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1756-1791)
莫紮特是奧地利傑出的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茨堡的壹個宮廷音樂家家庭。他從十幾歲開始就表現出了出眾的音樂天賦,壹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最重要的領域是歌劇,有22首,另壹個重要部分是交響樂,有45首。他的音樂創作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人的成果,而且對後來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紮特可能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壹生高傲的柴可夫斯基也稱他為音樂的基督。有人曾說:“音樂史上有壹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手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個光明的時刻就是莫紮特。”
沃爾夫岡·莫紮特於1756年出生於薩爾茨堡。他從小就表現出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鋼琴,6歲開始作曲,8歲寫出第壹部交響曲,11歲完成第壹部歌劇,14歲擔任指揮。可以說,莫紮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壹刻起,就與音樂融為壹體。
16歲時,莫紮特被任命為薩爾茨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莫紮特在這期間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但他受不了薩爾茨堡大主教的指手劃腳和欺淩。在那裏,莫紮特只是壹個會彈鋼琴的仆人。他曾這樣向父親描述宮廷晚宴上的同伴:兩個男仆,壹個管家,壹個點心師傅,兩個廚師,男仆坐在上座,莫紮特在廚師之上。最後,1781年,莫紮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賴,成為歷史上第壹個自由作曲家,來到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紮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辦音樂會和出版作品謀生。在此期間,莫紮特接觸了巴赫和亨德爾的作品,認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思想。
在維也納,莫紮特的音樂成就令人驚嘆。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音樂創作:“無論作品有多長,都是在我的腦海裏完成的。我從記憶中取出我已經儲存的東西。所以寫在紙上的速度還是挺快的,因為壹切都是完整的,它在紙上的樣子和我想象的差不多。所以工作時不怕被打擾。不管發生什麽,我甚至可以寫作和說話。”可惜就是這樣壹個天才,卻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冷死了,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壹天(1971 65438+9二月),他還在寫作。不幸的是,上帝嫉妒人才。莫紮特留下了他未完成的安魂曲與世長辭,成為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壹。
雖然莫紮特的壹生充滿了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總是帶給人們真正的純凈之美。著名樂評人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這樣評價莫紮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寫照,但這是壹種被美化了的生活。雖然旋律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須在不傷害身體或聽覺的情況下取悅精神。因此,在莫紮特看來,音樂是生活中和諧的表現。不僅是他的歌劇,還有他所有的作品。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不是智力,總是表達情感或激情,但沒有令人不快或突兀的激情。”
當然,如果要完整的評論莫紮特的音樂,絕不是近千言萬語可以表達的。真正了解莫紮特,最重要的是聽他的作品,他的壹千多首作品中幾乎每壹首都是非凡的經典。
主要作品: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劍俠唐璜
魔笛
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皇帝”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c大調第41交響曲《丘比特》
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
降B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c大調第21鋼琴協奏曲
A大調第23鋼琴協奏曲
其他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1809)。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我從小就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他在伊斯特哈契公爵家做樂師。他的工作極其繁重,但他的地位很低。但他在艱難的環境下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到了90年代初,他成為了當時首屈壹指的音樂人。兩次倫敦之行後,他寫下了十二首倫敦交響曲,這是他壹生中最好的作品,名揚全歐洲。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突出。他把交響樂固定在四個樂章的形式上,在配器上組成了完整的交響樂團,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常常透露出壹種淳樸歡快的鄉村氣息。在四重奏的創作中,經常運用“說話原則”,即各個聲部的主題像對話壹樣相互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美。此外,他還經常在音樂的發展中運用“主題靈活原則”,直接啟發了貝多芬的“動機發展”。海頓也是現在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焦阿基諾羅西尼,1792 ~ 1868)
19世紀上半葉意大利三大傑出歌劇之壹。出生於意大利貝薩洛。十歲時,他在博洛尼亞音樂學院向蒂瑟學習和聲,向馬修學習對位法。受母親作為歌劇演唱家的影響,他十四歲開始學習歌劇。十年後的《塞維利亞的剪發帥哥》,這部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意大利喜劇歌劇傑作,是意大利喜劇的精華。他的創作繼承了意大利註重旋律和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了炫目的裝飾和幽默歡樂的精神,並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技法,用管弦樂代替和豐富了古代鋼琴僅用於音高提示的伴奏。威廉·泰爾,1829,反映了民族獨立的願望,促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過了近四十年,我不做戲曲了。在近四十部歌劇中,《灰姑娘》、《偷喜鵲》、《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和《威廉·泰爾》
