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1.隱喻,也叫比喻,是指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把壹個事物與另壹個事物進行比較,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簡單。主要包括以下四種形式:(1)比喻,即比喻的事物(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本體)同時出現,有的有比喻性的詞語,有的省略比喻性的詞語,如“不知誰來剪細葉,二月的春風似剪刀”(何《唱柳》)。(2)隱喻,即將本體直接描述為隱喻。語氣更肯定,感情更強烈,如“君視磐石,妾視蒲葦”(《孔雀東南飛》)。(3)借代,即詩化的比喻指本體,如“此處妳須離我而去,飄然而去,似已松動的水草百裏”(李白《送友人》)。(4)比喻,即連續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比喻來說明或描述本體,如“有多少閑暇?”宜川煙,滿城風,梅子黃雨”(賀鑄《玉案》)。

2.轉喻並不直接寫出要說的人或事,而是珍視與之密切相關的另壹件事。如“千裏鶯聲唱青映紅,水寨滿酒旗”(杜牧《江南春》),“紅”意為“花”,“綠”意為“叫”。再如,“苦幹來時,十星散盡”(文天祥《過零丁洋》)。“戰”泛指武器,這裏指戰爭。

3.誇張通過視覺語言將藝術地描述的事物誇大或縮小,給人強烈的、不尋常的感覺,從而增強了詩歌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方流行》)。

4與把人寫成物或把物寫成人相比。前者叫模仿。後者叫擬人。比如“自從呼瑪去看了那條河,我就拋棄了池塘裏的樹,但我還是討厭談論士兵”(姜夔《周揚人》),用了擬人的手法。連“池塘廢樹”都對金人發動的戰爭深惡痛絕,何況人!

雙關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借助語音和語義的聯系,使句子同時與兩件事相關聯,從而達到“東邊日出西邊雨,路上晴晴”(劉禹錫《支竹詞》)的修辭效果,“晴晴”的諧音是“愛”,意為雙關。

最頂級的道理是,上壹句話的最後壹個字是下壹句話的開頭,是傳下來的,連在壹起的。頂真可以使句子緊密相連,在同壹個環中表達思想感情,增強節奏感。比如“回鹹陽,過宮墻;過官墻,繞同壹個走廊;繞過同壹個走廊,在胡椒室附近;近椒室,月朦朧;月明夜涼;晚上冷,哭了都冷;哭冷獄,綠紗窗;綠紗窗,別想”(馬致遠《論宮秋》),首尾相接,句句入句,生動地表達了離開人後的悲涼之情。

7重復詩中某些句子的重復可以強化語言情境。重復可以強調某種意義,突出某種感情,渲染某種氣氛,使讀者得到深刻的印象,如“哀秦漢,宮闕問盡矣。”興,百姓遭殃;死,百姓遭殃”(張《山羊潼關懷戰》),“興,百姓遭殃;死亡。人民受苦”是這首歌的主題,有重復的間隔。

8對偶用字數相同、結構相似、意義相對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關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來,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悲今隨秋,與我百年愁苦,獨攀此高”(杜甫《登高》,這四句是詩中的對句和頸聯,對仗十分工整。詩人的憂郁和孤獨,就像落葉和河流,可以被無休止地推走和趕走,愛情和風景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9.排比是指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近、聲調相同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的並列。可以加強詩歌的節奏感,提升語言潛力,更有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比如“江南可采蓮,何田甜有荷葉。魚戲荷葉,魚戲荷葉東,魚戲荷葉西,魚戲荷葉南,魚戲荷葉北》(韓樂府《江南》)。後四句平行排列渲染,捕捉魚來來往往的動態突然而生動,襯托出采蓮姑娘活潑可愛的心境。

10通感是指通過改變感官角度,用具體生動的語言來描述事物的特征和感受。如宋琦《婁宇春》中“青楊外輕,紅杏枝頭滿春”這句話的妙處,就在於用聽覺的“噪音”來表達視覺感受,表現出杏花盛開、春意盎然的景象。再比如“誰在霜林晨醉?”總留人淚”(王實甫《西廂記》),作家在描寫霜林時,巧妙地把視覺上的“秋叫紅”與人的“醉”感溝通起來,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11逐層傳遞是指事物從小到大、從短到長、從低到高、從輕到輕的遞進格式。比如“少年聽樓上雨歌,紅燭幽幽。”風華正茂,舟中聽雨,江闊雲低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盧,鬢有星辰。喜怒哀樂總無情,足下至天明”(蔣捷《聽雨少年美》)。此詞按照“少年、壯年(中年)、老年”的人生發展順序,描寫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聽雨感受;少年不邀十事,柔情聽雨歌聽樓;成熟的感覺傷害了世界,所以難以抑制雨客狀態的悲憤;晚年飽經風霜,聽雨僧魯也不足為奇。這可以說是詩人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形象化概括和總結。