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的起源,有五種學說,即結繩說、八卦說、糊塗羅說、倉頡造字說、圖畫說。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65438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中國學者壹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的神秘面紗。
有了語言,人類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妳可以記錄語言和交換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寫作打破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播到遙遠的地方,拓展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結繩說”、“八卦說”、“圖畫說”、“書法契約說”等多種說法。古籍也普遍記載了創造漢字的黃帝史官倉頡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系統的書寫工具不可能完全由壹個人創造出來。如果倉頡真的存在,他應該是壹個文本組織者或出版商。
標誌
最早的符號雕刻於8000多年前。中國考古學家公布了壹系列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有關漢字起源的出土材料。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通過對全國19考古文化的100多個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雕刻符號進行系統的考察和比較,認為我國最早的雕刻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經商
就所知所見的殷商文字資料而言,文字載體種類繁多。當時,除了用毛筆在簡體字上書寫外,其他主要的書寫方式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陶器、玉器和陶鑄刻在青銅器上。以殷墟使用的甲骨文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的商代文字資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資料。
起源
“被”是壹個形聲字和會意字。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是指被子屬於衣服的範疇,右邊的“皮”字與造字時代的“被”字讀音相近,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同,逐漸失去了表示讀音的功能。從認識文字的角度來說,皮革做的衣服就是“被子”。被子的本義是指壹種小被子。而到了後世,則是在被子本義的基礎上引申了“受苦”的含義。
紐結理論
《北魏本紀史》說:北魏先民“獵為業,簡為俗,簡為變;不為文字,只為木雕結繩。”它記錄了原始社會的部落或者中國的壹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它通過結繩記事的方式記錄了戰爭、狩獵、結盟、選舉、慶典、婚姻、生育、疾病和災難等大大小小的事件。
過去有學者按易經的說法,“古之以結繩之法治,後之聖賢易用書行,百官之治,眾民之察。”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八卦理論
孔安國《尚書·序》(此為贗品,但年代久遠)中說:“古人愛Xi家之王,始畫八卦,作書約,以代替拴繩之政,故文學書而生。”
《易·甘薇尺牘》認為:幹卦是田字的古文;坤卦,古漢字;背離占蔔,中國古代的火字;坎瓜,中國古代的水字;海瓜,風字古文;中國古代占蔔和打雷的文字;艮卦,山字古文;對卦,澤子古文。
河圖理論
《易經上》:河作圖,羅作書,聖人作書。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首航南方,使山以陽闕,臨水元壹世,桂苓承書,賈丹文清,以教之。
“圖”和“書”出自河洛,多麽神秘!神秘主義是這壹理論的主要特征。徒然可以理解為圖書,其實可以理解為易經,史書。
《辭海》“河圖之書”壹文下,說在《傅》中,壹龍壹馬從黃河中出現,載有“河圖”;有龜從洛水出現,背著“洛書”。伏羲根據這個“圖”和“書”畫八卦,就是後來的《周易》的來源。於說自己管洪水,天帝給了他九域洪範(尚書洪範),劉欣認為洪範是失傳的書。
呼圖羅之書(4件)
揭開這個理論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其真正的核心是算術,可以和“九宮”算法相提並論。所謂“九宮”,對陳威家來說,就是八卦加中央,就成了九(“五”位於中央,也可與五行相聯);在占星家眼裏,橫、豎、斜、加的數永遠是15。[1]
昌吉創作
“倉頡造詞論”流行於戰國時期。《呂春秋·君壽》說:“倉頡為書,後稷為莊稼。”荀子和韓非子也有記載。《淮南子修武訓》說:“倉頡生來觀鳥,知書”。到了秦漢時期,這個傳說更加流行。許慎[2]《說文解字敘》[1]:“倉頡初書,蓋依如象形字。”
倉頡到底是誰?傳說他是黃帝的歷史學家,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隨著社會進入大規模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對外事務越來越頻繁,迫切需要建立壹套所有聯盟都享有的交流符號,於是收集整理* * *的工作就交給了歷史學家倉頡。
宋代淳化年間,有壹部著名的書法集叫《淳化亭帖》,裏面有五卷28字的古篆書,傳說是倉頡寫的。
