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沙溢的《汽車過黃河》的情感基調是什麽?

沙溢的《汽車過黃河》的情感基調是什麽?

但以“中文系”、“吃偉人剩飯”、“背偉人咳嗽”的精神和心態重讀了幾遍,似乎確實可以堆砌出很多東西。我無法猜測伊薩的本意是什麽,我甚至懷疑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有沒有初衷。但是,我在這裏從壹個小人物的角度來“解讀”這部作品——我不是唯壹壹個這麽做的人——伊莎會在任何壹個角落偷偷的笑嗎?我不知道。

這首詩給我們展示的東西就不用說了,太普通了,普通到從字面上來說,《汽車過黃河》遠比白居易的大部分作品更容易理解,可以說是老少皆宜。沙溢對意象的選擇足以讓廣大學究們掉下眼鏡,但火車和黃河就夠了。至少他們不是現代詩歌中的稀客。但是,“廁所”、“尿尿”、“壹泡尿”的出現,真的很諷刺。何況壹條母親河,壹個尿流過這樣的詩句,就這樣被壹個“正”字聯系在壹起,這是對大眾的考驗。

坐火車過黃河,可能是人類最簡單的實踐活動之壹。上廁所和小便也是正常人的正常生理活動,即使沒有智商和意識。當沙溢用最簡單的語言向我們描述這件極其普通的事情時,我們其實覺得不正常——這其實是壹個很嚴重的問題,嚴重到讓人覺得這個社會有問題。那麽原因在哪裏呢?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嗎?這是另壹個難以回答和嘲笑的問題。沙溢說,《汽車過黃河》是“對黃河文化意義的壹次相當幹凈的解構,以其真實的身體,壹次完成”。

與其被伊莎神秘的解釋誤導,單純看文字本身,我覺得這裏明顯的潛臺詞是,壹個正常人來到黃河,不應該做正常人該做的事。而是應該像偉人壹樣用深邃的目光看待現實,或者以智者的視角回望過去。這既是對黃河文化意義的解構,也是對我們壹貫歷史觀的顛覆。

歷史是怎樣的歷史?什麽樣的歷史人物是歷史人物?汽車過黃河給我們帶來了壹個不容忽視的問號。當正常的事情變得不正常,不正常的事情被視為正常,這兩種態度和現象似乎已經在半數以上的民族中生根發芽,我們不得不對此給予相當的重視。必須考慮壹系列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什麽?他們是平等的嗎?應該是平等的嗎?能平等嗎?如果所有的王侯將相都沒有種子,那麽偉人的思維和普通人的認識真的是對立的或者不協調的嗎?也許沙溢想問的是——偉人和凡人之間有什麽區別?這種差異是怎麽產生的?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視角來看,人同時具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偉人和凡人也是如此。而偉人和凡人的區別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的社會角色不同——那為什麽偉人和凡人在火車上就要如此不同呢?「個人以社會語言為代價獲得社會認可,換取融入社會的通行證」是真的嗎?當個人的言行不符合這些規定時,就會受到非物質文化公約的譴責。“這實際上會導致壹個非常可怕的推論:只有當我們社會的主流是積極的,不同意見的個體才能得到正確的規範。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壹旦被誤解,就會落後,正確的人往往會得到不正確的下場。不管他的動機是什麽,就汽車過黃河能推導出什麽來說,他引出了壹系列有意義的命題。平民意識在這部作品中回歸和升華,應該很難稱之為詩歌。這是老百姓的勝利,或者說是老百姓的勝利。要知道中國最早的詩歌都是取自人民的。

隨著沙溢那句話的強烈節奏,我們來和他來壹點互動:想象壹列火車經過黃河,所有的問題似乎都不再是問題:黃河還是黃河,歷史沒有產生歷史,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