樂聖:貝多芬(1770 ~ 1827)
現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壹。他出生在德國波恩的壹個平民家庭,父親是教堂唱詩班的歌手。因為他很早就顯示出音樂天賦,所以他的父親強迫他夜以繼日地練習鋼琴。八歲開始登臺表演,同時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1792去維也納深造,藝術進步很快,相信* * *崇尚英雄。他創作了壹大批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樂《英雄》和《命運》。序曲埃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我壹生坎坷,沒有成家。二十六歲開始失聰,晚年完全失聰。我只能通過壹本談話本與人交談。然而,孤獨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沈默和隱退。在壹切進步思想被封殺的封建復辟時代,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仰,通過演講和作品為* * *和理想吶喊,寫出了不朽的《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發展,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流派;大大提高鋼琴的表現力,使其獲得交響的戲劇效果;也使得交響樂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遷的重要音樂形式。他濃縮了古典音樂的精華,開辟了浪漫主義音樂之路。
貝多芬信奉和諧,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與命運》;序曲《埃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貝多芬作為古典音樂的大師,開創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被譽為“音樂聖人”。
門德爾松(f門德爾松,1809-1847)
德國作曲家。出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以來,先後赴瑞士、巴黎、英國、倫敦、意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表演活動。
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意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手指洞》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四十八首無詞鋼琴曲,以及各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致。他在1829指揮演奏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使巴赫的這部傑作在音樂界占據了重要地位。他還幫助舒曼建立了德國第壹所音樂學院。
舒伯特(f .舒伯特,1797——1828)
奧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維也納的壹個教師家庭。65438年至0805年,開始跟隨父親和哥哥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808進入帝國神學院。1812跟薩列裏學作曲。
舒伯特創作了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壹百多首合唱曲和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和c大調交響曲、死亡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和《天鵝之歌》。
舒伯特是歐洲音樂史上藝術歌曲這壹新的浪漫主義音樂體裁的先驅。舒伯特在歌曲結構、旋律、和聲、鋼琴伴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威爾第(居塞比·威爾第,1813 ~ 1901)
偉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出生於帕爾馬省布塞托。1832進入米蘭音樂學院,但未被錄取。後來,他跟隨拉維尼婭學習音樂。1842年,他創作了自己的第二部歌劇《納布科之王》,獲得巨大成功,成為意大利壹流作曲家。當時意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中。他用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第》(1848)、《埃爾納尼》(18744)、《阿爾茲拉》(1846)、《勒尼亞諾之戰》(1849)。
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期,寫了《弄臣》(1851)、《吟遊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1871 ~ 1872應埃及總督的要求,他為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儀式寫了《阿伊達》。晚年根據莎士比亞戲劇創作了《奧賽羅》(1887)、《福斯塔夫》(1893)。1901死在米蘭。他壹生創作了26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效果豐富,尤其是生動地刻畫了歌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和內心世界,具有很強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壹。
肖邦(法國肖邦1810—1849)
肖邦,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出生於華沙郊區1810。他的父親是法國人,住在華沙的任中學,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6歲開始學習音樂。1830 165438+十月華沙起義前夕,肖邦離開祖國,經維也納定居法國巴黎。
在維也納,肖邦結識了許多西歐文藝界的重要人物,包括德國詩人海涅和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他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創作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肖邦的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由於20世紀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肖邦受到了沈重的精神打擊。離家在外;親人和密友相繼去世;兩人都給他的身心造成了很深的創傷。1836年,他開始患上肺結核,而且癥狀越來越嚴重。65438年到0848年,身體虛弱的肖邦去了英國短期教學和演奏。他為流亡的波蘭同胞舉辦了第壹場音樂會。回到巴黎後,健康狀況急劇惡化,最終於6月1849+10月17在巴黎去世。臨終前,他請求親屬將他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
查理·弗朗索瓦·古諾(1818-1893)
法國作曲家,出生於巴黎,曾就讀於巴黎音樂學院。從65438年到0839年,他仔細研究了羅馬的宗教音樂,並在創作中有所體現。他是梵蒂岡國歌《教皇進行曲》(1846)的作者。回國後擔任合唱團指揮,創辦古諾合唱團。
