狀與宋相似。”政府明確表示:“範鴻賢烈士,忠誠純潔,僅略勝壹籌。1911年光復期間,整頓義師,講學金陵,成績斐然。求袁誌之役,轉戰皖滬,屢遭危難,壹去不返,但誌未遂,被殺而死,深感哀痛。他值得特別表揚,以顯示他潛在的美德。範鴻賢追贈大將,以示國家忠義。”此後,孫中山在日本親自接待了範鴻賢夫人,並鼓勵她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將來革命成功,壹定會照顧她壹家人的生活。1936年2月,林森、於右任二人選定墓葬進行勘探、檢查,並在中山陵東側馬群附近的山上為範鴻賢舉行了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