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專家總結的2008年高考詩歌走勢,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1.從穩定走向多元。
①題型
至於題目的設置,除了北京和浙江卷的填空題和上海卷的填空題和選擇題,其他省市都是書面表達題。這與去年和前年不同(北京卷2005年設選擇題;2006年北京設選擇題,上海設填空題,選擇題,浙江設填空題),基本沒變。2002年以前,詩歌鑒賞題、選擇題、主觀表達題的題型占全國高考題型的半壁江山。事實證明,用客觀題尤其是選擇題來考察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非常有害的,很難區分考生的鑒賞能力,也不符合這門學科的特點。
②得分
詩歌鑒賞測試題的分數還在6-8之間。
③體裁
選擇全詩作為題目,明確考察古詩詞閱讀能力,始於1994。從13開始,詩歌鑒賞試題的文本體裁選擇逐漸多元化,“詩歌並重,兼顧其他”。比如2005年湖北卷(漢宮秋三折)出現了元雜劇選段賞析,2006年湖南卷出現了紅樓夢賞析。
④作者
作者的範圍在逐漸擴大。壹般來說,凡是重要的詩人都可以進入另類視野,這是詩歌鑒賞題發展的必然趨勢,如05卷的、汪元量、方、徐寧、李德裕、戴復古,06卷的王彥、譚景釗、魏延、韓聰、魏初、劉過、王、周偉、張繼、王望雲。07卷中的高琦、周碧、吳霽、趙、、、、李越、林景熙、徐嵐、高禪,對大多數考生來說都是不知名或不熟悉的。這些作者雖然沒有出現在教材中,但並不影響考生對其作品內容、語言、技法的理解和欣賞,也就是命題人。
⑤主題
在題材的選擇上,也是越來越豐富多彩(比如05卷二的鄉愁詩,北京卷的夢幻詩,江蘇卷的鄉愁詩,重慶卷的邊塞詩,江西卷的鄉愁詩;06全國卷壹題畫詩,北京田園詩,鄂皖卷送別詩,天津卷邊塞詩;浙江卷、湖北卷、江西卷、江蘇卷送別詩、湖南卷鄉愁詩、山東卷邊塞詩等。),但他們還是會以山水詩和詠物詩為主。
⑥檢查內容
在考點設計上,不要偏離大綱的要求,仍然要圍繞作品的形象、語言風格、表達技巧、思想感情來設置考點進行命題。
1.善用教材,鞏固課堂所學,為提高鑒賞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筆者認為,在組織2008年高考詩歌鑒賞專題復習時,首要任務是在課堂上夯實基礎,在課堂上系統復習詩歌作品,牢牢把握詩歌鑒賞重點。
反復背誦,把握節奏。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的語言凝練和諧,值得細細品讀,反復吟誦。閱讀是詩歌鑒賞最基本的環節,必須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和節奏。
讀《詩眼》。
“詩眼”指的是壹首詩或壹句詩中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詞語。詩歌的語言壹般都是含蓄的,很多詩歌都是“言簡意賅”、“言外之意”。因此,閱讀《詩之眼》有助於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意象,領悟意境和感受。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是借助於客觀事物(如山川、河流、植被等)的主觀情感意象。),可以稱之為‘圖像’。欣賞這類作品,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述的客觀對象,更要看到透過表象註入的思想和感情;註意主客體的融合程度。只有把握好詩歌的意象、主旨、情調、社會意義和感染力,才能真正欣賞中國古典詩歌。(袁興培《感受、聯想、修養——中國古典詩詞藝術鑒賞》)意象是意境的組成部分。通過對意象的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詩人的情感主題和寫作技巧。古詩詞的意象可以是壹個具體的小場景,壹幅風景,壹件古董,或者壹個古人。我們應該特別註意詩人自身的形象。抓住了意象,基本上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傾向。比如2006年江蘇卷《鷓鴣天空》中的句子“殘照”和“殘照”
④研究詩歌的表現形式和寫作技巧。
其實高考考查的壹些詩歌表達技巧,教材裏都有涉及。筆者認為,應該幫助學生列舉和整理復習中常見的表達技巧。在整理的時候,他們可以從修辭、描寫、抒情三個方面入手。如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類比、雙關、互文等,描寫手法有對比、動靜結合、正反結合等,常見的抒情手法有借景抒情等。
2.拓展課外閱讀,增加積累,提高鑒賞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註重從多種途徑和角度開展課外閱讀,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效。
比如上課前五分鐘,全體學生按學號輪流,壹天壹個人,或朗誦壹首詩,或欣賞壹首詩,或展示壹個詩歌鑒賞測試,全班壹起完成,增加了學生的詩歌“儲備”。
比如早期自學,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本或讀本上的詩歌單元,並在壹定時間內嘗試背誦。
班裏定期舉行詩歌朗誦比賽或詩歌鑒賞比賽。比賽前,學生被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學生在愉快地開展語文活動的同時,廣泛接觸課本以外的作者和作品,增強了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如何把握高考題的賞析是壹個復雜的問題。以上觀點很膚淺,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個人覺得還是不寫詩的好。如果妳想寫詩,妳必須把妳的想法放進去。中考的時候,有人寫詩,老師叫我們寫在1000字的線下。當時老師說,詩歌是自由的,是伴隨的,寫多少行都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