他在合唱寫作方面的特長可以在歌劇《浮士德》中表現出來。《浮士德》寫於1859,是19世紀下半葉德國抒情歌劇的代表。它以古典名著為基礎,音樂簡單,樂器豐富巧妙。此外,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十余部歌劇、三部交響曲和大量宗教歌曲。他的《聖母頌》,配以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非常受歡迎,是隔代合作的典範。
舒曼(羅伯特·舒曼,1810 ~ 1856)
壹位著名的德國音樂家。從小就表現出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天賦。我的父親去世很早,從母親的意圖在萊比錫的海德堡學習法律,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音樂,並成為當地首屈壹指的鋼琴家。1830年,他得到了母親的理解,開始了音樂家生涯,師從著名鋼琴家維克。因為急於求成,他斷了手指,轉而從事音樂創作和批評。天性熱情敏感,有民主思想。《新音樂》雜誌創刊於1834,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風氣,促進浪漫主義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許多新穎獨特的鋼琴曲,如《蝴蝶》、《狂歡》、《交響練習曲》、《幻想》等,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與妻子克拉拉的結合壹直被形容為美談,促使他的創作熱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840年,他寫了138首歌,稱為《宋文選》。最著名的歌曲有:《桃金娘》、《詩人的愛》、《女人的愛與生活》等。後來又創作了《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四部交響曲和優秀作品。由於長期過度勞累,1856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去世。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第壹交響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鋼琴套曲《嘉年華》、《大衛·愛莉斯》、《兒童場景與交響樂練習曲》、《蝴蝶》、《十二首帕格尼尼主題練習曲》,以及歌曲集《桃金娘》、《詩人之愛》、《女性的愛與生活》等。
比才(喬治·比才,1838-1875)
法國作曲家。法國作曲家古諾之後,打破了意大利歌劇對法國的影響,將法國歌劇從淺薄和浮華中解放出來。
《卡門》是比才最好的歌劇,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最受歡迎的歌劇之壹。著名的《卡門序曲》以及其中的童聲合唱和《哈巴內拉舞曲》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然而,比才獨特的歌劇創作探索之路充滿艱辛。他寫了很多歌劇,在他那個時代不受歡迎,《卡門》的首演也是失敗的,因為他大膽的現實主義和赤裸裸的情感讓當代人感到震驚和冒犯。據說他為此痛苦地在巴黎街頭徘徊了壹夜。而正是因為受到評論家的攻擊和嘲諷,《卡門》才連續上演了好幾個月。比才在《卡門》上演的同年去世,年僅37歲。他生前並沒有享受到傑出藝術帶來的榮譽。但這部歌劇得到了外國音樂家的欣賞和好評,並預言“十年後《卡門》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事實上,不到十年後,《卡門》在五年後再次在巴黎上演時獲得了巨大成功。
比才的音樂和音樂之路頗有啟發。他在重復前人走過的路的時候,憑借自己的才華,在19歲的時候獲得了羅馬獎和奧勞巴斯壹等獎。當他為法國歌劇開辟新路時,卻屢遭失敗。可見,任何創新之路都不可避免地會經歷坎坷和考驗。但歷史最終總是公平的。比才的寶藏還包括為杜德克的戲劇《少女阿萊城》所寫的音樂,後來被編為組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
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
出生在離奧地利邊境不遠的匈牙利小鎮萊丁。1821年,我家搬到維也納,跟車爾尼學鋼琴,跟薩列裏學作曲。11歲開始了輝煌的鋼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到法國革命思想和文學浪漫主義的影響。吸收肖邦、柏遼茲、帕格尼尼的成就。1848之前,他在歐洲各地演出,受到熱烈歡迎,成為壹代技藝非凡的鋼琴巨匠。這壹時期主要創作鋼琴作品。1848-1861期間在德國擔任魏瑪宮廷樂隊的指揮和音樂總監,大力支持進步作曲家,演奏他們的最新作品。1854年組織了“新魏瑪協會”,幾年後又組織了“全德音樂協會”,使魏瑪成為當時音樂文化的中心之壹。在此期間,他還創作了大部分交響樂作品。由於與塞恩-維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壹場關於歌劇表演的爭議後,他搬到了羅馬。接受了低級神職,但仍為慈善事業效力,奔波於羅馬、魏瑪和布達佩斯,從事創作和教學工作。教壹群著名的鋼琴家。他在維羅特探望女兒科西瑪時死亡。
李斯特是19世紀最傑出的鋼琴家。受到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啟發,他決心在鋼琴上創造同樣的奇跡。他的演奏風格繼承了克萊門蒂和貝多芬的動感鋼琴曲傳統,發展出19世紀音樂會的炫目演奏風格。另壹方面,他視鋼琴為全能樂器之王,追求宏大的交響。他的演奏和鋼琴音樂創作極大地促進了鋼琴藝術的發展。
主要鋼琴作品有:12高級技巧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練習曲,旅行歲月,19匈牙利狂想曲,這些作品實際上是以匈牙利吉普賽音樂為基礎的。《D小調奏鳴曲》雖然是壹個單壹的樂章,但其內容廣泛,表現手法顯示了李斯特獨創的個性。兩部鋼琴協奏曲,bE大調第壹和A大調第二,接近他的樂隊作品。李斯特還有大量19世紀歌劇詠嘆調和交響樂的鋼琴改編曲。在19世紀,聽音樂還很匱乏的時候,李斯特的改編作品對浪漫主義音樂的推廣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為作曲家,李斯特為19世紀的標題音樂做出了重要貢獻。柏遼茲《標題交響曲》之後,開創了“交響詩”的音樂體裁。這首比較理想的浪漫交響曲來自貝多芬、韋伯和門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交響詩的標題清楚地表明了它們與文學、繪畫和戲劇的密切關系。比如匈奴之戰和繪畫有關,馬特帕是根據雨果的同名詩改編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的主角,普羅米修斯和德爾的詩有關。與柏遼茲不同的是,李斯特不註重用音樂來描述場景和事件,他從不陷入瑣碎的音樂解釋,而是追求對作品內容或藝術形象的哲學概括。他的交響詩更接近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李斯特的交響詩是單樂章的,保留了奏鳴曲式的壹些特點。每壹段速度的變化和對比,仿佛把交響組曲凝聚在壹起,以主導的動機達到音樂和戲劇發展的統壹。他的交響詩有《塔索》、《群山》、《理想》和《匈牙利》,其中《前奏曲》的演奏頻率最高。體現了他熱情誇張的音樂情感特征。李斯特還創作了《浮士德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他的交響詩在19世紀下半葉被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廣泛使用,成為最重要的浪漫主義樂隊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