圖像理論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確實起源於原圖。壹些出土文物上雕刻的人物,很可能與文字有關。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於陜西華縣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盆上(性質應為這裏原始氏族的徽記,當時處於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種鳥形圖案,與古代漢字中的“鳥”(上升)和“衛”(下降)非常相似。《說文》說“魏”是短尾鳥的總稱。
Xi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壺和商代晚期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栩栩如生。將它們與古代漢字中的壹些“魚”相比較,其相似性足以讓人相信漢字是由原圖演變而來的。
漢字的五大優勢
1.漢字是讀起來最美的文字之壹。
漢字壹字壹音,每個音分四聲。因此,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因為它響亮清晰的閱讀,委婉和美麗的節奏。用這種語言寫的詩有壹種鏗鏘悠揚的美感,尤其是詩歌,講究平仄對仗。所以詩可以特別工整,有節奏,朗朗上口。
漢字因為發音響亮,音節多,在“人機對話”中優勢明顯。預言21世紀將是“漢字的世紀”。
漢字也是最美的文字之壹。
有多好看?變成了壹門藝術——書法藝術,漢字的書法藝術是其他任何文字都無法相比的。下面這些古代書法作品就成了無價之寶。
3.漢字很容易識別。
人眼的視野始終是壹個面,而不是壹條線,所以線性排列很難識別;形成壹個正方形壹目了然。拼音文字=線性文字;漢字=框符。漢字比拼音文字的閱讀效率更高。
4.漢字通俗易懂,切題。
請比較以下壹組中英文單詞:
漢字詞
英語單詞
牛
牛
小牛
小牛
公牛
公牛
母牛
母牛
牛奶
牛奶
牛肉
牛肉
牛角
喇叭
雖然這五個英文單詞的意思都和牛有關,但是寫和讀都是“不相關”的。要認識他們,就要壹個壹個的去學,壹個壹個的去記,這是沒有規律的。關於漢字,只要妳知道“牛”字,就會知道凡是帶“牛”的字都與牛有關。因為漢字的構詞能力很強,認識壹定數量的漢字,就會認識無數的字。即使產生了新詞,也是基於舊詞,意思很好理解。
缺點是在數學物理等科學學科中,表達很弱很復雜,比如運算,只能借助數字和符號。
機械建築圖中只能使用符號。
70多年前,魯迅先生就說過:帶方塊的漢字是“中國勞動群眾身上的壹個根瘤”,“蒙昧政策的利器”(引亭隨筆/新字問答)。所以“中國等於沒有文字,拉丁化的提議出現才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想讓大家犧牲舊文字,就得犧牲舊文字”。(切街亭隨筆/中國語文新生活)。中國近代史上的弱點造成了人們對其傳統文化缺乏信心。即使是魯迅和胡適也不能免俗。
以上觀點均為個人局限性。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傳統象征,已經永遠植根於中國人的心中,這是壹種與生俱來的漢字情結。
5.漢字生動直觀。
漢字是象形文字,其顯著特點是形意緊密相關,直觀表意明顯。
漢字的表意性使其成為世界上唯壹可以跨越時空的文字。只有中國的孩子還能讀2500年前的《詩經》,背誦“關關的鴿子,在江洲,窈窕淑女,好君子”;只有中國的教科書可以把唐詩宋詞作為孩子必讀的啟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語,除了專家,其他人很難懂。可見,漢字更有利於讀者形成形意的直接聯系。
漢字的表意性使其成為世界上單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易於識別,便於聯想,這也為加快閱讀速度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現代快速閱讀法最早產生和發展於歐美國家。他們的字都有壹個特點——都是表音拼音字,單個字母沒有意義。只有幾個字母組合成壹個單詞。這樣在閱讀時,符合認知心理學的組塊原理,所以有利於快速閱讀。但是我們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完全不同。那麽,由中文和漢字組成的閱讀材料能快速閱讀嗎?答案當然是非常肯定的:漢語和漢字不僅可以快速閱讀,而且更適合快速閱讀。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漢字的表意性便於形意的相互理解,為快速閱讀提供了天然優勢;
其次,漢字作為語素,構詞能力強,常用詞集中,為快速閱讀提供了便利;
再次,漢字作為拼音文字,同音字差異明顯,這也是快速閱讀的有利條件;
第四,漢字的書寫形式便於整體認知和快速閱讀;
第五,漢字作為復合腦字,充分發揮了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
最後,漢語語法的意合性使其簡潔、易掌握、易快速閱讀、直觀。
漢字不同於世界上其他語言,這是漢語語法本身的特殊性,即意合。無論是短語組合成句子,還是單句組合成復句,首先考慮的往往是語義的組合而不是語法形式的運用。只要負載重要信息的幾個關鍵詞在意義上大致匹配,就可以簡潔地達到交際目的,這些詞就可以組合在壹起,這就是所謂的“意合”。漢語語法的這壹特點使其結構獨特,靈活多變,寓意多,重在立意。它的意合性、靈活性、簡潔性是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漢語語法的上述特點,有助於我們在閱讀中通過默契的手段進行感知和理解,對加快閱讀速度有很大的方便。
漢字的上述五大特點,無疑使其在閱讀心理上比拼音具有相當的優勢,使漢字的書面語在感知和理解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效率,實現閱讀速度、理解速度和記憶速度的協調發展,快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